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思维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生的思想也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对语文课文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的研究,不仅能够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差异明确表现出来,还能使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加突出,使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更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差异的现状及原因,然后继续深入发现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差异性
初中生所处的时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学生的阅读也更倾向于自身的兴趣。对于一些文章的理解,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理解产生一些偏差。老师在讲课时,应尽量结合成功的教学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分析,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存在差异的现状及原因
对于语文的阅读,往往会根据读者的理论基础和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理解。但是无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程度如何,都是文本价值的一种体现。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在语文文本解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的首要条件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
教师在学校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对于文章的解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解与解释,就是在对文章字句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的同时还应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剖析和理解。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将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随着学生的成长,学生自己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以及与同学和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词汇量、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初中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大多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发展而建立不同的思维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语文文本阅读差异会逐渐增加。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差异的主要问题
1.阅读偏离文本,在文本主体基础上引出另外的话题
教师和学生在接触一篇文本后,经过讨论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文本,教师和学生往往会由文本而讨论到另外一个话题。教师很多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忽略文本主体,而想到一些更受大家关注的主体。这样对文章的解读往往会脱离文本,从而忽略了文本作者的本意,使文本的内在含义被忽略。
2.对于文本的解读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
新课标实行后,课堂上主要的教学观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新课改后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教学方式的本质上的区别。大多数人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理解就是放任学生自由发展,任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观念明显是存在误区的。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学生谈及自己的梦想时,往往都是努力学习,将来出国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有更好的收入。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持鼓励态度,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我们固然不反对学生出国发展,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应该首先考虑的就是养育我们的祖国,而不是在自己成功后造福别的国家。所以,当学生有类似的想法时,老师应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在解读文章时,学生往往会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拓宽视野,并且学会用心去感受文章内在的含义。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选择会随之产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阅读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尊重学生自身性格、情感和兴趣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教师往往将呆板的文本教育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而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副体。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解读文本时,对文章的分析过于浅薄,过于表面化。在初中语文学习课堂中,师生经常会抓住文章表面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进行长时间的探讨,并没有深入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可能偏离作者的主观思想,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差异。
三、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差异的有效措施
1.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教师在讲解语文阅读文本时,不应该固定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讲述,这样过于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对于这种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方式产生厌烦心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对文本解读前,让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对文章的见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描述出来,或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文本,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心。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最后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保证学生的“兴奋性”
在阅读时,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往往是由于读者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奋性。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并引人深思等条件都会使读者的阅读兴奋性持续下去。在对语文阅读文本进行讲解时,首先也应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奋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由于学生与教师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应该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对文本产生正确的解读。
3.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
我国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是问答关系。但相对于学生之间的探讨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语文阅读来说,教师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生的想法与教学的固定思维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初中教育是衔接高中与小学教育的纽带,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教师对学生不仅应该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初中语文文本的解读,不仅需要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更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合作上。教师通过向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了解阅读、学会阅读、习惯阅读、喜欢阅读。
【参考文献】
[1]代秀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0(08):15-16
[2]邢汉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探究[J].新课程(下),2011(09):201-202
[3]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黄田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差异性
初中生所处的时期正是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学生的阅读也更倾向于自身的兴趣。对于一些文章的理解,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理解产生一些偏差。老师在讲课时,应尽量结合成功的教学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分析,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存在差异的现状及原因
对于语文的阅读,往往会根据读者的理论基础和理解角度不同而产生多种多样的理解。但是无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程度如何,都是文本价值的一种体现。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在语文文本解读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的首要条件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
教师在学校不仅要承担起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要担负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对于文章的解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理解与解释,就是在对文章字句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的同时还应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剖析和理解。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将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随着学生的成长,学生自己往往会发现自己的缺点以及与同学和教师之间存在的差距,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词汇量、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同年龄段的初中生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大多会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发展而建立不同的思维结构。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与教师的语文文本阅读差异会逐渐增加。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差异的主要问题
1.阅读偏离文本,在文本主体基础上引出另外的话题
教师和学生在接触一篇文本后,经过讨论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文本,教师和学生往往会由文本而讨论到另外一个话题。教师很多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忽略文本主体,而想到一些更受大家关注的主体。这样对文章的解读往往会脱离文本,从而忽略了文本作者的本意,使文本的内在含义被忽略。
2.对于文本的解读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
新课标实行后,课堂上主要的教学观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新课改后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教学方式的本质上的区别。大多数人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理解就是放任学生自由发展,任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种观念明显是存在误区的。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学生谈及自己的梦想时,往往都是努力学习,将来出国获得更好的教育,从而有更好的收入。许多老师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持鼓励态度,但是对于这个学生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的思想,我们固然不反对学生出国发展,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还应该首先考虑的就是养育我们的祖国,而不是在自己成功后造福别的国家。所以,当学生有类似的想法时,老师应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在解读文章时,学生往往会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拓宽视野,并且学会用心去感受文章内在的含义。在这种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选择会随之产生。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阅读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尊重学生自身性格、情感和兴趣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教师往往将呆板的文本教育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而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作为副体。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解读文本时,对文章的分析过于浅薄,过于表面化。在初中语文学习课堂中,师生经常会抓住文章表面的一个词语或句子进行长时间的探讨,并没有深入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这样对于文本的理解可能偏离作者的主观思想,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产生差异。
三、解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差异的有效措施
1.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教师在讲解语文阅读文本时,不应该固定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讲述,这样过于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往往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对于这种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方式产生厌烦心理。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对文本解读前,让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对文章的见解,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章描述出来,或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文本,为语文课堂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好奇心。想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最后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保证学生的“兴奋性”
在阅读时,完全投入到文章中往往是由于读者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奋性。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并引人深思等条件都会使读者的阅读兴奋性持续下去。在对语文阅读文本进行讲解时,首先也应该激发出学生阅读的兴奋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由于学生与教师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应该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对文本产生正确的解读。
3.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合作
我国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都是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大多数是问答关系。但相对于学生之间的探讨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语文阅读来说,教师应该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将学生的想法与教学的固定思维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初中教育是衔接高中与小学教育的纽带,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教师对学生不仅应该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初中语文文本的解读,不仅需要建立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更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深层次的合作上。教师通过向学生解读文本,使学生了解阅读、学会阅读、习惯阅读、喜欢阅读。
【参考文献】
[1]代秀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0(08):15-16
[2]邢汉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探究[J].新课程(下),2011(09):201-202
[3]宋志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师生文本解读差异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黄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