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每个孩子的背后,可以洞见的是一个家庭。新时代理念下,唯有学校和家庭携手并进,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服务。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互联;陪伴;引领
丹尼尔·笛福曾说过: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年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是大有好处的。
一、 创建家校互联平台,不做“平行”,建立“相交”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暑期培训结束后,开学前的一两周,校领导交给我们每人一份家访记录表,上面有明确的受访学生、受访地址、家访内容、家访感受。由搭班的老教师带着我们一家家一户户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氛围,生活学习环境等,家访后我们也一一做了认真的记录,且感触颇深。因为从未了解,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和孩子的学习环境会印象尤其深刻。那一次家访减轻了我作为新手班主任的心理压力,提前对学生、家长的了解,使接下来的交流倍感亲切,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 网络互联平台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家校沟通的渠道也日益变得丰富,这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最常见的是班级QQ群、微信群,几乎班级的各项事宜如作业、活动的照片、视频、各类通知等均可通过这个渠道沟通家长。包括龙城家校网、一起作业网和教育平台等等都很好用。
(二) 家校联系册
每每接手新班级,开学第一天我就会要求孩子们准备好一本家校联系册。它的用途主要是督促孩子自行记录好每天的各科作业,养成自主管理的好习惯。这样做,既培养了自主管理能力,也促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每一天学习上来,签字、写寄语其实也是逼着不太负责任的家长去面对、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二、 家长参与孩子成长,告别“甩手”,当次“同伴”
家校共育,仅仅电话、网络平台、书面的联系都还是远远不够的,家长没有亲临现场,没有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总归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种教育的缺失。为了弥补这种缺失的美好,我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积极邀请家长来参与。
(一) 亲子运动会
每学年两次的运动会从年级开幕式主题的确定,到班级运动员的选定我们都会认真地思量。雷打不动的是我们都会邀请家长来参与,开幕式上家长可以作为观众坐在班级一侧,运动会开始家长还可以作为裁判加入到运动会项目中。中低年级的集体项目,如“动感五环”“疯毛毛虫竞赛”“运转乾坤”等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赛,大家都很满足、过瘾。运功会结束后,班主任还可以评选出“最佳裁判”“最大力奖”“最灵活奖”“最佳合作团队”“最佳亲子搭档”等颁给学生和家长。所以每次运动会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二) 各类主题活动
主题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对孩子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调查采访、观察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遇见春天·春日种植,遇见秋天·秋花月圆赏,童眼探秋日、秋日菊花赞等等,学生喜欢的美食类、非遗类主题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期待和感兴趣的。在整个活动为期两三周的时间内,家长也都参与到了其中,前期我们会布置作业,和家长一起完成美食的学习和制作,或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写好观察日记,一起搜集资料,还要求把图片或视频发送在网络联系平台上,看得出来,家长和孩子都非常感兴趣,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一举两得。
(三) 重要仪式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仪式对于儿童而言可以增强其对所举办活动的隆重感、重视感,同时让人记忆犹新。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仪式。一年级的“入学仪式”和三年级的“十岁成长礼”是我校特别隆重的仪式。除此之外,班主任还會很有创造力地将孩子在校表现“仪式化”,表现好的同学在发放奖励的同时,还会邀请其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或一并请家长来观摩授奖仪式。
三、 家长引领孩子成长,暂别“幕后”,做回“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量提高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以便使孩子看到你在播种这颗种子使你生命的崇高意义。这颗种子正萌发为茁壮的幼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单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在家忙前忙后、大小包办,有时还得不到孩子或爱人的一点点体谅和心疼。邻居家的某个家长因为在全校发言,孩子甭提多开心了,到处“炫耀”,“这是我妈妈,厉害吧~”自家孩子也是眼红得不得了。暂且不讨论孩子外在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作祟,孩子内心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豪感是一定有了的。话说,让孩子崇拜、高看一回有什么不好呢!家长,是时候走出“幕后”,为孩子和自己做回“榜样”了。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家校共育的举措,都浸润在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中了,家校共育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个老师心中,家长们的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就让我们静待花开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慧,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校互联;陪伴;引领
