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我们怎么做?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导入
  大数据苏轼
  清华附小六(4)班的一篇微信朋友圈里的文章“火”了,点击量已经超过10万。
  在这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微信推送中,展示了这个班的同学所做的几份有关苏轼的小课题报告。这些小课题报告包括:苏轼诗词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苏轼诗词对哪个景区的品牌价值贡献更大……
  六(4)班的5名小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运用高频词、字分析软件,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分类研究,并通过作诗年份和高频词出现的时间,还原苏轼当年的经历。他们发现,苏轼每次被贬后,诗中“归来”一词出现的次数都会增加,这一发现将苏轼的“归来”诗与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六(4)班两位同学梅楚轩和孙天宁的研究论文“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中提到,苏轼一生去过很多地方,也用诗词赞美过很多美景,这些美景后来很多成为了风景名胜,苏轼也成为它们最好的“代言人”。
  ——“搜狐网”2017年10月18日
  媒体之声
  探究式教学值得提倡
  清华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们“遇见苏轼”,这个话题火了好几天了。班主任老师把孩子们假期时间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成果放在班级公众号上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会有如此强大的反响。
  细看孩子们的研究成果,不惊叹是不行的。《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人杰地灵——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苏轼与王安石、欧阳修的对比》《苏轼的社交圈——揭秘苏轼不同时期的朋友》……令人赞叹的是这些本科生都未必能从容驾驭的课题,小学生们就敢于涉猎且做得有模有样。在研究和表达的过程中,孩子们必定收获颇丰,不论是在知识积累上,还是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但同时,令人惊疑的是,这些响当当的成果,真的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自己完成的吗?有没有家长老师的幕后参与?甚至有人坦言,这是“一场被放大的抢跑运动”“清华附小,不是清华大学”。
  再看后续报道,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小学生们在“遇到苏轼”之前,就已经研究过鲁迅和雾霾。《共享单车与城市公用自行车的比较》《明清家具的特点》《不同海拔下的人体反应》等,都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人们不必去评判这些论文的质量究竟如何,因为探究式教学,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推出优秀的专业论文,而是让学生们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学习方式,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也许远大于最终成果是否专业、是否完美。
  说到这个程度,有一个结论就越来越清晰:探究式教学,主体是学生。这种学习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被过度引导,甚至让学生接受教师家长的现成结论或者使用教师家长给出来的研究方法。因此,清华附小广泛使用探究式教学,这种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但如果“探究式学习”的主体被悄然变成了“随从”,那么,它还是探究式学习吗?
  怎么才能保证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结论并不难得出,那就是,不要把看似“高大上”的选题强加给孩子,认知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相匹配,是真正的“小课题”,是孩子们能够驾驭的。而研究结果,也完全没必要搞成专业论文或者专业报表。小学生们拿出了远远超越了他们的学力、学养的所谓成果,其实真的不是件令人惊喜的事。
  希望真正的探究式学习,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推广;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角,少些“贴身军师”,少些高手替身,少些光芒万丈的大帽子,希望孩子们诚实、自信、严谨、快乐地成长。
  (作者侯江,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10月19日,有改动)
  少年视点
  思考:作为探究式学习主人的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陈韵如:我觉得探究式学习是鼓励我们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譬如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设计、策划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步骤,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并运用知识。我们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实践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探究式学习,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
  沈梓欣: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每天在课堂上要学习很多知识,怎么才能让那些知识在我们的脑海里印象深刻呢?学以致用就可以。当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能“用中学”“做中学”,使知识得以巩固、运用、发展。最终也就有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思考分析的能力;同时,对我们的自信心也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张绿杉: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与协作,会使我们相互碰撞出更多的灵感与火花,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比如,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积极改进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履行自己承担的职责;积极搜索资料,善于和他人分享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着成长的喜悦。
  姜春晖: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随时会遇到新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解决,这也锻炼了我们的独立思考与应变能力。我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创新能力;在交流与思考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也就水到渠成。
