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表达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应该获得的一种技能。教会学生交流的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的需要,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让交流成为科学课堂的亮点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表达
在科学探究中,要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有疑、有惑、有思、有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地想动手探究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大胆地做出猜测,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空气中有什么》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一课。教学中,我先演示实验: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的两支蜡烛同时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时间长,没有罩玻璃杯的蜡烛在继续燃烧。学生一致认同: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支持,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可能是玻璃杯内的空气用完了。接着我再次把蜡烛点燃粘在玻璃片上,然后放人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接着拿出一个去底的塑料饮料瓶,我再让学生猜测:如果老师把这个去底的饮料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蜡烛会慢慢熄灭。“真的是这样吗?”我请一名学生把饮料瓶罩在蜡烛上,并且用手紧紧按住饮料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看到蜡烛在燃烧时,就有一些红水慢慢进入玻璃杯,等蜡烛熄灭时,红水继续很快进入饮料瓶,但上升到饮料瓶的五分之一的高度后便不再上长升。学生感到很疑惑:红水为什么会涌进瓶子?红水又为什么没有占住饮料瓶所有空间呢?瓶子内至少有几种气体呢?
二、注重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以往,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总是建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这样很容易扼杀一些学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形成小范围的权威,久而久之,就容易打消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探究方案的设计阶段中,我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来设计,并作记录,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尽量地说出来,通过个人说、小组说、集体说,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
《纸》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中的一课。课中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的纸吸水性的不同。方案刚提出时,有的学生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但马上就又有学生提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我适时引出了滴管这个工具,使得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这与比较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我想再给学生一些提示,可转念一想,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的提高,所以,我决定让学生来演示这个还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实验还没有演示完,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原来,学生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且每次挤压滴管胶头时用力要均匀,这样才可以比较水迹的大小。
三、交流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乐于交流
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
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的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余下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之,在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愿意表达、敢于表达、有机会表达、准确表达、有话表达。教师要努力挖掘出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重视并研究他们的真实学习状态,直视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师生能在共同的研究碰撞中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
一、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表达
在科学探究中,要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和探究主题,莫过于通过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有疑、有惑、有思、有想,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迫切地想动手探究去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大胆地做出猜测,让他们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空气中有什么》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一课。教学中,我先演示实验:点燃三支蜡烛,并给其中的两支蜡烛同时罩上大小不等的玻璃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罩大玻璃杯的蜡烛比罩小玻璃杯的蜡烛燃烧时间长,没有罩玻璃杯的蜡烛在继续燃烧。学生一致认同: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支持,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可能是玻璃杯内的空气用完了。接着我再次把蜡烛点燃粘在玻璃片上,然后放人盛有红水的水槽中,接着拿出一个去底的塑料饮料瓶,我再让学生猜测:如果老师把这个去底的饮料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蜡烛会慢慢熄灭。“真的是这样吗?”我请一名学生把饮料瓶罩在蜡烛上,并且用手紧紧按住饮料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学生看到蜡烛在燃烧时,就有一些红水慢慢进入玻璃杯,等蜡烛熄灭时,红水继续很快进入饮料瓶,但上升到饮料瓶的五分之一的高度后便不再上长升。学生感到很疑惑:红水为什么会涌进瓶子?红水又为什么没有占住饮料瓶所有空间呢?瓶子内至少有几种气体呢?
二、注重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以往,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总是建立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的,这样很容易扼杀一些学生的想法,在小组内形成小范围的权威,久而久之,就容易打消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科学探究方案的设计阶段中,我鼓励每一个学生都来设计,并作记录,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尽量地说出来,通过个人说、小组说、集体说,给他们提供说的机会。
《纸》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中的一课。课中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的纸吸水性的不同。方案刚提出时,有的学生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但马上就又有学生提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我适时引出了滴管这个工具,使得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这与比较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我想再给学生一些提示,可转念一想,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的提高,所以,我决定让学生来演示这个还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实验还没有演示完,一双双小手就举起来了。原来,学生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且每次挤压滴管胶头时用力要均匀,这样才可以比较水迹的大小。
三、交流方式多样化——让学生乐于交流
交流是口语交谈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自己表达清晰、让大家听清楚则是交流的关键。交流中要把枯燥的“说”与“听”,变成生动活泼的“宣传”与“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记录方法的不同、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
1.扮演角色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交流,产生情感体验,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意见、决策,让学生扮演某些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会更有情趣。在《有趣的食物链》这一课中,带领学生玩“弱肉强食”的游戏,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一种食肉动物和一种被捕食的动物,并蒙上眼睛,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动物名称,在其他几名同学围成的一个3米的圈里,食肉动物依靠听力辨别方向、捕捉动物。在这样的气氛中交流,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动物之间的关系。
2.编讲小故事
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在学习《水》这一单元时,最后请学生以“我是小水滴”为题,把有关水的综合知识编成小故事。学生们积极踊跃、自主选择,编的故事也是各不相同,包括水的性质、水的用途、水与生命、保护水源等内容,编得惟妙惟肖,而且题材多样,有神话、童话、记叙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3.参观展览式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特征,利用参观展览会的方法,进行信息交流。方法为引导学生把自主收集到的各种相关信息利用简笔画、图表、箭头等形式,记录在一张白板纸上,成为简易展板。每组只留一名学生充当解说员,余下的学生可以自主去其他组,以参观者的身份去了解别人的展板,也可以以一个询问者的身份对解说员提出疑问。同学们在相互解疑问难过程中,以欣赏的眼光、询问的话语进行自主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给学生一张大白纸,给学生支配的空间,学生参观展览的欲望会更强,彼此的交流会达到极好的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学生学会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之,在我们的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一种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畅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愿意表达、敢于表达、有机会表达、准确表达、有话表达。教师要努力挖掘出学生头脑中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深入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重视并研究他们的真实学习状态,直视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师生能在共同的研究碰撞中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