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小学教育担负着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重任,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学校和教师在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这对于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而且对于優化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也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本质上分析,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正确的“三观”也尚未树立,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也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小学生必须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使小学生拥有乐于助人、团结合作、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优化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为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来看,部分学校和教师虽然加大了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但是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僵硬单一的现象,教学模式也比较刻板,过于循规蹈矩,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不利于教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道德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因为思想道德品质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并逐步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促进自身人格的形成。因此学校要积极加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力投入,要让教师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观念,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在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环境破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总结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让学生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出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在班级里不随便扔垃圾,及时做好值日工作,在外出游玩时,垃圾要及时清理,不能将垃圾遗留在公园里,通过这些方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丰富课堂活动,培养法治观念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离开课堂活动,只有通过课堂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能够达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学生会将道德与法治的思想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在教材中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从而形成法制观念。如在讲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教师先要具体讲述法律与道德的不同性质,并简述法律的基本意义,使学生对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认识,教师可以先引入交通法,让学生讨论身边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学完本课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里举办一次关于法律知识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收集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问答活动,这个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校周围的墙上贴满广告是触犯了哪条法律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法律知识,并学会用法律知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进行课外训练,培养爱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特殊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实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作用。如教师在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讲授时,要讲述在抗日过程中仁人志士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教师要向学生讲述牺牲烈士的悲壮事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的录像和历史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教师要向所有学生提出佩戴红领巾的要求,并准备祭拜的花篮,在烈士陵园前,全体师生要高唱国歌,然后对烈士进行默哀,再进行扫墓活动,在扫墓结束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家国情怀,且能够让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显著的发展和提升,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道德培养、丰富课堂活动,培养法治观念和进行课外训练,培养爱国情怀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水平。道德与法治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传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新课程(中),2019(04):70.
[2]赵海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9(35):141.
[3]张鹏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趋向及价值探寻[J].新课程(上),2019(04):50.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从本质上分析,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小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正确的“三观”也尚未树立,小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也不够。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小学生必须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使小学生拥有乐于助人、团结合作、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优化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为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就目前来看,部分学校和教师虽然加大了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但是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僵硬单一的现象,教学模式也比较刻板,过于循规蹈矩,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让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产生枯燥无味的印象,不利于教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道德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因为思想道德品质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自我认知,并逐步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促进自身人格的形成。因此学校要积极加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精力投入,要让教师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观念,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在学习“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播放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环境破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总结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让学生检讨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出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在班级里不随便扔垃圾,及时做好值日工作,在外出游玩时,垃圾要及时清理,不能将垃圾遗留在公园里,通过这些方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丰富课堂活动,培养法治观念
教师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离开课堂活动,只有通过课堂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能够达到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学生会将道德与法治的思想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在教材中学习一定的法律知识,从而形成法制观念。如在讲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教师先要具体讲述法律与道德的不同性质,并简述法律的基本意义,使学生对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认识,教师可以先引入交通法,让学生讨论身边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再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法律的重要性。在学完本课之后,教师可以在班级里举办一次关于法律知识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收集在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问答活动,这个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校周围的墙上贴满广告是触犯了哪条法律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到法律知识,并学会用法律知识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进行课外训练,培养爱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特殊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实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作用。如教师在对“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讲授时,要讲述在抗日过程中仁人志士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教师要向学生讲述牺牲烈士的悲壮事迹,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的录像和历史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教师要向所有学生提出佩戴红领巾的要求,并准备祭拜的花篮,在烈士陵园前,全体师生要高唱国歌,然后对烈士进行默哀,再进行扫墓活动,在扫墓结束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家国情怀,且能够让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得到显著的发展和提升,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道德培养、丰富课堂活动,培养法治观念和进行课外训练,培养爱国情怀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水平。道德与法治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传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新课程(中),2019(04):70.
[2]赵海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9(35):141.
[3]张鹏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化教学趋向及价值探寻[J].新课程(上),2019(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