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师范大学求学期间,陈一冰的专业是运动心理学。他多次夺得体操奥运冠军,并带领队友取得奥运团体冠军,运动心理学的运用可谓功莫大焉。
7年受测每一天
2006年初,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多所高校心理学专业组建了多支心理团队进驻奥运会各项目备战组。其中,陈一冰所在的中国体操训练队由北师大心理团队负责。
北师大心理团队进驻后,每天会对运动员的各项心理指标进行测试和研究,每天需要一小时的时间。那么,在这一小时的时间里都做些什么呢?
不同于以往传统心理学检测采用的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追踪测试等方式,心理团队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生物技术,即利用电子仪器读取运动员机体生物信息,如肌电、皮电、皮温、心率、血压、脑电等。这些数据“照出”的兴奋点和焦虑点犹如心理的一面镜子,帮助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这项技术需要一定的周期性,初期不容易看到成效,有些运动员热情不高。但陈一冰一直积极接受,即便每天的训练已很辛苦,他也会坚持参与,从2006年到2012年,七年里,除了大型比赛后的短暂调整,几乎每天如一。
体育训练中接触到的心理监测逐渐唤起陈一冰对心理学的兴趣,这成了他日后选择就读北师大,就读运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原因。
比赛心理对策库
生物反馈训练是第一步,获得这些生物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了解自己,了解之后形成相应的心理对策才是心理检测的目的,专业术语称“比赛心理对策库”。对策库就是把所有可运用、可操作的策略和办法按所应对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列成体系,以便比赛运用时马上调出。
比赛心理对策库的类型主要分两类:一是程序活动对策库,即面对比赛必须遇到的问题和必须进行的活动个人应采取的对策。如赛前一天、赛前晚上、检录点名等环节。二是预发事件对策库,即面对可能遇到或发生的事件应采取的对策。 如上场时间改变、气候变化、同组队员起跑犯规等。其中,预发事件对策是对策库的核心所在,这一对策库如能将所有意外情况都想到,并熟悉各自应对策略,则比赛可以实现“没有意外”,也就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陈一冰提到,实际比赛的情况会非常复杂,毫不夸张,“每个环节都可能有一万种可能”,一位奥运冠军的“比赛心理对策库”到底有多强大?让我们看看陈一冰的列举:
赛前训练看到主要对手时怎么应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越是与强手同场比赛,我们会越兴奋:用毅力、用拼搏精神和爱国心去战胜所有的人;自己和自己比,坚定比赛信念。
赛前训练特别好时怎么应对:更加自信,保持状态;及时表象强化成功的成套动作感觉;头脑冷静,执行教练计划,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思想重视,不要松懈,做好一切困难的准备。
赛前训练不太顺利时怎么应对:问题出现在赛前是良性警示,找准问题所在,认真听取教练的指导,回忆表象平时的成功动作,保持自信心!注意及时调节。
前面的队友比赛失利时怎么应对:让我来弥补损失,我有能力,我能行!及时回忆表象自己成功的一套动作;暗示自己放开做,想好关键动作要领!坚定信念,集中精力想自己的好动作!
等待上器诫时间过久时怎么应对:养精蓄锐,充分准备;做些轻松的活动,保持 身体准备状态;回忆成功、意象演习,保持感觉;告诉自己:沉住气!做些简单轻松的活动。
第一项比赛成功时怎么应对:更加自信和振奋! 保持清醒,将注意力尽快转移到下一项比赛的项目上;想想下一项成功的动作感觉;想好下面的动作,思想高度集中。
比赛失利时怎么应对:沉住气,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下一项放开,注意关键动作要领,一定能成功;抽时间表象下一项的成套动作;相信自己!做好困难的准备,坚持完成后面的比赛!
