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课文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感知与理解的层面上,作为语文学习就需要穿越现象看本质,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洞察作者是如何写的,为学生搭建有效地训练平台助力。借助《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提出要巧妙地开掘与统整资源,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强化品析;积极仿说;拓展资源;有效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84-02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生动形象、清新自然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豐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全文总共六个自然段,先是进行总体性概述,以“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海洋”展现小兴安岭的树木繁盛;然后依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凸显了小兴安岭景色的特点和物产的丰富,最后进行总结,将小兴安岭定位于“景色诱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面对这样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文本,我们该如何彰显这一文本的语用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生长呢?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作者依照一年中四个不同的季节对小兴安岭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描述,读到相应的文字我们的眼前都能浮现出美丽的画面。如果将四个季节统整起来阅读,就会发现无论是哪一个季节,作者都无一例外地写到了树木,由此可见树木在小兴安岭中的重要位置。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也提到了树木,分别从种类丰富和数量繁多两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树木的繁盛。鉴于此,这篇课文中对树木的描写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笔者紧扣小兴安岭的树木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关注课文中描写树木的语句,并圈画出来;然后,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通过PPT将这些描写数目的语句全部集中出示,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性赏读。虽然同是小兴安岭的树,但由于季节不同,作者所着力展现的特点也完全不一样,这种多样化、多维度的写作方法就值得学生在品析鉴赏中吸收、悦纳。具体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句中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将这些集中呈现的描写树木的语句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然后细读交流,相应的季节下小兴安岭的树木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概括并提炼出树木的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相机播放直观而形象的视频资源,组织学生欣赏一年四季中小兴安岭树木不同景象的图片,将视频资源与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高度地整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并在富有感情地朗读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在小兴安岭众多的物产中,树木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独具魅力的。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尝试让学生在分散感知的基础上,探寻树木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式的鉴赏诵读,发现作者紧扣特点展开描写的策略,在无形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在仿照性的迁移训练过程中。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迥异的特点,之所以能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在于作者能够紧扣不同季节下的鲜明特点展开描写,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分别从一年四季的特点中选择了一种最为典型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比如春天着力描写了机灵聪明的小鹿;夏天,则将笔墨聚焦于美丽烂漫的小花;而秋天,作者笔下各种成熟的水果又显得如此诱人;最后,冬天里的紫貂和黑熊又展现出其可爱的一面。描写这些景物时作者的语言生动而凝练,值得学生在学习中细加品析和借鉴。如描写小鹿时, “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影子”的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小鹿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相机引领学生在想象拓展中进行练习表达:1.朗读并圈画描写小鹿的语句,紧扣关键词感受小鹿的可爱;2.指名朗读,从“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影子”三个动词中再现小鹿活动时的画面;3.除了书中描写的小鹿之外,请你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小鹿,它们还可能在干些什么呢?如此设置,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维度上,而是在感受小鹿可爱的同时,将学生的认知向文本语言的运用层面推进,利用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仿照性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再如描写小兴安岭的花朵时,作者罗列了一系列颜色的花朵,并将小兴安岭想象成为一个“大花园”,利用这样的句式教师可以设置如此教学:1.朗读相关语句,感受夏天野花的美丽;2.通过文本的语言,你好像看到了小兴安岭野花的哪些颜色?你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自己看到的景象?3.组织学生补充还会有哪些颜色?用自己想到的颜色来描绘小兴安岭夏天的花朵。对教材课文的学习我们决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想象画面的层次上,还需要紧扣教材文本的核心语段为学生搭建丰富而扎实的语言运用实践平台,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在认知空间上,让学生习得语言、提升认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补充,还有哪些形状、哪些颜色,尝试着将文本的内容与语句高度融合,在仿照性练笔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
小兴安岭是“大花园”,也是“巨大宝库”,在学生心目中充满了神奇色彩,而课文中所言及的物产仅仅是小兴安岭的“冰山一角”。要想对小兴安岭拥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认知,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资料补充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认知,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资源。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写树木之多,作者在列举了“红松、白桦”等树木之后,直接以一个省略号加以展示,到底有哪些树木呢?就可以借助于资料的拓展,既丰富了资源,同时也可以在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先直接出示小兴安岭还有“落叶松、冷杉、山杨”等数十种树木;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这些树木,并出示了课文中描写这一段的句式“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
[关键词]强化品析;积极仿说;拓展资源;有效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84-02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以生动形象、清新自然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豐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全文总共六个自然段,先是进行总体性概述,以“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海洋”展现小兴安岭的树木繁盛;然后依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顺序凸显了小兴安岭景色的特点和物产的丰富,最后进行总结,将小兴安岭定位于“景色诱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面对这样一篇典型的写景类文本,我们该如何彰显这一文本的语用教学价值,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生长呢?
