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使他们由讨厌、惧怕作文到喜欢作文,我是从以下“三变”中去做的。
一、变“被动”为“需要”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培养学生细心地体验、观察生活,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有趣的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能使学生以十分自然的心态进入作文的天地。
例如,有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课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今天下雪了。”“你们喜欢下雪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雪中的景色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是的,雪中的景色确实很美,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喜欢下雪的天气。那么雪中的景色怎样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我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便面面相觑,只有很少的同学举手。“是啊,光知道美,却说不出怎么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平时注意积累,哪怕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这样的天气变化,都应当留心观察,作为你们写作文的素材,日积月累,你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会提高的。”学生听了我的话后,真正开始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次下大雨,一个学生便在日记中写出了雨中景色,以及他如何冒雨上学的情景。又过了一个阶段,一次大雨过后,雨过天晴,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同学们多半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一美妙的时刻。读了学生的日记,欣慰真是难以言表。
这样,学生就由依样画瓢,奉命而作,变成了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主动作文。这样的作文就一定能够写好。
二、变“苦事”为“乐事”
学生视作文为“苦事”,无非有两大困难:其一是“写什么”,其二是“怎么写”。对于“写什么”的问题,我除了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外,还注意把写作训练与集体活动统一起来,把作文训练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我除了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还尽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减少学生的写作困难,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报纸、刊物、书籍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阅读带动写。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若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我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影评会、演讲比赛等,定期地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如帮助街道出黑板报、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及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使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并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由此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加高涨起来。“苦事”终于变成了“乐事”。
三、变“单一批改”为“共同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就感到任务已完成,万事大吉,教师这时也只是给送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给学生,就算一次作文结束。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些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完成作文后,我采用了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以增强作文的兴趣。在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批改,随后再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先由学生互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两相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同学是大有好处的。遣词造句是否妥贴、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合乎逻辑,立意是否深刻有意义,等等,都得动脑分析推理,然后作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吸取教训,每互学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班级自办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报纸、广播站,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的心理,而且也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注意社会效果,增强了写作的投入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作文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变“被动”为“需要”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鼓励培养学生细心地体验、观察生活,再引导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有趣的事用文字表达出来,就能使学生以十分自然的心态进入作文的天地。
例如,有一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课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感到天气与往日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今天下雪了。”“你们喜欢下雪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雪中的景色很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是的,雪中的景色确实很美,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喜欢下雪的天气。那么雪中的景色怎样美?怎么美?谁来说给大家听听?”我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便面面相觑,只有很少的同学举手。“是啊,光知道美,却说不出怎么美,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这就是问题所在。你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平时注意积累,哪怕是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这样的天气变化,都应当留心观察,作为你们写作文的素材,日积月累,你们的写作水平就一定会提高的。”学生听了我的话后,真正开始做生活的有心人。一次下大雨,一个学生便在日记中写出了雨中景色,以及他如何冒雨上学的情景。又过了一个阶段,一次大雨过后,雨过天晴,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同学们多半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一美妙的时刻。读了学生的日记,欣慰真是难以言表。
这样,学生就由依样画瓢,奉命而作,变成了有材料可写,有感而发,主动作文。这样的作文就一定能够写好。
二、变“苦事”为“乐事”
学生视作文为“苦事”,无非有两大困难:其一是“写什么”,其二是“怎么写”。对于“写什么”的问题,我除了告诉学生生活中哪些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外,还注意把写作训练与集体活动统一起来,把作文训练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于“怎样写”的问题,我除了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与表达的综合训练之外,还尽量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减少学生的写作困难,并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报纸、刊物、书籍等,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阅读带动写。在此基础上,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兴趣的源头在于生活,若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因此,我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读书报告会、影评会、演讲比赛等,定期地走出校门,搞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开展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如帮助街道出黑板报、写倡议书、广播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及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大活动效果,使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并写出生活气息浓厚的佳作来,由此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加高涨起来。“苦事”终于变成了“乐事”。
三、变“单一批改”为“共同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就感到任务已完成,万事大吉,教师这时也只是给送上来的作文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给学生,就算一次作文结束。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些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完成作文后,我采用了师生互相交流批改的方法,以增强作文的兴趣。在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批改,随后再让学生自己批改;或先由学生互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两相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同学是大有好处的。遣词造句是否妥贴、准确,语言是否生动鲜明,说理是否合乎逻辑,立意是否深刻有意义,等等,都得动脑分析推理,然后作出判断,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以学到方法,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吸取教训,每互学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较好的作文,可以在班级自办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刊出,或推荐给学校的报纸、广播站,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的心理,而且也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注意社会效果,增强了写作的投入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作文教学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