丹尼尔·笛福曾说过:做父母的对子女的早年教育绝不是一种无效劳动。虽然在某些年月里,好像被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没有见到效应;但是,到后来终有一天,会看见是大有好处的。
一、 创建家校互联平台,不做“平行”,建立“相交”
在我工作的第一年,暑期培训结束后,开学前的一两周,校领导交给我们每人一份家访记录表,上面有明确的受访学生、受访地址、家访内容、家访感受。由搭班的老教师带着我们一家家一户户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教育氛围,生活学习环境等,家访后我们也一一做了认真的记录,且感触颇深。因为从未了解,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和孩子的学习环境会印象尤其深刻。那一次家访减轻了我作为新手班主任的心理压力,提前对学生、家长的了解,使接下来的交流倍感亲切,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一) 网络互联平台
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家校沟通的渠道也日益变得丰富,这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最常见的是班级QQ群、微信群,几乎班级的各项事宜如作业、活动的照片、视频、各类通知等均可通过这个渠道沟通家长。包括龙城家校网、一起作业网和教育平台等等都很好用。
(二) 家校联系册
每每接手新班级,开学第一天我就会要求孩子们准备好一本家校联系册。它的用途主要是督促孩子自行记录好每天的各科作业,养成自主管理的好习惯。这样做,既培养了自主管理能力,也促使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每一天学习上来,签字、写寄语其实也是逼着不太负责任的家长去面对、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二、 家长参与孩子成长,告别“甩手”,当次“同伴”
家校共育,仅仅电话、网络平台、书面的联系都还是远远不够的,家长没有亲临现场,没有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总归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种教育的缺失。为了弥补这种缺失的美好,我们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积极邀请家长来参与。
(一) 亲子运动会
每学年两次的运动会从年级开幕式主题的确定,到班级运动员的选定我们都会认真地思量。雷打不动的是我们都会邀请家长来参与,开幕式上家长可以作为观众坐在班级一侧,运动会开始家长还可以作为裁判加入到运动会项目中。中低年级的集体项目,如“动感五环”“疯毛毛虫竞赛”“运转乾坤”等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玩一起赛,大家都很满足、过瘾。运功会结束后,班主任还可以评选出“最佳裁判”“最大力奖”“最灵活奖”“最佳合作团队”“最佳亲子搭档”等颁给学生和家长。所以每次运动会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二) 各类主题活动
主题课程是我校的特色课程,对孩子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调查采访、观察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遇见春天·春日种植,遇见秋天·秋花月圆赏,童眼探秋日、秋日菊花赞等等,学生喜欢的美食类、非遗类主题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期待和感兴趣的。在整个活动为期两三周的时间内,家长也都参与到了其中,前期我们会布置作业,和家长一起完成美食的学习和制作,或一起观察植物的生长,写好观察日记,一起搜集资料,还要求把图片或视频发送在网络联系平台上,看得出来,家长和孩子都非常感兴趣,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一举两得。
(三) 重要仪式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仪式对于儿童而言可以增强其对所举办活动的隆重感、重视感,同时让人记忆犹新。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仪式。一年级的“入学仪式”和三年级的“十岁成长礼”是我校特别隆重的仪式。除此之外,班主任还會很有创造力地将孩子在校表现“仪式化”,表现好的同学在发放奖励的同时,还会邀请其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或一并请家长来观摩授奖仪式。
三、 家长引领孩子成长,暂别“幕后”,做回“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量提高自己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以便使孩子看到你在播种这颗种子使你生命的崇高意义。这颗种子正萌发为茁壮的幼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单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在家忙前忙后、大小包办,有时还得不到孩子或爱人的一点点体谅和心疼。邻居家的某个家长因为在全校发言,孩子甭提多开心了,到处“炫耀”,“这是我妈妈,厉害吧~”自家孩子也是眼红得不得了。暂且不讨论孩子外在的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作祟,孩子内心的优越感和满足感、自豪感是一定有了的。话说,让孩子崇拜、高看一回有什么不好呢!家长,是时候走出“幕后”,为孩子和自己做回“榜样”了。
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家校共育的举措,都浸润在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中了,家校共育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个老师心中,家长们的主人翁意识也越来越强。就让我们静待花开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慧,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