一、强化品析,在对比中探寻写作方法
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作者依照一年中四个不同的季节对小兴安岭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描述,读到相应的文字我们的眼前都能浮现出美丽的画面。如果将四个季节统整起来阅读,就会发现无论是哪一个季节,作者都无一例外地写到了树木,由此可见树木在小兴安岭中的重要位置。除此之外,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也提到了树木,分别从种类丰富和数量繁多两个不同的维度展现了树木的繁盛。鉴于此,这篇课文中对树木的描写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笔者紧扣小兴安岭的树木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关注课文中描写树木的语句,并圈画出来;然后,在学生交流分享的基础上,通过PPT将这些描写数目的语句全部集中出示,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性赏读。虽然同是小兴安岭的树,但由于季节不同,作者所着力展现的特点也完全不一样,这种多样化、多维度的写作方法就值得学生在品析鉴赏中吸收、悦纳。具体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句中这一独特的写作方法,将这些集中呈现的描写树木的语句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然后细读交流,相应的季节下小兴安岭的树木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概括并提炼出树木的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相机播放直观而形象的视频资源,组织学生欣赏一年四季中小兴安岭树木不同景象的图片,将视频资源与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高度地整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并在富有感情地朗读下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
在小兴安岭众多的物产中,树木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独具魅力的。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尝试让学生在分散感知的基础上,探寻树木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式的鉴赏诵读,发现作者紧扣特点展开描写的策略,在无形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积极仿说,在借力想象中训练表达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首先就要建立在仿照性的迁移训练过程中。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迥异的特点,之所以能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在于作者能够紧扣不同季节下的鲜明特点展开描写,更为关键的是作者分别从一年四季的特点中选择了一种最为典型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比如春天着力描写了机灵聪明的小鹿;夏天,则将笔墨聚焦于美丽烂漫的小花;而秋天,作者笔下各种成熟的水果又显得如此诱人;最后,冬天里的紫貂和黑熊又展现出其可爱的一面。描写这些景物时作者的语言生动而凝练,值得学生在学习中细加品析和借鉴。如描写小鹿时, “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影子”的这些语句不仅展现了小鹿的特点,同时也让学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相机引领学生在想象拓展中进行练习表达:1.朗读并圈画描写小鹿的语句,紧扣关键词感受小鹿的可爱;2.指名朗读,从“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影子”三个动词中再现小鹿活动时的画面;3.除了书中描写的小鹿之外,请你想象一下,还有哪些小鹿,它们还可能在干些什么呢?如此设置,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维度上,而是在感受小鹿可爱的同时,将学生的认知向文本语言的运用层面推进,利用作者的表达方式进行仿照性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再如描写小兴安岭的花朵时,作者罗列了一系列颜色的花朵,并将小兴安岭想象成为一个“大花园”,利用这样的句式教师可以设置如此教学:1.朗读相关语句,感受夏天野花的美丽;2.通过文本的语言,你好像看到了小兴安岭野花的哪些颜色?你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自己看到的景象?3.组织学生补充还会有哪些颜色?用自己想到的颜色来描绘小兴安岭夏天的花朵。对教材课文的学习我们决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想象画面的层次上,还需要紧扣教材文本的核心语段为学生搭建丰富而扎实的语言运用实践平台,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在认知空间上,让学生习得语言、提升认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学生的想象和补充,还有哪些形状、哪些颜色,尝试着将文本的内容与语句高度融合,在仿照性练笔的过程中落实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
三、落实朗读,在资料补充中统整教学资源
小兴安岭是“大花园”,也是“巨大宝库”,在学生心目中充满了神奇色彩,而课文中所言及的物产仅仅是小兴安岭的“冰山一角”。要想对小兴安岭拥有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认知,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资料补充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认知,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资源。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写树木之多,作者在列举了“红松、白桦”等树木之后,直接以一个省略号加以展示,到底有哪些树木呢?就可以借助于资料的拓展,既丰富了资源,同时也可以在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先直接出示小兴安岭还有“落叶松、冷杉、山杨”等数十种树木;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这些树木,并出示了课文中描写这一段的句式“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