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作为因变量,并将其操作化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以家庭环境作为自变量,并将其具体化为家庭和睦程度和家人的慈善观点和行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和睦程度和家人的慈善观点和行为都对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有显著影响,家庭和睦程度和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的基础首先应该是从他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做起。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意识;家庭环境;和睦程度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9-01
一、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
(一)家庭和睦程度。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便依附于某个家庭,无论其个人愿意与否,都要在这个家庭里成长和生活。由于不同类型的家庭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方式,因此每个人性格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很明显,一个充满爱与懂得奉献的家庭与一个冷漠的只知道索取的家庭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影响是有差距的。本文用家庭和睦程度衡量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这种差距。
(二)家庭成员的慈善观点与慈善参与行为。家庭是大学生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子女是父母道德行为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家人的慈心善举孩子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美国,70%的家庭参与过慈善捐赠行为,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慈善意识,长大后自然也就成为慈善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成员的慈善观点以及慈善参与行为是影响其慈善意识的一个罪直接因素。
二、概念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
(一)概念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的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和运用,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出发,寻找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具体因素。本文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具体操作化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因此,构建了如图所示的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模型:
(二)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的理论假设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分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是指大学生感知或认知自己、他人和群体对慈善的理解,以及如何解释和推断什么是慈善事业和慈善行为,对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的知晓程度。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是指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愿望或者倾向。
上文已经对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了提炼和整理,根据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家人的慈善参与行为和观点对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都有显著影响。
H2:家人间的和睦程度与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呈正相关关系而对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没有影响。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问卷选取了选取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作为问卷发放的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平均每个学校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问卷471份,剔除回答不全和胡乱答得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8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全部问卷数据输入SPSS之后,通过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数量为438,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没有发现手工输入错误。
(一)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方差分析
以大学生的家庭和睦程度作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探讨家庭和睦程度、家人的慈善观点与行为与大学生慈善意识之间的关系。
(1)家庭和睦程度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方差分析。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方差为组间230.650,组内7.305。大学生慈善参与意识方差为组间138.812,组内2.359。
从方差分析可以,家庭和睦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N=408)。所以,家庭和睦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也有显著影响,H2后半句未得到验证。
(2)家人的慈善参与观点与行为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方差分析。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方差为组间266.612,组内7.530。大学生慈善参与意识方差为组间164,463,组内2.357。所以,不同家庭中家人的慈善参与观点与行为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N=408)。即家人的慈善参与观点与行为对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都具有显著影响,H1通过验证。
(二)家庭和睦程度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相关分析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家庭和睦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都具有显著影响。从表1和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和睦程度与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在0.01水平下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H2前半句得到验证。
六、结 语
总之,目前人学生的慈善意识现象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大学生强烈地慈善意识,慈善事业是“德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乐善好施的国度,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关德,尤其要在大学生教育中增强慈善意识教育,保持慈善公益事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大学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善心更为纯洁和真诚,利他主义的思想非常明显,对他人和社会更为关注,使命感尤其强烈。正是基于这点,本人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家庭培养进行了研究,希望引起学校和社会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刘建强,边杰,慈善的真相,中国企业家,2006,03
[2]蔡勤禹慈善意识论,天府新论,2006,02
[3]熊小红,刘斌论我国慈善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其对策,学术研究,2006,03
[4]刘新玲,论个体慈善行为的基础,福州大学学报,2006,04
[5]贺永萍,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市场周刊,2006,10
关键词:大学生;慈善意识;家庭环境;和睦程度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9-01
一、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
(一)家庭和睦程度。每个人自出生之日起便依附于某个家庭,无论其个人愿意与否,都要在这个家庭里成长和生活。由于不同类型的家庭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方式,因此每个人性格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很明显,一个充满爱与懂得奉献的家庭与一个冷漠的只知道索取的家庭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影响是有差距的。本文用家庭和睦程度衡量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这种差距。
(二)家庭成员的慈善观点与慈善参与行为。家庭是大学生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子女是父母道德行为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家人的慈心善举孩子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美国,70%的家庭参与过慈善捐赠行为,孩子从小就形成了慈善意识,长大后自然也就成为慈善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成员的慈善观点以及慈善参与行为是影响其慈善意识的一个罪直接因素。
二、概念模型构建与理论假设
(一)概念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的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分析和运用,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出发,寻找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具体因素。本文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具体操作化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因此,构建了如图所示的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模型:
(二)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的理论假设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分为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是指大学生感知或认知自己、他人和群体对慈善的理解,以及如何解释和推断什么是慈善事业和慈善行为,对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的知晓程度。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是指大学生参与慈善活动的愿望或者倾向。
上文已经对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家庭环境因素进行了提炼和整理,根据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和逻辑推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家人的慈善参与行为和观点对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都有显著影响。
H2:家人间的和睦程度与大学生的慈善参与意识呈正相关关系而对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没有影响。
四、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问卷选取了选取河北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理工大学、唐山师范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作为问卷发放的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平均每个学校发放问卷50份,共回收问卷471份,剔除回答不全和胡乱答得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8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全部问卷数据输入SPSS之后,通过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样本数量为438,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没有发现手工输入错误。
(一)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方差分析
以大学生的家庭和睦程度作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作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探讨家庭和睦程度、家人的慈善观点与行为与大学生慈善意识之间的关系。
(1)家庭和睦程度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方差分析。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方差为组间230.650,组内7.305。大学生慈善参与意识方差为组间138.812,组内2.359。
从方差分析可以,家庭和睦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N=408)。所以,家庭和睦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也有显著影响,H2后半句未得到验证。
(2)家人的慈善参与观点与行为影响大学生慈善意识的方差分析。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方差为组间266.612,组内7.530。大学生慈善参与意识方差为组间164,463,组内2.357。所以,不同家庭中家人的慈善参与观点与行为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N=408)。即家人的慈善参与观点与行为对大学生的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都具有显著影响,H1通过验证。
(二)家庭和睦程度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相关分析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家庭和睦程度的不同对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都具有显著影响。从表1和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家庭和睦程度与大学生慈善认知意识和慈善参与意识在0.01水平下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H2前半句得到验证。
六、结 语
总之,目前人学生的慈善意识现象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大学生强烈地慈善意识,慈善事业是“德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乐善好施的国度,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关德,尤其要在大学生教育中增强慈善意识教育,保持慈善公益事业的稳定长远发展。大学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善心更为纯洁和真诚,利他主义的思想非常明显,对他人和社会更为关注,使命感尤其强烈。正是基于这点,本人对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家庭培养进行了研究,希望引起学校和社会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刘建强,边杰,慈善的真相,中国企业家,2006,03
[2]蔡勤禹慈善意识论,天府新论,2006,02
[3]熊小红,刘斌论我国慈善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其对策,学术研究,2006,03
[4]刘新玲,论个体慈善行为的基础,福州大学学报,2006,04
[5]贺永萍,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市场周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