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载道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落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职责部门,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北京高校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人才培养中心环节,凝练明确学生工作理念,探索创新特色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推动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成长成才
  作为一所在印刷与包装、出版与传播、设计与艺术领域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校,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和出版文化强国建设,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进一步凝练提出:“为学”工作理念,即为学习,交流切磋,竞新日进;为学子,春风化雨,立德树人;为学业,博闻广识,存志铸魂。这一理念也体现了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夯实学生成长成才思想根基,提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保障,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素养。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夯实人才培养思想根基
  一是读好书。围绕人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所需要的政治、文化核心素质,学校工作遵循夯实基础、强化素质的原则,在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以思想文化素质提升为切入点,坚持“读书读经典”,全面实施“七个一”行动,即“推荐一本‘好书’”“阅读一本‘好书’”“聆听一次‘好书’报告”“撰写一篇‘好书’评论”“交流一次‘好书’体会”“宣讲一次‘好书’感悟”“参加一次‘好书’实践”“参评一次‘好书’评选”,通过“好书”推荐、阅读、写作、宣讲等活动,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培养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构建优良教风学风,夯实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人才培养的政治、文化根基和专业、能力基础,塑造学生爱国敬业、守正出新的精神品质,在认识层面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编好书,印好书。围绕人才培养深厚专业素养目标,学生工作遵循学科支撑、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思想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 六个一”行动,即“策划一本好书”“编辑一本好书”“设计一本好书”“印刷一本好书”“制作一本好书(电子书)”“运营一本好书(新媒体平台)”。面向全校各学院相关专业学生,针对图书策划、编辑、设计、印刷、制作、运营全部流程,融无形的“价值”为“书”之实体,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精神价值融入策划、编辑、设计、制作全过程,笃志敏行,增强专业能力素养,发挥专业优势,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是传好书。遵循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的原则,全方位育人,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才培养使命、责任担当。围绕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使命责任,学生工作遵循实践育人、协同创新的原则,产学研深度融合,校地企合力育人,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坚持 “讲好五个故事”,即“讲好学子故事” “讲好校友故事”“讲好出版故事”“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举办“青春榜样”宣讲会和“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公开出版《印院好故事之学子篇》《印院好故事之校友篇(上卷)(下卷)》等,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印刷文明,创新红色出版文化,创作优秀文艺产品,担当文化使命责任,弘扬核心价值观。
  建立健全成长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
  一是分层施教全程育人,构建优良学风,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学业水平。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分层、分类施教育人,长期坚持举办“书记引航”“校长有约”活动,学校领导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面对面”答疑释惑,引领成长成才;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实施“引航”“强基”“筑梦”“护航”四大工程,暑期寄出校长致新生、致大二学生、致大三学生和致大四学生的“四封家书”,强调升入大学和新年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指导学生分阶段逐步实现大学梦想。聚焦学生学习学业,坚持不懈构建优良学风,开展学风建设“六大工程”,即协同育人树学风、完善制度保学风、专业教育兴学风、培育抓手强学风、学业辅导促学风、朋辈引领优学风。通过构建全员协同培育优良学风工作格局、健全教风学风制度、细化日常学习行为规范、开展“校长公开课”“院长第一课”“专业导航课”强化行业使命教育,提高学业辅导提高学习能力水平,开展优秀学子领航学风建设行动计划等,在“书香校园 共享阅读”良好读书氛围的基础上,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为抓手,以教风促学风,以教师爱教乐教带动学生勤学乐学,教学相长构建优良学风,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
  二是助困解惑精准育人,培育向上风貌,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规范资助流程,精确定位、识别、资助,提高学生资助管理精细化水平。扶困与扶志紧密结合,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企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功能,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状态监测、平台保障“六位一体”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三是就业指导服务育人,完善工作体系,提高就业质量,走好教育“最后一公里”。以首都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校企联动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从制度层面保证就业工作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导航课程全员覆盖;多元形式补充,提供精準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紧密结合专业优势,加强艺工融合,积极加大对创意设计相关行业就业市场的开发,每年有超过40%的毕业生在出版传媒、印刷包装和创意设计领域就业; 有七成以上毕业生在京就业;毕业五年后超过60%的毕业生获得过职位晋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逐年提升,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任务,学生工作贯彻“为学”理念,落细、落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各项工作创新发展,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翟 迪]
其他文献
摘 要:理工类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部分高校已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实力。从优化学科结构、培养一流人才及传承国家文化三个角度,论证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重视人文学科建设;通过借鉴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文科建设和教育经验,指出发展人文学科是理工类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必然路径之一;从发展定位、制度保障和师资队伍三方面提出理工类大学发展人文学科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人文学科;世界一流
乔建永,1962年2月生于安徽,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德国汉堡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研修。历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复动力系统,物理和工程问题中的复解
自2017年北京学院党支部成立以来,学院一直重视党的建设,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的同时,开展特色党建活动,为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入贯彻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学院党支部开启“我们从这里走向
作为工程型人才培养“试验田”和“卓越计划”的具体执行机构,学校高等工程师学院成立于2010年11月8日,是一所跨学科“书院”制的特殊本科学院,在“卓越计划”实施机制中属于首创。学院从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国际化培养等方面不断摸索和总结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探索新时代工程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学院由党委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国际工程教育中
摘 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是“双一流”建设中必须思考的问题。从“中国”和“特色”两个层面,结合世界顶尖大学发展史,尝试阐释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以及如何扎根,为什么要强调发展“特色”以及如何求得“特色”等问题,并总结提出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两阶段”逻辑划分。  关键词: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历史  经过两年的审慎酝酿,2017 年9 月,教育部公
摘 要: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以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某大学作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本科生显性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價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实现课程民族性与国际性的有机结合,加强显性课程实践环节的顶层设计,构建“一带一路”通识课程生态体系,推动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革新等成为了某大学本科生显性课程的未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构建了统一领导、多方参与、分工明确、协同并进的组织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实施創新创业教育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工程、创新创业孵化工程、创新创业保障工程,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学院创新科研机制,实施科技项目带动计划、科技人才支撑计划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科技立项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提速,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学院入选“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项目体系。以园艺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实训中心基地为依托,在海南三亚市乐东县黄流镇建立了105亩的南繁
摘 要:对高校合同制员工的有效管理是保障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在高校教学科研部门,合同制员工的管理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表现为权力和责任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监管等诸多问题。通过对北京某大学教学科研部门合同制用工的数据分析和管理调查,研究中国高校教研部门合同制员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高校需要将劳动合同制用工纳入整体管理范畴,在学校层面和二级单位层面对合同制员工
摘 要:英国硕士学制建立较早、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授课型教育硕士培养体系。伦敦大學授课型教育硕士培养有定位明晰的培养目标、严格的入学标准、综合交叉的专业方向、全面均衡的课程结构、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英国授课型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应从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完善教育硕士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全面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