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引导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法就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问题引导的关键一环就是教师的问题设计是否成功,而成功的问题是教师在对教材精准把握和对学生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并考察了该教材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地位之后而设定的疑问。
在此,笔者从教师和教材的角度,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我的母亲》为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现代散文选读》六个专题中“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描写人物专题)的第一篇。本文是胡适自传的节选。胡适的母亲16岁作为填房出嫁,6年后即守寡做了当家后母,再加之家道中落,经济困窘,她既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其中需要承受难以想象的苦痛和压力,更需要具备非比寻常的智慧和品德。
全文分三个部分,先回忆作者从幼年到少年的人生经历,为写母亲作铺垫;再以母亲的言行为线索,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最后总结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我的母亲》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将人物放置在特殊的环境中刻画,写出母亲的艰难处境,也写出其仁慈、坚毅和智慧;另外,作者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作了饱含深情的描写,如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处理大哥的债务、与两个嫂子相处、对待别人的闲言等等,使母亲严厉仁慈、忍辱负重的形象跃然纸上,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问题设计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答案预设:(1)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2)表现母亲教子严而有方、待人宽容忍让、为人仁慈温和而又自尊刚气的品性。
2.“母亲”教育“我”的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预设:(1)每天督促,有错必纠;(2)选择时机,方式多样;(3)保护自尊,讲究实效;(4)树立榜样,言传身教;(5)严厉有加,慈爱为怀。
3.文中的“我”受到了母亲哪些“极大极深的影响”?
答案预设:(1)懂得了读书做人的道理;(2)学得了文静和气的脾气;(3)养成了宽恕体谅的品性。
4.文章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哪些情感?
答案预设:(1)斯人已逝,深切怀念;(2)抚育成长,充满感激;(3)品质高尚,深深敬佩;(4)历经磨难,矜悯同情。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答案预设:这是写她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6.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童年的一些事情?
答案预设:(1)作者童年生活单调、失落、贫乏,其童年是有缺憾的。(2)①为写母亲作铺垫,因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②与文末呼应。③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作者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所以开头较多写了自己童年的经历。
三、设计说明
第一问着眼于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和理解,目的是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本文着重描写的是母亲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思想、品性等,这一问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全文,梳理好文章的脉络,并且能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考,从课文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概括出人物的品性。
第二问着眼于局部文本的精读和揣摩,目的是品鉴母亲教育“我”的局部文字,从中领悟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母亲如此教育的苦衷,体会母亲的伟大情怀。文中只有三小节写母亲正面教育“我”,文字并不多,但是其中写到母亲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母亲采取如此方法的万般无奈与不得而已。
第三问是为理解全文主旨与丰富的思想情感作铺垫。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所有丰富的内容都有一个集中的指向,那就是文末一句“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极大极深的影响”,才是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与思念等等丰富情感的基础。
第四问是在全文内容感悟基础上的深入领会,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跃升。有了对全文内容的阅读感悟,概括出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五、六问,如果说前四问主要是着眼于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鉴赏的话,这两问就是从文章的形式即写法方面作一些鉴赏,主要是针对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设问。
综上所述,设计的六个问题整体上体现了这一思维架构: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文章的内容到形式,由结果到原因,由认识到评价。
在此,笔者从教师和教材的角度,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我的母亲》为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现代散文选读》六个专题中“活生生的‘这一个’”专题(描写人物专题)的第一篇。本文是胡适自传的节选。胡适的母亲16岁作为填房出嫁,6年后即守寡做了当家后母,再加之家道中落,经济困窘,她既要抚养自己的儿子,又要支撑整个家庭,其中需要承受难以想象的苦痛和压力,更需要具备非比寻常的智慧和品德。
全文分三个部分,先回忆作者从幼年到少年的人生经历,为写母亲作铺垫;再以母亲的言行为线索,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最后总结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我的母亲》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将人物放置在特殊的环境中刻画,写出母亲的艰难处境,也写出其仁慈、坚毅和智慧;另外,作者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对人物作了饱含深情的描写,如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处理大哥的债务、与两个嫂子相处、对待别人的闲言等等,使母亲严厉仁慈、忍辱负重的形象跃然纸上,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二、问题设计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答案预设:(1)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2)表现母亲教子严而有方、待人宽容忍让、为人仁慈温和而又自尊刚气的品性。
2.“母亲”教育“我”的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预设:(1)每天督促,有错必纠;(2)选择时机,方式多样;(3)保护自尊,讲究实效;(4)树立榜样,言传身教;(5)严厉有加,慈爱为怀。
3.文中的“我”受到了母亲哪些“极大极深的影响”?
答案预设:(1)懂得了读书做人的道理;(2)学得了文静和气的脾气;(3)养成了宽恕体谅的品性。
4.文章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哪些情感?
答案预设:(1)斯人已逝,深切怀念;(2)抚育成长,充满感激;(3)品质高尚,深深敬佩;(4)历经磨难,矜悯同情。
5.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答案预设:这是写她以身示范,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6.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童年的一些事情?
答案预设:(1)作者童年生活单调、失落、贫乏,其童年是有缺憾的。(2)①为写母亲作铺垫,因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②与文末呼应。③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作者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所以开头较多写了自己童年的经历。
三、设计说明
第一问着眼于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和理解,目的是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本文着重描写的是母亲在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思想、品性等,这一问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全文,梳理好文章的脉络,并且能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进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考,从课文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概括出人物的品性。
第二问着眼于局部文本的精读和揣摩,目的是品鉴母亲教育“我”的局部文字,从中领悟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能设身处地地思考母亲如此教育的苦衷,体会母亲的伟大情怀。文中只有三小节写母亲正面教育“我”,文字并不多,但是其中写到母亲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母亲采取如此方法的万般无奈与不得而已。
第三问是为理解全文主旨与丰富的思想情感作铺垫。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所有丰富的内容都有一个集中的指向,那就是文末一句“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而正是这些“极大极深的影响”,才是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与思念等等丰富情感的基础。
第四问是在全文内容感悟基础上的深入领会,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自然跃升。有了对全文内容的阅读感悟,概括出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五、六问,如果说前四问主要是着眼于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鉴赏的话,这两问就是从文章的形式即写法方面作一些鉴赏,主要是针对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设问。
综上所述,设计的六个问题整体上体现了这一思维架构: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层到深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文章的内容到形式,由结果到原因,由认识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