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情景等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物理课堂提问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建构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够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能够与学生做情感的双向交流,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提高综合能力。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让学生发现不足,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比如,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片面追求课堂热闹,流于形式、肤浅、华而不实。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你是如何解答的?”、“你用什么公式?”还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有时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的枯燥乏味,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因此,高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人虽然只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笔者在讲授《熔断器》这节内容时,利用中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新闻报道中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两则案例引入新课,真实的事例会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触目惊心的例子比枯燥的“照本宣科”的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听着故事,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效果很好。所以我在引入新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两则案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正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据统计,每年的火灾中有近一半是由用电问题引起的,看两个案例:
案例1:7月22日,湖北黄石市东方商厦突发火灾,整幢大楼被浓烟笼罩。火灾可能是因为电路故障引起。
案例2:杭州文保单位、具有百年历史的晚清建筑汪宅遭遇火灾。损失惨重。据了解,这场大火的直接原因是用电水壶烧水时电线短路引起的。
随即,我提问:这些事故给人们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这些事故给人们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家庭电路中欠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电路?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一下子使学生主动去讨论分析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对照电路图,由学生运用所学电学公式分析电路中引起火灾事故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着重讨论短路和过栽两种情况。
学生本身的观察智能足以观察到最普遍最表面的现象,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和巩固知识,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按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时,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人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笔者在讲授《透镜》一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透镜的知识有所了解,所以我适时提问,请同学结合这节课前面所讲的。能不能想出几种辨别透镜的方法?学生只需要对透镜知识理解,分组讨论后,基本能回答几种方法:
①从透镜的外形特点来辨别(手摸)。
②从透镜的成像特点来辨别(看像)。
③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辨别(光照)。
由此,笔者在以上知识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上述方法哪种最好?
追问的目的是对实验方法进行评价,借助讨论,使学生逐渐具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并尝试改进探究方案。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总结规律,再将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问设计需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有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导性。教师需考虑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教学内容。笔者在教授《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一课初始,其目的是想借助于自行车这个媒介,将一段时间来的复习成果包括摩擦、压强、简单机械、光学等知识加以整合和巩固。因此上课时就直接提问学生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呢?初三的学生知识掌握较多,但是极为零散,缺乏整体性,而且由于这部分内容,自行车的内容放在八年级下册摩擦力部分,所以学生举例绝大部分是从摩擦力的角度,哪部分是增大摩擦,哪部分是减小摩擦。正因为这样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其余知识较少涉及,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散,复习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课后我及时将预设进行了调整,将知识细化,具体到摩擦、压强、简单机械、光学及其他方面,并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总结一部分内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就很有针对性,每组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察目标,减少观察中的盲目性,节约了时间。也有了良好的效果。
四、精心预设,自然生成
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面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在求异思维中产生,精彩在真实真切中产生,创新在挑战碰撞中产生。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教学智慧的修炼提升。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折射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智慧。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放大,学生有些颇具个性化的学习情况是老师难以预料的。因此在实际预设过程中,教师要想多角度预想、多层次考虑学情,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笔者在初三复习阶段上了一节《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复习课,知识的整理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个小组总结一部分内容,学生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趁着学生们还很有兴致,我说:“看来大家对自行车都非常了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的呢?”下面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我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笔者此时的就在班级做了调查,所执教班级超过四分之三的同学骑的自行车。我进一步地提问:“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那么同学们选择自行车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有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车比较便宜。”也有同学说:“老师,自行车比较安全,速度也不会很快。”还有同学说:“老师,自行车很环保。”大家畅所欲言,这时,我用多媒体回到这节课的开始的一张图片是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参赛的自行车,这辆车,骑行的时候并不慢,而且非常昂贵。这辆车和我们所骑的车,有哪些有点?你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呢?同学们又讨论,主要是材料和性能。选用轻质的材料,增大的摩擦力,车在行驶过程中机械更为省力,阻力更小等等。我再次提问:“如果让你们成为自行车的设计师。你还怎么对自行车进行改进呢?”有同学说用GPS定位,省时,更安全,也可以用悬浮,使阻力更小,等等。大家七嘴八舌,这是需要老师即时生成:不管科技的如何发展,最终总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任何一个装置,不单单是一个知识,而是种知识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一层层递进地提问,使学生能明白,物理要学以致用,知道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物理问题。并且在最后,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留有问题进行思考。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广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个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问题”,教师最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比如,提问随心所欲,无目的性和针对性;有的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片面追求课堂热闹,流于形式、肤浅、华而不实。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你是如何解答的?”、“你用什么公式?”还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有时提问对象过于集中,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的枯燥乏味,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和训练学生的思维。
