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俗人世间一抹生命的亮色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ia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情。但这段美丽的相逢如今已然成为追忆,甜蜜中有着淡淡的哀愁。诚然,茫茫人海中,两人蓦然邂逅,共享一份无需言语阐述的温馨与真情,从而在彼此颠沛黯淡的凡俗岁月中增添一抹生命的亮色。字里行间,诗人的珍重之情感人至深,正所谓“昨夜星辰铸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关键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爱情诗 生命亮色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诗共有八首,是其诗歌中最有魅力也最负盛名的作品,代表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所谓“无题”,就是“无可命题”之意,因为诗中之意不可明言,作者才借“无题”以寄意。一千多年以来,人们试图探清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主题,但反而变得愈加扑朔迷离。不仅无题诗的主题众说纷纭,连无题诗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都似乎难以断定了。作家王蒙说,李商隐无题诗中“确定与确定放在一起产生的效果是不确定,明白与明白放在一起产生的效果是曲奥与艰深”。或许,诗人正是通过这种朦胧的意境、绵邈的情思、精丽的语言、凄婉的情调来传达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绪罢!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无题》诗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情,它发生在一个通宵达旦的宴席上,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官场交际活动,从“隔座送钩”“分曹射覆”(“送钩”“射覆”均为酒宴上的游戏)看来,那个女子大约是其中一位陪酒歌伎。正是这位女子,和诗人在一片嘈杂声中,共同享有一份温情;正是这位女子,在诗人颠沛黯淡的凡俗岁月里,留下了一抹生命的亮色。首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在星辰满天、凉风习习的昨夜,在画楼和桂堂之间,两个人第一次相遇。“昨夜”重复两次,不仅在音调上形成了回环往复的美感,而且,它提醒我们这是属于他的一种追忆:诗人与女子初次相遇的那个美好时刻怎会被轻易忘记?只会令诗人反复回味。这份美好的记忆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一样,将永远铭刻在诗人心头,也永远如发生在“昨夜”一般清晰、温暖、亲切。然而,诗人又是在反复告诫自己,这场美丽的相遇已然如“风”一般成为过去,“昨夜”再也无法重现了,甜蜜中有着淡淡的哀愁。“画楼”,彩绘华丽的高楼。“桂堂”,用桂木构筑的厅堂。诗人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勾画出一个富丽典雅的环境,使得这一相遇充满温馨的诗情和缠绵的意境。两个方向词,“西畔”“东”,瞬间使二人相遇的地点模糊不明,可见,这确是一场不期而至的邂逅。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颔联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写自己的身心感受,满腔的情意喷泄而出。“身无彩凤双飞翼”慨叹人不如鸟,因不能比翼双飞而深感苦恼。“彩凤”,有彩色羽毛的凤凰。“身无”显示出没有那灿烂辉煌的凤翼是多么让人遗憾。“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与意中人心灵相通而感到欣慰。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如线,上下相通。人们从牛角的表面却看不到这条白纹线,故而以此比喻热恋的男女双方暗地心意相通,心心相印。肉身是沉重而局限的,既不能像梁祝那样化蝶双飞,也不能像萧史、弄玉那样乘鹤而去,但在诗人与女子心中却涌动着一条相通的河,所谓“形相隔,心相通”。目光与目光相遇的一刹那,诗人心底犹如电光闪烁般被照亮,那是一种生命感觉被激活的悸动,那是一种在生命幽深之处偶然相逢的喜悦。“身无”是现实的情形,“心有”是精神的遇合。用“身无”之遗憾衬托“心有”之幸运,把身体之明无而心灵之暗通表达出来,使这一联显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对宴会场面的描写。《风土记》载:“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送钩”,即藏钩,将钩藏于手中叫人猜,不中者罚酒,猜时分两方,所以叫“隔座送钩”。“分曹”,分成对儿。“射覆”,覆器下放物,令人猜之,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诗人在一片喧闹与嘈杂声中,与那位女子心相通,意相连。诗人说“春酒暖”,被罚了酒不但不懊恼,反觉酒是暖的,其实是“心有灵犀”带给诗人的暖意。又说“蜡灯红”,“红”字点出诗人被温情包围时的心灵底色。他们在苍茫无边的时空罅隙中相遇了,没有言语,只用含情的目光彼此问候。一切是如此的亲切,每一个细节都不会被遗漏,每一个细节里都有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依恋。然而,生命的照亮仅仅是瞬间,如同划过天际的刹那烟花随风飘散。春酒已经饮尽,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蜡灯已经熄灭,也许永远不会再次点亮。但那种温情和暖意,将永远留在诗人的心中。待一切嘈杂都消逝隐去,咫尺之隔,无异天涯之遥,只剩下星光闪烁、微风轻拂,只剩下温暖的酒和摇曳的灯。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尾联又回到现实。“听鼓”,指听到官府值班的更鼓声。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之彭承振,坊市之门开启,鼓响天明,即须应差。片刻的温情之后,应衙的鼓声响起,诗人被迫从充满悸动和喜悦的情绪状态中剥离出来,重新跌入一如既往的沉沦之中。“嗟”字指诗人既惆怅于时不再来的那次相逢,又慨叹于自身的辗转流离。“兰台”,指秘书省。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地方叫兰台,唐高宗时改秘书省为兰台。此诗当作于李商隐辗转幕府多年,为母守丧后重回秘书省任职之际。“转蓬”,飘摇不定的蓬草,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和心绪。曹植《杂诗》中有“转蓬离本根,飘遥随长风”之句。诗人在官场流转不定,心灰意冷,所以说“类转蓬”。“昨夜”之后,生命再次像飞蓬那样在茫茫浮世中随风起落,飘于无地,寻不到一点质感。那曾经的尚未远逝却永不可再追的温暖,让他难耐当下的凄凉。梦想的烟霭,充满朦胧之美,轻而易举就被现实的一阵风吹散。除了嗟叹与追忆,诗人还能做些什么呢?
