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阅读教学,培育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来源 :重庆陶研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wzc2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强化阅读教学,培育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为主题,从拓展阅读教学资源,延伸阅读教学空间,拓宽阅读教学途径,挖掘阅读文本文化等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师应如何强化阅读教学,从而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有效培育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评价问题的讨论又热烈起来了。受到过党和人民高度赞扬的陶行知,曾几何时,芝兰成了莠草,沉寂了二十多年。现在正在恢复他的本来面目。世间没有天生的圣人。每一个伟大人物都在他所处的时代中经历其特殊的道路。陶行知当然也不例外。他早年虽曾受到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影响,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洗礼,终于转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后十年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这已是盖棺论定,没有多少人有异议了。但有人却认为,在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之前,陶行知并不是一个革命教育家,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这种看法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这8年抗战中,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市的北硝就居住了7年,在这7年的日子里,他呕心沥血,积极为抗战奔走呼号,写诗作文,发表演说,从国内到国外,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呼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在海外联合华侨组织爱国运动,援助中国抗日,在国内呼吁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日。他全心全意为抗日战争做了三件大事,如今在山城人民心中留下口碑,传为佳话。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择其精要,可用八个字来阐述。第一个字【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
各会员单位、各位陶友:为隆重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进一步弘扬行知教育精神,探索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在当下教育改革中的价值,从而引导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破解新难题,实现新作为,助推全国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结合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工作计划安排,经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批准,决定组织召开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全国学术年会。
1.从一道高考试题说起(2020年全国2卷理数19)已知椭圆C1:x2/a2+y2/b2=1(a>b>0)的右焦点F与抛物线C2的焦点重合,C1的中心与C2的顶点重合.过F且与x轴垂直的直线交C1于A、B两点,交C2于C、D两点,且|CD|=4/3|AB|.
1947年,江英同志(即江竹筠)和我取得联系,从7月到10月。11月她要下乡,将我的关系转交给一位姓刘的(后听说被捕),12月刘又转交给叫老黎(即李维嘉)的,老黎在办事处(即十八集团军驻渝办事处)曾经见过我,他认识唐麟同志(何平的丈夫),他有位女朋友叫里怡的,也曾在办事处工作,据说已到解放区。和老黎联系一直到1948年4月我们出走之前,他是重庆市委委员之一,大约还在四川。
一、爱劳动,乐于助人陶行知的家乡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是个贫穷的小山村。村民们几乎都是佃户。村里人人劳动,连小孩也不例外。当地有一句谚语:供七不供八,供八当猪杀。意思是说,八岁以上的儿童都得跟大人一起劳动。陶行知五岁以后,渐渐成了妈妈的小助手,拾柴火、摘菜、扫地、照看妹妹,凡是妈妈让他做的事,他都高高兴兴地去做,有时还跟着爸爸一起去山上砍柴,爸爸砍柴累了,坐在扁担上休息,他就拿起砍刀来学着砍柴,当爸爸砍好一担柴担着回家时,他也捡满一小筐枯枝枝背在身后,和爸爸一起回家。
颍上甘罗乡村教育社创办于1935年,当时对于传播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做出了很大历史贡献。并且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诸如王光宇、杨金辉等一批优秀革命家,中共地下党员盛震叔、林其英由于到甘罗乡村教育社任教,不但锻炼了他们自己,同时在颍上点燃了革命火种。他们后来都成长为我党的高级干部。陶行知还亲派晓庄师范毕业生汪秋平、汪漫雯等到甘教社任教。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冲破宗族阻力,利用唐氏宗祠创办甘罗乡村教育社,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我们不能不想到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颍上甘罗乡村教育社的创办人唐润之先生。
一、关于陶行知流亡日本晓庄师范遭封闭,向陶校长发出了逮捕令,校长逃难,潜入上海租界。不久,陶行知进入了“流亡日本”的时期。关于陶行知流亡日本,至今在他出国,归国年月等问题上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晓庄的学生,与陶行知晚年有较多接触的戴伯韬先生就陶行知流亡前后的情况,作出了如下的记述:“大约是一九三O的秋天,陶氏悄然离沪,东渡日本。大约是一九三一年的春天,陶氏从东瀛归来,隐蔽在北四川路,我们仍只能夜晚约会于小饭店。……我们问他在日本时,可有什么感觉?他说,日本之所以强,强在他的科学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