  沈梓欣:探究式學习通过对科学研究思路的模拟,训练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着我们的科学素质,使我们的学习更高效。当我们自己动手去实践时,往往是最“走心”的,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独特体验,当然,这也对我们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升格思考
  探究式学习,将学习研究的重心从知识的死记硬背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参与到过程的探究中去,无疑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最好办法。毕竟我们学习知识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做了什么,是我要学习而不是要我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探究兴趣没有被激发,被动等待老师的教。老师劳而无功,而我们也疲于应付。而探究式学习无疑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很大程度地调动了我们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探究引向深入。可见,探究式学习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作文通篇反复点题,可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这也是较为常见的点题方法。朱自清的《背影》,从开头到结尾,四次提到“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我看见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流里,再找不到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通篇反复点题,把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
期刊
一件诗意的事  田紫嫣  古有五柳先生踩着夕阳于南山之下采菊,今有我迎着朝阳在窗台边读书。  三月,是一个闲适的季节,和煦的春风吹开了被禁锢了一冬的心房,暖暖的阳光吹散了厚厚的尘埃。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脸上,刹那间便有了一种岁月静好、与世无争的感触。捧上一杯清茗,于一片闲静之中翻开一本《陶渊明诗集》,读五柳先生的诗,跟随他的脚步,去那清新淡雅的字里行间感受岁月的娴静与惬意。  指尖轻抚那
期刊
文者,重在一个“情”字,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作时,我们要学会选择情感充沛的材料。在考场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能够碰撞出阅卷老师的心灵火花。同学们的作文若能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何愁得不到高分?  怎样才能以情动人呢?我们必须对生活、对客观事物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描写绘出人物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感受,力求做到材料小巧、合理
期刊
“立意”,就是确立作文的中心思想,使作文的主题富有积极的意义。古人云:“文以意为先。”写作文,要体现正确的立场、观点,要宣扬健康、美好,要批判消极、错误。一篇作文的好与坏,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正確的中心思想。如果立意不正确,写出来的作文就会站不住脚,彻底失去价值。  范文示例  母 亲  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
期刊
范文示例  母亲灯  第一次进城,母亲去送他。通往城里的过路车每天只有一班,他和母亲在路边等了很久。母亲一直替他扛着那个大大的背包,她把背包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换到左肩,再从左肩换到右肩。他对母亲说,把背包放下来歇一歇吧。母亲摇摇头说,我背着就行了。刚下过雨,路还没有干透,他知道母亲怕弄脏了他的背包。背包虽然廉价,却是新买来的。母亲想让他干干净净地进城,不想让她的儿子被城里人嘲笑。  车很久不来
期刊
考场作文不宜太含蓄,而是要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在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此,开篇点题是最有效的方法。题记犹如凤冠上的明珠,用它点题,能先声夺人,让读者对作文所承载的思想与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精妙的题记不仅可以提示或凸显作文的主旨及情感,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营造愉悦的阅读心理,而且能够彰显文采、展示才情,从而达到“浓缩言语动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成为作文得分的亮
期刊
范文示例  鲁迅先生记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小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它叫什么名字?屋中既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的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
期刊
当下,中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评分标准中“立意新颖”是最重要的评分标尺之一,考生都想拿到这一分数,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考生很不小心地失去了这一分数。  笔者多次参加中考作文阅卷,每次阅卷时都发现不少考生作文的内容虽贴合题目的主旨,但立意陈旧,人云亦云,平淡寡味,缺少新鲜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令人可惜。  立意新颖,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写出自己特有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这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多
期刊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是文章的核心与统帅,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只有意高才能文胜。立意有深度,要求作者要对素材深入挖掘,找出最有思想价值、最有意义的主题,挖掘到生活的最深处,把握住事物的精髓。立意求深,就如同“凿开顽璞”,璞中寻玉。立意要深刻,就是要把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伟大。  实践证明,要使作文的立意高远、新颖,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以小见大显个性。从小题材、小问题着笔,通过
期刊
范文示例  谈“慎独”  何谓“慎独”?《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提及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如此话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