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年课改十年反思,我们会发现,新课改曾经似乎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找到了一条光明大道,可当我们继续向前走的时候,忽然发现离我们理想中的光明大道仍有一定的距离。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实践 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的十年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以下的种种问题:
一是一些教师搞不清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一味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矫正,强调“人文性”并不是要否定“工具性”,搞不清“工具性”是语文之“体”“人文性”是语文之“魂”的关系,常常把语文课搞得“魂不附体”,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非语文”“伪语文”的内容,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语文课堂上语文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二是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偏颇,不知道这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讲风太盛、喋喋不休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反拨,而不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彻底否定,所以相当多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凡是问题必讨论,凡是问题必探究的现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所谓新型课堂,结果往往是“自主变放羊,探究变乱究,少讲变不讲,思考变讨论”,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学生收获甚微,尤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功效不大。
三是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参备教案,对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编排体例学习不深领悟不透,不能准确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能站在全段或全册教材的高度,对不同的板块和专题做出恰当的处理,对所教学的内容不能进行有效的取舍整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更不能进行分类处理,分步实施,课文教学总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是备课时,有些教师不能精心研读教材、恰当处理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只知道照搬教参或下载名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课堂上,教师不能厚积薄发居高临下带领学生在文本中遨游,向文本的深处进发,教师和学生几乎处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课堂进行所谓的“对话”,只是围绕一些粗浅的甚至是虚假的问题进行所谓的讨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不是丰厚的语言文化积累、对文本的真切感悟和丰富的精神陶冶,语文课堂应该加强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成为语文教改难以抹去的“心痛”。
五是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将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声光电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场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的是视频动漫的丰富多彩,而丢掉的却是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涵泳和体验感悟,阅读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能力难以提高。
六是部分教师根本就搞不清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具体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搞不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不知道如何从课标、教材和学生出发寻找“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所以,课堂教学凡是确定目标必定都要“三维”,否则似乎就不是新课程,就不能体现新理念。至于“三维目标”在一节课上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达成,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造成目标设定与课堂实施的“两张皮”。于是,“三维目标”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时髦的“标签”,到处张贴,却又总难贴到位、贴端正。
还有一个更为突出也是令人更加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走进一些所谓热心教改的学校,从校长到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教改的基本逻辑却搞不清道不明,一谈到搞教改,就是要学习某某模式或创建某某模式,似乎只有创建了有形的课堂模式,教改才有成果,教改才有成就,致使当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改走入了模式化的怪圈,难以自拔。同样,再看一些地方的教改就像是搞一场运动,尽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终究因为缺乏沉潜和底蕴,常常是热情过去,一切照旧。除了留下一些形式上成果,本质却并没有提升。
回首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真可谓是几十年一路走来,一路坎坷,我对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做一点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新课改折射出的是:一是新课标尽管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语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是混沌一片,特别是将语文学科的外延无限扩大,导致语文学科的内涵飘忽不定,几乎使语文丧失了其独立作为课程的意义。造成许多人经常说“语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但唯独不知究竟什么是语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新课标大量的吸收了西方的外来理念,缺少与本土理念的必要磨合与融洽。我都知道,任何一种先进的理念,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它可能是真理,但可能换一种文化环境,它可能就是伪命题。尤其是像语文作为母语的一门课程,它的生存更多的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质。三是新课标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标准理论性大于操作性,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致使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四是总体目标过于理想化,造成与当前教育实际的严重撕裂。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高调与应试教育的猖獗,顶层设计的精英化情结和操作层面的整体平庸,都会造成理想最终只能变成空想,让所有的人望之兴叹。
(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水县尧禾镇中心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实践 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的十年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以下的种种问题:
一是一些教师搞不清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一味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矫正,强调“人文性”并不是要否定“工具性”,搞不清“工具性”是语文之“体”“人文性”是语文之“魂”的关系,常常把语文课搞得“魂不附体”,课堂上充斥着大量“非语文”“伪语文”的内容,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语文课堂上语文的越位与缺位并存,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二是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偏颇,不知道这只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讲风太盛、喋喋不休进行分析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反拨,而不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彻底否定,所以相当多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凡是问题必讨论,凡是问题必探究的现象,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所谓新型课堂,结果往往是“自主变放羊,探究变乱究,少讲变不讲,思考变讨论”,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质上学生收获甚微,尤其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功效不大。
三是教师只是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参备教案,对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编排体例学习不深领悟不透,不能准确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能站在全段或全册教材的高度,对不同的板块和专题做出恰当的处理,对所教学的内容不能进行有效的取舍整合,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更不能进行分类处理,分步实施,课文教学总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
四是备课时,有些教师不能精心研读教材、恰当处理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只知道照搬教参或下载名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课堂上,教师不能厚积薄发居高临下带领学生在文本中遨游,向文本的深处进发,教师和学生几乎处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课堂进行所谓的“对话”,只是围绕一些粗浅的甚至是虚假的问题进行所谓的讨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不是丰厚的语言文化积累、对文本的真切感悟和丰富的精神陶冶,语文课堂应该加强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致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成为语文教改难以抹去的“心痛”。
五是一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将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了声光电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场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享受的是视频动漫的丰富多彩,而丢掉的却是对语言文字的咀嚼涵泳和体验感悟,阅读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能力难以提高。
六是部分教师根本就搞不清新课程倡导的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与具体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搞不清“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不知道如何从课标、教材和学生出发寻找“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所以,课堂教学凡是确定目标必定都要“三维”,否则似乎就不是新课程,就不能体现新理念。至于“三维目标”在一节课上是不是真的能够有效达成,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造成目标设定与课堂实施的“两张皮”。于是,“三维目标”成了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时髦的“标签”,到处张贴,却又总难贴到位、贴端正。
还有一个更为突出也是令人更加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走进一些所谓热心教改的学校,从校长到老师对“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一教改的基本逻辑却搞不清道不明,一谈到搞教改,就是要学习某某模式或创建某某模式,似乎只有创建了有形的课堂模式,教改才有成果,教改才有成就,致使当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改走入了模式化的怪圈,难以自拔。同样,再看一些地方的教改就像是搞一场运动,尽管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但终究因为缺乏沉潜和底蕴,常常是热情过去,一切照旧。除了留下一些形式上成果,本质却并没有提升。
回首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真可谓是几十年一路走来,一路坎坷,我对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做一点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新课改折射出的是:一是新课标尽管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对“语文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仍然是混沌一片,特别是将语文学科的外延无限扩大,导致语文学科的内涵飘忽不定,几乎使语文丧失了其独立作为课程的意义。造成许多人经常说“语文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但唯独不知究竟什么是语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新课标大量的吸收了西方的外来理念,缺少与本土理念的必要磨合与融洽。我都知道,任何一种先进的理念,在一种文化环境中它可能是真理,但可能换一种文化环境,它可能就是伪命题。尤其是像语文作为母语的一门课程,它的生存更多的具有传统文化的特质。三是新课标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标准理论性大于操作性,探索性大于实践性,致使广大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根本无法操作。四是总体目标过于理想化,造成与当前教育实际的严重撕裂。特别是素质教育的高调与应试教育的猖獗,顶层设计的精英化情结和操作层面的整体平庸,都会造成理想最终只能变成空想,让所有的人望之兴叹。
(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水县尧禾镇中心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