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小学和初中合为一个学校,原来小学是六年制,初中是三年制,把六年制的小学和三年制的初中学校合在一起,就称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真正认识九年一贯制学校,还要从2011年我到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做校长起,虽然做校长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对这类学校的认识逐渐从表面走向了深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的潜在优势毋庸置疑。但这种办学模式在教师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一、面临的问题
1.思维定势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由原来的中小学合并而成,原中小学老师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原中小学领导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个人的“外在角色”转换了,但各自的“心理角色”却很难转换。
“一贯制”实行之初,教师的思维常会受到“定势”的影响:面对同样的话题,尤其是工作量的轻重、工作难度的大小、教育质量的高低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小学老师”的意见常会有较大的分歧。各自领导都对原来所在学校的情况了解比较多。老师们有什么意见也习惯于找“老领导”反映。领导班子成员各自掌握的情况不同,就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使老师觉得,领导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不利于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考核标准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小学与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有着不少共同点。事实上,中小学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相对而言,小学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要比初中放得开些;初中由于受“升学率”影响,学科成绩在考核中的份量相对重些。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很难用完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情况。
3.人事编制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九年一贯制虽然为中小学老师的通盘使用创造了条件,但事实上,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大难度。例如:教师资格的认定、职称的评定等,这些光靠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例如:“中小学”教师跨段聘用后,高级、中级、初级是否可以统一聘任的问题。国家規定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教师可以任教小学阶段的任意学科,但是大部分地区的教师职称评定中都有规定——按毕业学科和所教学科认定,这就给学校统筹分配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要有能胜任“小—中”过渡的教师,而原来的中小学教师各属不同的教师资格范畴,急需一支能同时胜任“小—中”教学的教师队伍。另外,中小学教师在面对工作时间长短、工作难度的大小、工作量的轻重、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同、奖金分配差距等诸多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学校领导的管理难度。在对办学目标的认识上,教师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究竟什么是九年一贯制办学?是简单意义上的学校合并,还是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究能为“一贯制”办学做点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就会导致教职工在行动上出现目标模糊、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致使中小学教师不能够通盘使用。
4.学校规模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九年一贯制使学校的规模扩大了,“中、小学教师”分散在多个办公室里。如何才能及时掌握教师的各种动态,实施高效的教师管理?这也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5.领导素质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大多是原中学、小学的领导,大家对“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下的教师管理还都比较陌生,很容易导致管理者在教师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6.作息时间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为了实现统一管理,学校初中和小学每一节课的上课时间都定为45分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团委会和少先队开展学生集体活动时的活动内容也无法统一,例如,升旗仪式上的献词,小学庆祝的是“六一”儿童节,初中纪念的是“一二·九”活动,联合起来进行,学生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一致,互相之间无法协调,单独活动又要相互影响。中小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习惯上也存在差异,学校的管理标准也难以细化。课间时,在同一个操场上做操,初中小学上操标准不同,不能完全统一,我们实际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操标准在做,只能让小学生跟着学。
可见,九年一贯的办学体制对教师管理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二、解决的途径
1.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需要精简机构。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后,经过一年的磨合,教育局应该重新调整学校的领导班子,学校下设中学部、小学部、德育部、总务处四大机构,实行校长统筹、班子集体领导,把学校教学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教师基本分开,办公分开,德育、总务通力合作,实行管理。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等资源共享。
2.内分外合,分层管理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一定要分清层次,形成制度。第一层,是保持学校稳定与推动学校发展的领导层,中小学合为一体,形成学校的集体领导,制定学校工作章程与评价办法;第二层,是保证学校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分管层,中小学教学工作要分部运作,教学领导分别分层管理,明确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形成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管理细则和评价细则等;第三层,是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班级层,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等,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确保安全工作、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及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3.明确职责,精细管理
学校实行条块结合,在“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中小学一体的统一管理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管理职责,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所谓“条”管理,就是不分初中、小学,把具有共性的德育、总务工作放到一起。如:教师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后勤管理、设备添置与维修,也包括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培训等。所谓“块”管理,就是把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开,把不具有共性、差距较大的工作分开,便于操作与评价。例如:年级活动、错时放学、常规检查等,在条块结合的前提下,要突出“块”的管理,使“块”的常规管理精细化。
丰富管理内容,包括常规检查、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评价等。细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的养成、一日常规管理、安全工作、班队活动的开展等。
形成管理网络,一是构建好政教处、教科室、年级组、班主任、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学生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教育人,处处教育人,事事教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二是优化教学软环境,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构建好教导处、教研组(班主任)、教师、学生一体的教学网络,形成时时谈教学、处处议教学,人人研教学的良好教学氛围。
突出管理重点,落实“一岗双责”制、重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辅导”等日常工作的管理。
4.优化组合,科学管理
九年一贯制学校要实现两个优化,一是干部队伍要优化,学校领导干部按标准、按学科专业配齐,形成集体管理的权威性;二是教师队伍要优化,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为教师提供了接受循环、流动、全程教育的机会,能培养复合型师资,提高教师全程教育和跨年段教育的能力。可以利用整体管理上的优势和特长,促进教师的成长。既要确保初中部和小学部教师合理配备,又要注重中小学之间的教学衔接,还要尽力减少交叉代课的现象。一定要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身份,明确每一位教师的任务。
