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场域发生深刻变革,爱国主义的表达渠道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势必将从现实延伸至网络,与之相应,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的价值和意义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的娱乐化倾向、非理性特征、语言表达和行动不相符的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路径,以期达到使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鼓舞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18 — 03
2020年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在我国网民群体职业结构分类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互联网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呈突飞猛进的态势,与之相应,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场域发生深刻变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如此一来,面临新的形势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适时做出调整,逐步将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网络平台,占领网络阵地,这是在网络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回避的开展途径。
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今天,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青年大学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将爱国和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历史潮流的前进中发展自身。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顺势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具体来说,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从现实延伸至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育者的知识有限,为学生提供的信息量较少,受教育者在内容上受到限制。互联网的发展恰好补充了这个缺陷,时间不受限、次数不受限,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通过将传统课堂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效率,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常规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补充,比如,开发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课程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另一方面,创新传播载体手段,比如,开发“慕课”和“微课”等网络课程,也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APP”)等。和以往相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更为广阔。
(二)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满足了大学生对丰富信息的获取需求。
在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内容刻板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天,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这些资源文字、图像、声音并存,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视觉享受。此外,网络空间更新速度快,源源不断的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最新资讯,比如,2020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当武汉等地面临抗疫物资短缺的困难时刻,海外留学生纷纷在网上发起募捐助力抗疫,从海外采购防疫物资克服重重困难支援国内,青年大学生等群体顾全大局,关心和支持抗疫斗争。另外,每逢重要会议召开之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会议的直播,即时进行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满足了大学生对丰富信息获取的高效性。
(三)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使大学生的参与感增强。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于90末、0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化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使用和了解十分深入,再加上年轻人热爱自由表达,而网络的开放性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热爱自我表达的心理特征。在网络世界中的相互交流是匿名的、可以美化自我言行、也可以直白表达自我观点,因此这种交流方式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他们习惯于通过直白或嘲讽的甚至是搞笑的方式录制快手、抖音等直播形式达到表达自我、发表意见的效果。总之,网络的开放性更方便于大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彰显自我个性,进而达到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四)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虚拟组织开始大量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进行网络参与的内容、范围和样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网络上开通了官方微博,青年大学生通过官方微博了解学校动态,接收信息通知。此外,青年大学生在网上通过QQ、博客、帖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进行信息联络和组织动员,实现了组织运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比如在“乱港风波”中,由于香港暴徒对五星红旗实施了侮辱行为,“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的讨论冲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民发表评论“我爱我的国家”“国旗不容侮辱”“五星红旗是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我是护旗手”等,凝聚了爱国共识,洋溢着爱国热情。实践表明,网络组织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提供了新的青年参与载体和平台。
自出现之初,网络空间就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与此相应,也逐渐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新阵地。由于网络传播的复杂性以及现实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各种思潮影响着年轻而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的神经。总的来说,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表现形式多样化,表达方式上娱乐化特征明显。
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抒发爱国情感,爱国行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特征明显,比如,继“懂王”“川普”“川建国”之后,因特朗普狼狈遁入白宫地下掩体事件,又被網友戏谑为“地堡男孩”,网友也极尽嘲讽之能事,一时间,各种依据特朗普的口气所造的句子在网络上传播,“没有人比我更懂地堡了,我最懂地堡了”“我去地下不是为了避难,那是‘视察’!”等等,这些段子在表达方式上幽默诙谐,抓人眼球,娱乐化特征明显,传播速度极快。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沟通信息、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的网上交流空间,主要载体是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快手、抖音APP等。 (二)非理性的特征突出。
随着知乎等社群平台的兴盛迅速崛起,受过优质教育的90后、00后青年成为网络舆论一大主力,为互联网注入一股青春血液,网络世界全新、潜在、匿名,尤其是群体极化的特点,使得青年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回到了与真实世界、与他人隔绝鼓励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情绪是支配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的自由空间为他们提供了空间自由的发言平台,但是这种空前彰显的话语权很可能被滥用,他们放弃了理性分析、以谩骂及非理性语言为武器,网络爱国主义呈现激进化、极端化、盲目化的特征,例如,沈阳某粥店打出“热烈庆祝美国疫情,祝小日本疫帆风顺长长久久”的横幅,被许多大学生“小粉红”截图热传,虽然这只是个例,背后却有着一股不可低估的社会情绪。更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惹眼”“痛快”,丧失个人理智和信息判断能力,将自己在网络舆论中所渲染的情绪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参与到网络谩骂、盲目抵制等情绪性表达的特点,例如在多次发生的“抵制日货”游行示威运动中,出现“打砸抢”等非理性爱国行为,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一定损失,其盲目性和非理性程度可见一斑。