因此,高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人虽然只占几分钟,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笔者在讲授《熔断器》这节内容时,利用中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新闻报道中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两则案例引入新课,真实的事例会对人的心灵产生震撼,触目惊心的例子比枯燥的“照本宣科”的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听着故事,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效果很好。所以我在引入新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两则案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正逐步实现电气化,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据统计,每年的火灾中有近一半是由用电问题引起的,看两个案例:
案例1:7月22日,湖北黄石市东方商厦突发火灾,整幢大楼被浓烟笼罩。火灾可能是因为电路故障引起。
案例2:杭州文保单位、具有百年历史的晚清建筑汪宅遭遇火灾。损失惨重。据了解,这场大火的直接原因是用电水壶烧水时电线短路引起的。
随即,我提问:这些事故给人们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这些事故给人们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家庭电路中欠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电路?这些问题的提出,能一下子使学生主动去讨论分析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对照电路图,由学生运用所学电学公式分析电路中引起火灾事故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着重讨论短路和过栽两种情况。
学生本身的观察智能足以观察到最普遍最表面的现象,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和巩固知识,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由浅入深,拓展学生思维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按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时,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人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笔者在讲授《透镜》一节中,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透镜的知识有所了解,所以我适时提问,请同学结合这节课前面所讲的。能不能想出几种辨别透镜的方法?学生只需要对透镜知识理解,分组讨论后,基本能回答几种方法:
①从透镜的外形特点来辨别(手摸)。
②从透镜的成像特点来辨别(看像)。
③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来辨别(光照)。
由此,笔者在以上知识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上述方法哪种最好?
追问的目的是对实验方法进行评价,借助讨论,使学生逐渐具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并尝试改进探究方案。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总结规律,再将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三、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问设计需有针对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有定向性限制性和指导性。教师需考虑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教学内容。笔者在教授《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一课初始,其目的是想借助于自行车这个媒介,将一段时间来的复习成果包括摩擦、压强、简单机械、光学等知识加以整合和巩固。因此上课时就直接提问学生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呢?初三的学生知识掌握较多,但是极为零散,缺乏整体性,而且由于这部分内容,自行车的内容放在八年级下册摩擦力部分,所以学生举例绝大部分是从摩擦力的角度,哪部分是增大摩擦,哪部分是减小摩擦。正因为这样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其余知识较少涉及,思维得不到充分的发散,复习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课后我及时将预设进行了调整,将知识细化,具体到摩擦、压强、简单机械、光学及其他方面,并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总结一部分内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就很有针对性,每组学生都有自己的观察目标,减少观察中的盲目性,节约了时间。也有了良好的效果。
四、精心预设,自然生成
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面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在求异思维中产生,精彩在真实真切中产生,创新在挑战碰撞中产生。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与教学智慧的修炼提升。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折射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智慧。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放大,学生有些颇具个性化的学习情况是老师难以预料的。因此在实际预设过程中,教师要想多角度预想、多层次考虑学情,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轻松地驾驭教材和引导学生。
笔者在初三复习阶段上了一节《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复习课,知识的整理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个小组总结一部分内容,学生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趁着学生们还很有兴致,我说:“看来大家对自行车都非常了解,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的呢?”下面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我每天都骑自行车上学。”笔者此时的就在班级做了调查,所执教班级超过四分之三的同学骑的自行车。我进一步地提问:“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那么同学们选择自行车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有同学举手回答:“老师,车比较便宜。”也有同学说:“老师,自行车比较安全,速度也不会很快。”还有同学说:“老师,自行车很环保。”大家畅所欲言,这时,我用多媒体回到这节课的开始的一张图片是环法七冠王阿姆斯特朗参赛的自行车,这辆车,骑行的时候并不慢,而且非常昂贵。这辆车和我们所骑的车,有哪些有点?你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呢?同学们又讨论,主要是材料和性能。选用轻质的材料,增大的摩擦力,车在行驶过程中机械更为省力,阻力更小等等。我再次提问:“如果让你们成为自行车的设计师。你还怎么对自行车进行改进呢?”有同学说用GPS定位,省时,更安全,也可以用悬浮,使阻力更小,等等。大家七嘴八舌,这是需要老师即时生成:不管科技的如何发展,最终总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任何一个装置,不单单是一个知识,而是种知识所组成的一个整体。通过这样的一层层递进地提问,使学生能明白,物理要学以致用,知道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物理问题。并且在最后,通过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留有问题进行思考。
物理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广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一个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有更多的问题”,教师最终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