5.选择适当时机探索实行新的“三段一体”模式
学前班——幼儿教育,实现幼小衔接;小学1~5年级,此阶段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6~9年级,此段的任务主要是顺利完成中小学的衔接,把好“9年级出口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中心小学)
真正认识九年一贯制学校,还要从2011年我到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做校长起,虽然做校长的时间不长,但是我对这类学校的认识逐渐从表面走向了深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的潜在优势毋庸置疑。但这种办学模式在教师管理方面也同样存在不少问题。
一、面临的问题
1.思维定势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多由原来的中小学合并而成,原中小学老师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原中小学领导变成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个人的“外在角色”转换了,但各自的“心理角色”却很难转换。
“一贯制”实行之初,教师的思维常会受到“定势”的影响:面对同样的话题,尤其是工作量的轻重、工作难度的大小、教育质量的高低等比较敏感的话题,“中小学老师”的意见常会有较大的分歧。各自领导都对原来所在学校的情况了解比较多。老师们有什么意见也习惯于找“老领导”反映。领导班子成员各自掌握的情况不同,就容易导致他们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使老师觉得,领导之间的意见也不统一,不利于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考核标准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小学与初中都属于义务教育,有着不少共同点。事实上,中小学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相对而言,小学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要比初中放得开些;初中由于受“升学率”影响,学科成绩在考核中的份量相对重些。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很难用完全统一的尺子来衡量老师的教学情况。
3.人事编制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九年一贯制虽然为中小学老师的通盘使用创造了条件,但事实上,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大难度。例如:教师资格的认定、职称的评定等,这些光靠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例如:“中小学”教师跨段聘用后,高级、中级、初级是否可以统一聘任的问题。国家規定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教师可以任教小学阶段的任意学科,但是大部分地区的教师职称评定中都有规定——按毕业学科和所教学科认定,这就给学校统筹分配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些麻烦。
九年一贯制学校中,要有能胜任“小—中”过渡的教师,而原来的中小学教师各属不同的教师资格范畴,急需一支能同时胜任“小—中”教学的教师队伍。另外,中小学教师在面对工作时间长短、工作难度的大小、工作量的轻重、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同、奖金分配差距等诸多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而这些偏差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学校领导的管理难度。在对办学目标的认识上,教师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究竟什么是九年一贯制办学?是简单意义上的学校合并,还是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实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究能为“一贯制”办学做点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就会导致教职工在行动上出现目标模糊、方向不明确等问题。致使中小学教师不能够通盘使用。
4.学校规模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九年一贯制使学校的规模扩大了,“中、小学教师”分散在多个办公室里。如何才能及时掌握教师的各种动态,实施高效的教师管理?这也是管理者必须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5.领导素质对教师管理的影响
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领导大多是原中学、小学的领导,大家对“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下的教师管理还都比较陌生,很容易导致管理者在教师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6.作息时间对学生管理的影响
为了实现统一管理,学校初中和小学每一节课的上课时间都定为45分钟,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团委会和少先队开展学生集体活动时的活动内容也无法统一,例如,升旗仪式上的献词,小学庆祝的是“六一”儿童节,初中纪念的是“一二·九”活动,联合起来进行,学生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一致,互相之间无法协调,单独活动又要相互影响。中小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习惯上也存在差异,学校的管理标准也难以细化。课间时,在同一个操场上做操,初中小学上操标准不同,不能完全统一,我们实际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操标准在做,只能让小学生跟着学。
可见,九年一贯的办学体制对教师管理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二、解决的途径
1.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需要精简机构。九年一贯制学校成立后,经过一年的磨合,教育局应该重新调整学校的领导班子,学校下设中学部、小学部、德育部、总务处四大机构,实行校长统筹、班子集体领导,把学校教学分为中学部和小学部,教师基本分开,办公分开,德育、总务通力合作,实行管理。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等资源共享。
2.内分外合,分层管理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一定要分清层次,形成制度。第一层,是保持学校稳定与推动学校发展的领导层,中小学合为一体,形成学校的集体领导,制定学校工作章程与评价办法;第二层,是保证学校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分管层,中小学教学工作要分部运作,教学领导分别分层管理,明确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形成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管理细则和评价细则等;第三层,是保证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班级层,如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等,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确保安全工作、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工作及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3.明确职责,精细管理
学校实行条块结合,在“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中小学一体的统一管理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管理职责,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所谓“条”管理,就是不分初中、小学,把具有共性的德育、总务工作放到一起。如:教师管理、规章制度、财务管理、后勤管理、设备添置与维修,也包括教师的政治、业务学习培训等。所谓“块”管理,就是把初中部和小学部分开,把不具有共性、差距较大的工作分开,便于操作与评价。例如:年级活动、错时放学、常规检查等,在条块结合的前提下,要突出“块”的管理,使“块”的常规管理精细化。
丰富管理内容,包括常规检查、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教师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评价等。细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习惯的养成、一日常规管理、安全工作、班队活动的开展等。
形成管理网络,一是构建好政教处、教科室、年级组、班主任、教代会、家长委员会、学生家庭、社会为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人人教育人,处处教育人,事事教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二是优化教学软环境,做好学校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构建好教导处、教研组(班主任)、教师、学生一体的教学网络,形成时时谈教学、处处议教学,人人研教学的良好教学氛围。
突出管理重点,落实“一岗双责”制、重视“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和辅导”等日常工作的管理。
4.优化组合,科学管理
九年一贯制学校要实现两个优化,一是干部队伍要优化,学校领导干部按标准、按学科专业配齐,形成集体管理的权威性;二是教师队伍要优化,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为教师提供了接受循环、流动、全程教育的机会,能培养复合型师资,提高教师全程教育和跨年段教育的能力。可以利用整体管理上的优势和特长,促进教师的成长。既要确保初中部和小学部教师合理配备,又要注重中小学之间的教学衔接,还要尽力减少交叉代课的现象。一定要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身份,明确每一位教师的任务。
5.选择适当时机探索实行新的“三段一体”模式
学前班——幼儿教育,实现幼小衔接;小学1~5年级,此阶段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6~9年级,此段的任务主要是顺利完成中小学的衔接,把好“9年级出口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钢屯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