(三)存在语言和行动的不相符现象。
一些大学生只是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说起来爱国头头是道,感性化明显。但是,这些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爱国之心拳拳,却与现实世界行为不相一致,在需要真正体现个人爱国品质的时候,推脱逃避。据统计,有不少大学生,在国内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后来出国留学,再后来加入外籍,定居国外,为他国效力,这种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这些大学生只是在网络上、在口头上是爱国的,只满足于呈现爱国的姿态,即只重言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行动,爱国主义形式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情。青年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成后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才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舆论在不断成熟与理智,青年大学生网民的自律精神与媒介素养都在不断提升之中,青年大学生在不断自省并规范自身的行为,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也渐趋理性。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面临着个人发展的抽节拔穗期,在新的时空领域,探讨引导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网络是一个快速移动的平台,爱国主义是一种激情四溢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拓展到网络空间,这就需要拓展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以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教学主体上,创新爱国主义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
今天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崛起与迅速普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为了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这就对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才能胜任新时代教师的岗位,如何才能达到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呢?一是创新教学内容,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传授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网络为资料查询提供了便捷,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知识,上网下载最新资讯、图片、影响为理论知识补充素材和依据,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革新教学方法,改变以说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利用网络的便捷化、高效化,增设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拓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增加课堂教育的互动交流,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明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在实施手段上,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TO”模式。
传统教学的实施手段,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我说你听”是教学的常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手段,缺乏师生互动交流,使教学过程机械化、被动式的特征明显,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实施手段上拓展新的“招数”,为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增加趣味性。为此,教育者应该正视“线下”教育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线上”教育新手段的介入,使“线上”、“线下”教育模式优势互补。教师应充分重视知识传授以及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即通过“OTO”模式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利用网络开展重大节日、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时间安排不能允许,或者距离太远,亲身实地奔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不便,更方便的利用好重大时间节点,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爱国者以教育等实践活动,比如,“网上祭英烈”“我为家乡代言”等活动的开展,就是利用网络空间这种便捷的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实施手段上,应充分挖掘“线上”“线下”教学优势,增强教育的趣味性,比如,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学习平台拓展课堂知识,开展“线上”抢答、讨论、解疑答惑等,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学习补充,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TO”"模式。
(三)在教学理念上,科学引领,厘清网络爱国主义的崭新意蕴及理性参与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这一论述真正揭示了中国梦和爱国主义的逻辑关系。适应时代发展,爱国主义也拓展了新的范畴,那就是网络空间。今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争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领域。在理解爱国主义崭新意蕴的前提下,大学生要理性参与爱国行为。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方式方法,使大学生成为理性的爱国者。积极拓展途径,使大学生对当今世界有明确的认识,对社会现实有清晰的了解,进而引导高校大学生合理表达爱国情感,引导高校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做到守法爱国、冷静爱国、文明爱国,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爱国的冲动才不会演变成盲目而偏激的行动,要以宽广的视野和心态处理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判断能力和理性的行为能力,不浮躁、不盲从,把爱国热情凝聚成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
(四)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一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频繁出现历史耻辱的诉苦与义愤,并非上策,中国更需要在国家实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大国心态,包容不同意见,与不同文明进行对话。知易行难,爱国不只是口头的表达,更是行动的诠释,爱国主义情怀终究要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在新的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资源,在实现自我发展方面借力借势,提升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思想观念上将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作为自己的梦想,以爱国革命前辈为标杆,将自己的岗位变成舞台,将自己的劳动变成创造,将爱国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励志报国和求真实干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青年大学生代表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增强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在保持激情的同时注意向务实理性靠拢,培养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新一代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源动力。
〔1〕刘明,康秀云.网络爱国主义的逻辑、困境与有效引导〔J〕.思想理論教育,2020,(04).
〔2〕马丹丹,温朝阳.利用网络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策略〔J〕.现代交际,2020,(06).
