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语感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支点和重点。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情境的感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丰富自身教学手段及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语感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良好语感培养 策略
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并在第一时间做出的感悟和理解,这也是一种较为直观的直觉认知。语言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以供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培养现状
首先,语文教师缺乏对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远不如小学阶段轻松,繁重的课业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因此,很多教师选择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课本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灌输更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语言培养难度大、见效慢的原因,教师宁可以增加例题讲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也不愿意花时间培养学生语感。因此,由于教师的忽视,对学生语言的培养与提升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成熟。学生语言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与数学学科不同,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就可以慢慢地进行摸索应用。而学生语感的培养,则是需要在具备良好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进而引导学生保持持之以恒的良好学生态度。而在初中阶段,大多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不够成熟,至此导致他们阅读质量低下,无法形成良好语感。
最后,有限的想象空间制约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当前,我国很多学生虽然在向素质教学转变,但依旧受应试教育影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解题能力。受此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的还是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而学生个性一旦受限,其想象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课堂氛围压抑而枯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不到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想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策略
1. 在广泛阅读中形成语言直觉
积累在学生良好阅读语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阅读量的积累之后,才能形成所要达到的效果。而语感的形成,则需要学生在长期运用规范语言和语言训练中才能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快速的感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能力,偶尔还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或体会,以此形成的语言直觉。
广泛阅读是学生语言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经有关实践研究表明:平常喜欢读书且阅读量大的学生,往往语感较强,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一般学生相对较强。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时,有助于阅读范围的拓展、知识贮备的增加等,保障学生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变,进而促进学生语言直觉的培养。
2. 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感的重要语境之一。通过让学生多读、熟读以及读后深思,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除此之外,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调、节奏等对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行反复刺激,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语言能力的提升,保障学生语言表达流畅。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运用简单的描写手法勾勒出济南特有的冬天,又用朴实的文字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感觉仿佛冬天是亲切而温暖的,寒冷只是我们的错觉。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法来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朗读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写手法的生动和准确,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拿捏与运用的合理性。然后,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经验积累,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细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
3. 通过品读诗歌或散文强化学生语感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诗歌或散文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品读和分析文章。诗歌通常都是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其中的每一句诗句都值得推敲和研究。通过这種仔细赏析和品味文章的过程,学生的语感也能获得更好的锻炼与发展。
如,余光中的《乡愁》一文,通过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感,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将作者迫切希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景刻画地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才能对作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有更好的体会。然而,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限制,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自身语感,以此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
除此之外,写作和阅读同样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培养与形成。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能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语感是否成熟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课文意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检验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写作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感“转化”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论语》等国学著作,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感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汇总,必须要重视学生语感和语速的培养,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海红.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 朱朝浪.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J].亚太教育,2016(35):147.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良好语感培养 策略
语感是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学习和积累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并在第一时间做出的感悟和理解,这也是一种较为直观的直觉认知。语言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为此,笔者通过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以供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培养现状
首先,语文教师缺乏对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远不如小学阶段轻松,繁重的课业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因此,很多教师选择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尽可能多的课本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灌输更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语言培养难度大、见效慢的原因,教师宁可以增加例题讲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也不愿意花时间培养学生语感。因此,由于教师的忽视,对学生语言的培养与提升都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成熟。学生语言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与数学学科不同,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就可以慢慢地进行摸索应用。而学生语感的培养,则是需要在具备良好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进而引导学生保持持之以恒的良好学生态度。而在初中阶段,大多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不够成熟,至此导致他们阅读质量低下,无法形成良好语感。
最后,有限的想象空间制约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当前,我国很多学生虽然在向素质教学转变,但依旧受应试教育影响,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解题能力。受此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的还是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而学生个性一旦受限,其想象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课堂氛围压抑而枯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不到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想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有效策略
1. 在广泛阅读中形成语言直觉
积累在学生良好阅读语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本身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阅读量的积累之后,才能形成所要达到的效果。而语感的形成,则需要学生在长期运用规范语言和语言训练中才能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快速的感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能力,偶尔还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或体会,以此形成的语言直觉。
广泛阅读是学生语言经验和知识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经有关实践研究表明:平常喜欢读书且阅读量大的学生,往往语感较强,并且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比一般学生相对较强。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时,有助于阅读范围的拓展、知识贮备的增加等,保障学生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变,进而促进学生语言直觉的培养。
2. 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感的重要语境之一。通过让学生多读、熟读以及读后深思,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除此之外,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调、节奏等对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行反复刺激,以此促进学生语文语言能力的提升,保障学生语言表达流畅。
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运用简单的描写手法勾勒出济南特有的冬天,又用朴实的文字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展示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感觉仿佛冬天是亲切而温暖的,寒冷只是我们的错觉。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法来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朗读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写手法的生动和准确,体会作者对语言文字拿捏与运用的合理性。然后,引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等各方面的经验积累,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细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
3. 通过品读诗歌或散文强化学生语感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诗歌或散文时,可以让学生熟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品读和分析文章。诗歌通常都是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其中的每一句诗句都值得推敲和研究。通过这種仔细赏析和品味文章的过程,学生的语感也能获得更好的锻炼与发展。
如,余光中的《乡愁》一文,通过具体事物表达自己的深厚情感,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将作者迫切希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景刻画地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才能对作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有更好的体会。然而,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限制,只能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自身语感,以此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进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
除此之外,写作和阅读同样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培养与形成。尤其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既能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语感是否成熟的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激发学生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课文意境,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检验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写作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感“转化”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论语》等国学著作,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感知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汇总,必须要重视学生语感和语速的培养,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海红.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 朱朝浪.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J].亚太教育,2016(3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