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创造性的自编新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析数量关系,培养解题能力;多种形式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方法 改革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55-01
在应用题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学习应用题存在厌学、怕学的心理,有的甚至把学习应用题作为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结合实际谈谈应用题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创造性的自编新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应用题为了巩固数学知识,拉大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数学问题离学生太远,而学生又欠缺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在教学中,不妨以例题为基本内容,做些生活化的加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课本中有一道题:白马乡一所小学2000年8月份的现金日帐,要求算出“结存金额”和“本月合计”。我在教学时将它改为“压岁钱使用情况的记录”表,列出“买文具用品、订小小读者”等消费行为,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而且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二、分析数量关系,培养解题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探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认为在巩固练习一环节里,还要出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一桶煤油重12千克,用去了,还剩下多少千克?”这是一道分数的复合应用题,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剩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这一数量关系,而“用去的千克数”的具体数量题中是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给出了一个分率(分数),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用去了”就是说“用去了这一桶油的”,从而判断出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就是“一桶油的重量(即12千克)”,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便是求出“用去的千克数”是:12×=9(千克),然后根据“剩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的数量关系求出“剩下的千克数”是:12-9=3(千克),这是一般的思维方法。如果再细细分析题意,还可以从另一思维方向去分析。由于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这里是把“一桶油的重量12千克”看作单位“1”,已知“用去了”,就可以求出剩下了单位“1”的几分之几:1-=,再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就是题目的问题所求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表示单位“1”的量的判断方法加深了理解,而且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5吨,_____,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中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修了7天完成,_______?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渠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是: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5.把简单的应用题改编成复合应用题
如: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95件是植物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把它改编成复合应用题。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有:(1)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57件是昆虫标本。植物标本有多少件?(2)少先队员采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152件,其中95件是植物标本。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多少件?(3)少先队员去采集标本,其中95件 是植物标本,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38件。少先队员共采集了多少件标本?……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领会好它的规律、方法,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灵活多变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方法 改革与尝试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55-01
在应用题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学习应用题存在厌学、怕学的心理,有的甚至把学习应用题作为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结合实际谈谈应用题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创造性的自编新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应用题为了巩固数学知识,拉大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造成数学问题离学生太远,而学生又欠缺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以有必要对教材中应用题的选材,作一下改编。在教学中,不妨以例题为基本内容,做些生活化的加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课本中有一道题:白马乡一所小学2000年8月份的现金日帐,要求算出“结存金额”和“本月合计”。我在教学时将它改为“压岁钱使用情况的记录”表,列出“买文具用品、订小小读者”等消费行为,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而且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二、分析数量关系,培养解题能力
我们知道数学应用题里都含有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都是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因此,在教学中按照应用题的文字叙述形式给学生概括出怎样的应用题用加法、减法或乘法等是十分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或熟悉的事物作为应用题的内容,在指导他们解题时也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创设情景使他们能够用实物或看图进行数一数、摆一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使题目的内容成为他们可以感知的。这样,解一题就学会一点知识,逐渐积累起一些经验。再从具体的题目、具体的数量中发现一些带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出一些数量关系。例如:探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先让学生理解“速度就是指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所走路的长度”,“时间是指一共走了几小时(几天、几分钟、几秒)”,“路程是指在这几小时里(几天里、几分钟里、几秒里)一共走了多长路”。然后,我便借助小车模拟行驶的过程,先表示行驶第一分钟所走的路程(即速度),跟着表示行驶第二分钟、第三分钟……通过小车模拟行驶,找出每一个时间段里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总结出关系式后,学生的认识还是不深的,为此,我认为在巩固练习一环节里,还要出一定数量的相关习题,先让学生指出各习题里哪个数量是“速度”、哪个数量是“时间”、哪句话是指“路程”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已知“速度”和“时间”怎样求路程,最后才让学生动手计算、写答。这样通过说、练的训练,学生既掌握好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说理辨析能力。
三、多种形式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不仅能充实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主要是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解答应用题训练
在应用题的基本训练中,我认为解答应用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大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的。下面就思维训练举个例子:“一桶煤油重12千克,用去了,还剩下多少千克?”这是一道分数的复合应用题,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以往的知识理解出“剩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这一数量关系,而“用去的千克数”的具体数量题中是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给出了一个分率(分数),这就要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用去了”就是说“用去了这一桶油的”,从而判断出题中表示单位“1”的量就是“一桶油的重量(即12千克)”,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便是求出“用去的千克数”是:12×=9(千克),然后根据“剩下的千克数=原有的千克数-用去的千克数”的数量关系求出“剩下的千克数”是:12-9=3(千克),这是一般的思维方法。如果再细细分析题意,还可以从另一思维方向去分析。由于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这里是把“一桶油的重量12千克”看作单位“1”,已知“用去了”,就可以求出剩下了单位“1”的几分之几:1-=,再求出12千克的是多少就是题目的问题所求了。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表示单位“1”的量的判断方法加深了理解,而且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型的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一个提高;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2.条件与问题搭配的训练
这个训练我一般是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进行连线搭配,再进行列式计算、写答。经过具体的解答,学生对条件与问题的搭配有了一个自我检查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3.补充条件或问题的训练
给出一个条件和问题(或两个条件)要求学生补充另一个条件(或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应用题。例如:一批货物,运走了5吨,_____,这批货物原来有多少吨?学生通过已学的数量关系知识并由题中问题展开思维可知条件中缺少了“剩下货物的吨数”,于是便可以补充上一个条件“还剩**吨”。又如: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5千米的公路,修了7天完成,_______?通过分析,题中有工作总量,有工作时间,欠缺的是工作效率。那么,可以把求工作效率“平均每天修渠多少米”作为问题来补充到题中。
4.改编应用题的训练
改编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是:按要求改变原题的某个条件与问题:如原题是: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后,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求学生解答后把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改编后再解答。
5.把简单的应用题改编成复合应用题
如: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95件是植物标本。昆虫标本有多少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把它改编成复合应用题。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可能会有:(1)少先队员采集标本152件,其中57件是昆虫标本。植物标本有多少件?(2)少先队员采集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共152件,其中95件是植物标本。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多少件?(3)少先队员去采集标本,其中95件 是植物标本,植物标本比昆虫标本多38件。少先队员共采集了多少件标本?……
通过以上几种训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综合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的思维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领会好它的规律、方法,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灵活多变地开展教学活动,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