〔3〕闫方洁,陶瑞.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
〔4〕刘晓梅.网络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5〕王淼.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特征与引导策略〔J〕.人民论坛,2019,(08).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18 — 03
2020年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在我国网民群体职业结构分类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互联网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呈突飞猛进的态势,与之相应,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场域发生深刻变革。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如此一来,面临新的形势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适时做出调整,逐步将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网络平台,占领网络阵地,这是在网络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回避的开展途径。
一、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今天,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时代青年大学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将爱国和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历史潮流的前进中发展自身。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顺势而为,加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具体来说,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引导具有以下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从现实延伸至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在课堂上完成,教育者的知识有限,为学生提供的信息量较少,受教育者在内容上受到限制。互联网的发展恰好补充了这个缺陷,时间不受限、次数不受限,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互联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通过将传统课堂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效率,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常规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补充,比如,开发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课程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另一方面,创新传播载体手段,比如,开发“慕课”和“微课”等网络课程,也可以利用已有的学习平台(如“学习强国APP”)等。和以往相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更为广阔。
(二)网络教育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满足了大学生对丰富信息的获取需求。
在传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主要来源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内容刻板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今天,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含了大量的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网络文章、纪录片、微电影等,这些资源文字、图像、声音并存,给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视觉享受。此外,网络空间更新速度快,源源不断的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最新资讯,比如,2020年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当武汉等地面临抗疫物资短缺的困难时刻,海外留学生纷纷在网上发起募捐助力抗疫,从海外采购防疫物资克服重重困难支援国内,青年大学生等群体顾全大局,关心和支持抗疫斗争。另外,每逢重要会议召开之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会议的直播,即时进行学习,掌握第一手资料,满足了大学生对丰富信息获取的高效性。
(三)网络的开放性提供了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使大学生的参与感增强。
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于90末、00后的年轻人,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化原住民,他们对网络的使用和了解十分深入,再加上年轻人热爱自由表达,而网络的开放性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热爱自我表达的心理特征。在网络世界中的相互交流是匿名的、可以美化自我言行、也可以直白表达自我观点,因此这种交流方式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他们习惯于通过直白或嘲讽的甚至是搞笑的方式录制快手、抖音等直播形式达到表达自我、发表意见的效果。总之,网络的开放性更方便于大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彰显自我个性,进而达到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四)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虚拟组织开始大量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进行网络参与的内容、范围和样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网络上开通了官方微博,青年大学生通过官方微博了解学校动态,接收信息通知。此外,青年大学生在网上通过QQ、博客、帖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进行信息联络和组织动员,实现了组织运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比如在“乱港风波”中,由于香港暴徒对五星红旗实施了侮辱行为,“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的讨论冲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民发表评论“我爱我的国家”“国旗不容侮辱”“五星红旗是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我是护旗手”等,凝聚了爱国共识,洋溢着爱国热情。实践表明,网络组织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提供了新的青年参与载体和平台。
二、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的特征
自出现之初,网络空间就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与此相应,也逐渐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新阵地。由于网络传播的复杂性以及现实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各种思潮影响着年轻而敏感的青年大学生的神经。总的来说,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表现形式多样化,表达方式上娱乐化特征明显。
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抒发爱国情感,爱国行为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特征明显,比如,继“懂王”“川普”“川建国”之后,因特朗普狼狈遁入白宫地下掩体事件,又被網友戏谑为“地堡男孩”,网友也极尽嘲讽之能事,一时间,各种依据特朗普的口气所造的句子在网络上传播,“没有人比我更懂地堡了,我最懂地堡了”“我去地下不是为了避难,那是‘视察’!”等等,这些段子在表达方式上幽默诙谐,抓人眼球,娱乐化特征明显,传播速度极快。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沟通信息、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的网上交流空间,主要载体是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快手、抖音APP等。 (二)非理性的特征突出。
随着知乎等社群平台的兴盛迅速崛起,受过优质教育的90后、00后青年成为网络舆论一大主力,为互联网注入一股青春血液,网络世界全新、潜在、匿名,尤其是群体极化的特点,使得青年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回到了与真实世界、与他人隔绝鼓励的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情绪是支配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的自由空间为他们提供了空间自由的发言平台,但是这种空前彰显的话语权很可能被滥用,他们放弃了理性分析、以谩骂及非理性语言为武器,网络爱国主义呈现激进化、极端化、盲目化的特征,例如,沈阳某粥店打出“热烈庆祝美国疫情,祝小日本疫帆风顺长长久久”的横幅,被许多大学生“小粉红”截图热传,虽然这只是个例,背后却有着一股不可低估的社会情绪。更有一些大学生为了“惹眼”“痛快”,丧失个人理智和信息判断能力,将自己在网络舆论中所渲染的情绪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参与到网络谩骂、盲目抵制等情绪性表达的特点,例如在多次发生的“抵制日货”游行示威运动中,出现“打砸抢”等非理性爱国行为,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一定损失,其盲目性和非理性程度可见一斑。