  这首诗呈现了一次美丽邂逅的情感历程,正如梅成栋所说:“昨夜星辰铸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诚然,人世间有无数性情相契的人错落在了时间和空间的无情罅隙中,纵使偶然相逢,也仅为这凡俗的人世间留下一抹生命的亮色。在那种无需语言阐述的境界里,却有着值得一个人在世间活下去的温馨与真情,虽然,所有的往事都会成为过去,都会成为或甜美或艰涩的昨夜星辰昨夜风。
其他文献
摘要: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日益缺乏温情与敬意。在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历史学家钱穆深入研究中国史,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在课程实践中,钱穆为传统历史课程注入了新的历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課程内容。  关键词:钱穆 历史课程 课程思想  近代中国在与东洋、西洋的交锋中屡战屡败,固有之学问、制度和技术都不足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对外战争的失败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危机。历史学家钱穆观察到“近代
摘 要: 生活在 “审美泛化”的时代,人对美的追求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时代的审美观却似乎陷入了误区: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人们过多地借助于金钱和技术(整形美容、PS技术、美颜相机等);对美,特别是人之美的认识,却过于肤浅,忽略了人之美乃是一个复杂、暧昧的复合体。而老庄的审美智慧则提供了匡正时代审美观的另一维度,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人造美人 审美误区 消费文化 审美观 道家美学  
摘 要: “干将莫邪”的传说从西汉流传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流变时期,从原型批评的理论视野去看,它已作为一个故事原型而存在。而《铸剑》《鲜血梅花》和《刺杀小说家》这三部小说都是基于这一故事原型而创作的作品。如果说文学是移位的神话,那么在这一“移位”过程中,作家们开拓的疆域和背负的旧习都值得去深究。面对这一原型中“父报子仇”的内核,鲁迅探寻复仇价值并将其等同于行动本身,余华质疑复仇的价值并用虚无消解了复仇
摘 要: “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纪录片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展示了纪录片的灵魂,更传递了纪录片最重要的特质。因此,纪录片中如何对“人”的形象进行塑造并展现其特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性格的塑造应该从三个方面谈起,一是剧本创作,二是镜头拍摄,三是后期剪辑,这三个环节贯穿着电影创作的始终,环环相扣,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掌握其塑造的方法,进而探究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
摘 要: 《三国演义》呈现出“尊崇刘备”整体倾向的原因,除了有传统认为的刘备“汉室宗亲”的正统出身以及对刘备、诸葛亮“仁政”的肯定,更在于 《三国演义》 广泛流传过程中,说书人广泛吸收了普通百姓对刘备白手起家、拼搏上进、与兄弟患难与共的进取精神的肯定,树立这个精神坐标,能够给当下佛系文化盛行的时代注入一股积极的清流。  关键词:尊崇刘备 白手起家 屡败屡战 肝胆相照 拼搏进取  初读《三国演义》的
课堂是什么?是有着整齐桌椅的教室?是打着急促上课铃的讲堂?是收获知识的学校?我想,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课堂的既定印象。其实不然,美丽的大自然、多元的网络……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这不,春节前,在乡下奶奶家生火,使我不仅学到一门技能,也懂得了一个道理。   腊月二十八的早上,晨光熹微,村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
摘 要:在中国散文史上,沈从文的散文颇具特色,这是沈从文散文中流动的生命意识所致。《湘行散记》正是他散文成就的高峰。通过“融入”和“倾听”的方法,《湘行散记》抵达了最深层的生命“诗性”,这种生命“诗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敬畏呵护生命,对生之庄严忠实的热情颂赞;一方面是感知单纯孤苦生命的隐痛。  关键词:生命“诗性” 融入 倾听 敬畏 隐痛  认识沈从文是从他的小说《边城》开始的。事实上,
工作以来,业绩平平,讲课最高奖项是省级一等奖;在一些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了五百篇文章,有教学感悟,有教育叙事,也有课题研究,理论水平有那么一点点。省级课题《语文活动与兴趣特长培养》的主持人——该课题原计划全省推广,因领导要求做出一个系列而我坚持写作是一件个性化的事而搁置。新课改期间,曾接受县教育局要求培训全县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本县几所中小学邀请做过关于作文教学以及怎样做课题的报告,自我感觉良
摘要: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始于为《汉书》作注,在这些为《汉书》作注的书中,颜师古作的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颜注以解词释义为主,在书中对多次出现的“寝…瘛”二字都进行了注解。因此,以“寝”“癒”为例进行探讨,仔细推敲“寝…癔”的具体含义,以期对《汉书·艺文志》及颜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颜注寝癒  班固所著的《汉书·
摘 要: 萧红研究经历八十余载,逐渐进入成熟期,已形成勾连内外的谱系,传记亦形成一定规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学者平石淑子所著的《萧红传》,是其三十年来着力于萧红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作以“人”的探微为主线,串联萧红整个创作生涯,冠以“有意识”,并认为作品是作者精神轨迹的再现。在研究方法上,平石淑子通过对比前人研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恰似小说中以“复调”的形式形成思想碰撞。本文从此书的概括与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