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涯乐作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jj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使他们由讨厌、惧怕作文到喜欢作文,我是从以下“三变”中去做的。
  
  一、变“被动”为“需要”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培养学生细心地体验、观察生活,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有趣的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能使学生以十分自然的心态进入作文的天地。
  例如,有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课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今天下雪了。”“你们喜欢下雪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雪中的景色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是的,雪中的景色确实很美,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喜欢下雪的天气。那么雪中的景色怎样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我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便面面相觑,只有很少的同学举手。“是啊,光知道美,却说不出怎么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平时注意积累,哪怕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这样的天气变化,都应当留心观察,作为你们写作文的素材,日积月累,你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会提高的。”学生听了我的话后,真正开始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次下大雨,一个学生便在日记中写出了雨中景色,以及他如何冒雨上学的情景。又过了一个阶段,一次大雨过后,雨过天晴,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同学们多半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一美妙的时刻。读了学生的日记,欣慰真是难以言表。
  这样,学生就由依样画瓢,奉命而作,变成了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主动作文。这样的作文就一定能够写好。
  
  二、变“苦事”为“乐事”
  
  学生视作文为“苦事”,无非有两大困难:其一是“写什么”,其二是“怎么写”。对于“写什么”的问题,我除了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外,还注意把写作训练与集体活动统一起来,把作文训练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我除了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还尽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减少学生的写作困难,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报纸、刊物、书籍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阅读带动写。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若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我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影评会、演讲比赛等,定期地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如帮助街道出黑板报、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及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使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并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由此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加高涨起来。“苦事”终于变成了“乐事”。
  
  三、变“单一批改”为“共同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就感到任务已完成,万事大吉,教师这时也只是给送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给学生,就算一次作文结束。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些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完成作文后,我采用了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以增强作文的兴趣。在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批改,随后再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先由学生互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两相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同学是大有好处的。遣词造句是否妥贴、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合乎逻辑,立意是否深刻有意义,等等,都得动脑分析推理,然后作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吸取教训,每互学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班级自办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报纸、广播站,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的心理,而且也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注意社会效果,增强了写作的投入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作文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他文献
2012年高考作文,我们批评了“供料作文”题型的“命意”(材料寓命题者之“意”)特点,认为它造成了学生“被立意”。今年,我们则聚焦在作文题所供之料对学生议论写作材料观的误导上:“被立意”是“被供料”使然。如果说“被立意”窒息了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被供料”则是掏空了“精神思想”之根基。这使学生误以为命题者所供的零散、失真甚至杜撰、谬误的材料,便是论点——思想得以产生之资料。从而使
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执教的《南来北往》一课,陶醉于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情境中的同时,更欣赏他独特的课堂设计艺术。韩老师整节课是围绕“找错误 说理由”这条线展开第一课时的教学。在寻找美丽错误貌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我们欣赏到韩老师扎实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艺术。    一、“错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教学时,韩老师在朗读之前,就激发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朗读水平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准确性。于是
教育是一项“立人”的事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冲突中寻找人性的灵明之光,给予学生内在的幸福与成长的愉悦。  因此,我们应当与学生一道营造一个雅致清丽、典洁健康、充满人文情趣的美好时空,构建一个充满爱的温馨而和谐的情感场,和学生一起,从现代生活的庸俗、浅薄和浮躁中超脱出来,走进灵魂净化的美好家园,实现人生的诗意栖居。  “园丁之歌”是苏教版国标本语
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创新作文教学精品课展示活动”中,窦桂梅老师引领学生愉快地写作、个性化地表达、大胆探索的教学,出神入化,显示了高超的教学手法、精湛的教学艺术,令听课的老师大开眼界,赞叹不已。她执教的特点是:    一、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一吐为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新颖的导人,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动机,挖掘学生的潜力,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书名: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  作者:夏丐尊,叶圣陶  出版单位: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5550375  定價:25元  “非虚构”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容不是凭空想象、虚构的,它并不意味着对文学虚构的排斥。“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文学、文化的时代背景。“非虚构”指向一种写作方式、叙事策略,同时也蕴含着写作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
文本解读  本文围绕“爱”组织材料、表达主题,是一篇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前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情。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值得细细品味。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受到感染启发。  3.理解高尔基
书名:文学跨界与跨文化研究  作者:杨晓敏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ISBN:9787520153607  定价:98元  文化交流是各国人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的视域而论,不同地域间文化的比较、交融是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基于跨文化的研究视角,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这既是构建我国比较文学研
多种版本中学语文教材选有《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此诗是柳宗元刚到柳州刺史任时所作。诗中的连州刺史指刘禹锡。他们际遇相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中学语文的精读课文,教参、教辅及相关论文皆倾向于对该诗的赏析及“永贞革新”背景的交代,鲜有研究该诗写作前的情感酝酿。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与刘禹锡衡阳临路分歧唱和诗作的延续。柳、刘衡阳唱和共六首,每人三首,柳宗元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让我想起了应试教育。看来不仅中国大陆有严格的应试教育,新加坡也有。  那么,在孩子的自由成长与教育体制有矛盾的时候,父母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这个电影提出的,就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电影故事里有三个主人公,这三个小朋友各有各的特点,父母也有各自的特点。三个孩子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私企业主、中产阶级,以及普通劳动者。他们各自面临不同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编者按  高考是最广泛吸引中国社会注意力的第一“国考”,其中的作文题则是被赋予最大分值、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价值的关键题目。对高考作文命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高考作文命题质量,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作文题有哪些亮点?呈现出怎样的趋势?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本期我们约请几位高考作文命题研究专家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叶丽新关注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