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练习课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同时也便于老师检测教学效果。要掌握某种知识并使之形成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安排的,知识之间形成知识网络;在练习设计中要注重通过练习进行知识整理、注意形式多样。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方法特点
正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小学数学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练习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优化练习设计不仅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现实性、趣味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我认为:
一、联系生活,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我们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适度延伸,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喜欢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对教材的适度加工,增加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①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②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③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④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⑤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⑥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练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训练思维,体现数学的发展性
数学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就要力求体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的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后,不少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请根据自己的喜好,選一块不规则的物体(如鹅卵石、土豆、苹果等)作为实验对象。再选一个透明圆玻璃杯,利用所学知识,求出所选物体的体积。这样的题目从理论上讲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获得必需的数据,不仅需要认真测量、记录、计算,还要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像这类练习,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加强探究,体现数学的实践性
练习设计不应该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本练习形式,注重活动化,丰富练习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时,为了提醒学生在计算中不能只注意除法算式中的商,还要观察余数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判断。教师设计了三道题目:(1)读书节儿童读物每本4元,小明带了23元,可以买几本?(2)35只小动物来到森林餐厅,发现还有9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4人,这些小动物坐得下吗?(3)44个小朋友来到游乐园,准备划船,每5人租一条船,需要几条船?
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学了《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通过这样的训练不再是单纯地做习题,而同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相结合起来。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方法特点
正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小学数学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练习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优化练习设计不仅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如何体现它的现实性、趣味性、发展性和实践性?我认为:
一、联系生活,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16。”“我们班在校广播操比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活动是自主的,虽然有些学生说的尚需斟酌,但他毕竟去思考了,努力了,这就是成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适度延伸,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对数学的喜欢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对教材的适度加工,增加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① 学号是质数的同学,② 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③ 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④ 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⑤ 学号是合数的同学,⑥ 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练习的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三、训练思维,体现数学的发展性
数学练习题的选择和设计,应该有利于改变学生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就要力求体现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的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如在学习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后,不少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请根据自己的喜好,選一块不规则的物体(如鹅卵石、土豆、苹果等)作为实验对象。再选一个透明圆玻璃杯,利用所学知识,求出所选物体的体积。这样的题目从理论上讲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获得必需的数据,不仅需要认真测量、记录、计算,还要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像这类练习,既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加强探究,体现数学的实践性
练习设计不应该停留在对知识的重复模仿、机械记忆,而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打破单一的书本练习形式,注重活动化,丰富练习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提高练习的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时,为了提醒学生在计算中不能只注意除法算式中的商,还要观察余数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判断。教师设计了三道题目:(1)读书节儿童读物每本4元,小明带了23元,可以买几本?(2)35只小动物来到森林餐厅,发现还有9张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4人,这些小动物坐得下吗?(3)44个小朋友来到游乐园,准备划船,每5人租一条船,需要几条船?
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整点时的活动;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车辆通行的情况,为交通局制定车辆分流方案提供参考;学了《千克和克的认识》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洗衣粉、一个鸡蛋、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通过这样的训练不再是单纯地做习题,而同培养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能力相结合起来。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