(三)存在语言和行动的不相符现象。
一些大学生只是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上,说起来爱国头头是道,感性化明显。但是,这些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爱国之心拳拳,却与现实世界行为不相一致,在需要真正体现个人爱国品质的时候,推脱逃避。据统计,有不少大学生,在国内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后来出国留学,再后来加入外籍,定居国外,为他国效力,这种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这些大学生只是在网络上、在口头上是爱国的,只满足于呈现爱国的姿态,即只重言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行动,爱国主义形式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情。青年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成后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才是对爱国主义最好的诠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舆论在不断成熟与理智,青年大学生网民的自律精神与媒介素养都在不断提升之中,青年大学生在不断自省并规范自身的行为,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表达也渐趋理性。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生逢其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面临着个人发展的抽节拔穗期,在新的时空领域,探讨引导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三、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路径
网络是一个快速移动的平台,爱国主义是一种激情四溢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拓展到网络空间,这就需要拓展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以提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教学主体上,创新爱国主义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
今天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崛起与迅速普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为了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这就对教师使用网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才能胜任新时代教师的岗位,如何才能达到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呢?一是创新教学内容,教育者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传授爱国主义相关知识。网络为资料查询提供了便捷,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知识,上网下载最新资讯、图片、影响为理论知识补充素材和依据,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革新教学方法,改变以说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利用网络的便捷化、高效化,增设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拓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增加课堂教育的互动交流,使抽象的内容更加具体明晰,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二)在实施手段上,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TO”模式。
传统教学的实施手段,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我说你听”是教学的常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手段,缺乏师生互动交流,使教学过程机械化、被动式的特征明显,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实施手段上拓展新的“招数”,为枯燥的课堂理论学习增加趣味性。为此,教育者应该正视“线下”教育的不足,充分利用网络“线上”教育新手段的介入,使“线上”、“线下”教育模式优势互补。教师应充分重视知识传授以及信息反馈的双向沟通,即通过“OTO”模式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利用网络开展重大节日、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时间安排不能允许,或者距离太远,亲身实地奔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不便,更方便的利用好重大时间节点,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爱国者以教育等实践活动,比如,“网上祭英烈”“我为家乡代言”等活动的开展,就是利用网络空间这种便捷的形式,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实施手段上,应充分挖掘“线上”“线下”教学优势,增强教育的趣味性,比如,利用“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学习平台拓展课堂知识,开展“线上”抢答、讨论、解疑答惑等,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学习补充,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TO”"模式。
(三)在教学理念上,科学引领,厘清网络爱国主义的崭新意蕴及理性参与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这一论述真正揭示了中国梦和爱国主义的逻辑关系。适应时代发展,爱国主义也拓展了新的范畴,那就是网络空间。今天,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争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领域。在理解爱国主义崭新意蕴的前提下,大学生要理性参与爱国行为。教育工作者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方式方法,使大学生成为理性的爱国者。积极拓展途径,使大学生对当今世界有明确的认识,对社会现实有清晰的了解,进而引导高校大学生合理表达爱国情感,引导高校大学生以大局为重,做到守法爱国、冷静爱国、文明爱国,爱国的激情才不会成为“糊涂的爱”,爱国的冲动才不会演变成盲目而偏激的行动,要以宽广的视野和心态处理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判断能力和理性的行为能力,不浮躁、不盲从,把爱国热情凝聚成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共同意志。
(四)在教育目标上,培养一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频繁出现历史耻辱的诉苦与义愤,并非上策,中国更需要在国家实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大国心态,包容不同意见,与不同文明进行对话。知易行难,爱国不只是口头的表达,更是行动的诠释,爱国主义情怀终究要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在新的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资源,在实现自我发展方面借力借势,提升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在思想观念上将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作为自己的梦想,以爱国革命前辈为标杆,将自己的岗位变成舞台,将自己的劳动变成创造,将爱国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励志报国和求真实干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结语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青年大学生代表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增强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以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最大利益为原则,在保持激情的同时注意向务实理性靠拢,培养一批听党话、跟党走的新一代接班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源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刘明,康秀云.网络爱国主义的逻辑、困境与有效引导〔J〕.思想理論教育,2020,(04).
〔2〕马丹丹,温朝阳.利用网络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策略〔J〕.现代交际,2020,(06).
〔3〕闫方洁,陶瑞.新时代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05).
〔4〕刘晓梅.网络思政视域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04).
〔5〕王淼.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的话语特征与引导策略〔J〕.人民论坛,2019,(0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