长期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训练成了他学习和研究的最好素材库。这样的心理对策在陈一冰的一篇论文中列举了几十甚至上百条。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一冰获得男子吊环项目冠军。
三问定奥冠
2008年奥运夺冠后,陈一冰想过退役。但总教练黄玉斌委以他中国男子体操队队长的重任。
体操训练容易受伤,年纪越大,恢复越困难,不容易出成绩,当时的陈一冰已经24岁,这些都是陈一冰想要退役的原因。但是彼时男子体操队的新老接替需要有人带队,年轻运动员还未成长起来。从体操训练的年限,在国家队里的成绩和威望,以及经验、态度和责任心等方面,黄指导认为由陈一冰担任队长最合适不过。就这样,陈一冰又坚持了一届。
转眼四年,陈一冰带队中国男子体操队出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参加了男子体操团体项目及吊环体操单人项目。
然而,陈一冰的个人吊环项目成绩非常意外,分数的公平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但仅三天后即将举行男子体操团体项目的决赛,当时中国队的预赛成绩暂列第六,这是一个不太理想的预赛成绩,失误要多于平常训练,而且是历届奥运会中预赛成绩最低的一次,整个团队成员的士气非常低落。这个时候,是对队长陈一冰的双重考验,既要暂时放下自己无缘个人项目冠军的低落情绪,同时又要鼓舞整个体操团队准备出战团体决赛。
队长,是另外一种身份,另外一种角色,在担任中国国家操队队长期间,他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中的“良性暗示”和“直面问题”以及他对体育精神的深刻感悟都派上了用場。可以说,这位队长在体操团体夺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为团队及时完善了“比赛心理对策库”。
陈一冰在采访中还原了当时的情形,记者作为一个听者,同时也把自己想象成是团队中的一位情绪低落的成员,听完陈一冰的“心理疏导”,记者果然释然了。
他问了队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请每个人说出自己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大家在心理上的恐惧。心理学上讲,恐惧来源于未知,人对未知有本能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尤其是在精神紧张时,人们对于负面的想象经常是无限性的。但是,如果能够先确定了最差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了最坏的可能是什么,再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问了这个问题之后,陈一冰自己首先给出答案,告诉队友他最担心的问题,“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又是队长,我担心有失误,担心中国体操在我担任队长期间没有传承奥运夺金的传统;除此之外,对于赛场外的舆论和媒体我也有担心,担心他们会责怪我们表现不佳。”
其他队员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很多体育项目比赛是团队成员一起上场,打的是配合,考验的是团队同时参赛时的默契,但体操团体比赛中队员是一个一个上场,都是“独舞”。每个人单独打分,最后汇总团队成绩,如此一来,哪一个人表现失误,就会把整体分数拉低。这也是大家最顾虑的一点,毕竟谁都不想拖后腿,于是大家的心理压力都非常大。
这第一问让每个人担心的问题都具象了,不再是混沌的恐惧。
紧着着,第二个问题,陈一冰队长问大家:“我可能对鞍马不太有把握,假设明天我失误了,你们会不会责怪我?如果真的是因为我的失误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分数,你们能原谅我吗?”
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能原谅!”
队长说:“那我同样可以原谅大家,无论结果是第六还是第八,我都能谅解。比不好,大家一起扛。”
瞬间,迷雾拨开,减压成功。
这样,关于比赛心理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队长陈一冰又问了大家第三个问题,一个关于实战的对策问题:“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分担动作的关键点和难点,当你在做一些比较有难度的动作时,你希望下面的兄弟们是给你助威加油呢,还是提醒你动作要领,还是保持安静就好呢?”
有人说:“不要喊,我自己来。”
有人说:“队长,到时一定提醒我手位。”
在表达动作难点时,邹凯觉得在鞍马上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随即有张成龙自告奋勇:“我觉得我可以。”于是,队长及时做了人员调整。
陈一冰总结说,这样的及时调整,可以为大家有效减压,而且即便张成龙没有做好,邹凯也不会责怪。
就这样,一个短暂的赛前准备会,一次有益的人员调整,使中国体操男团有如神助。第二天, 2012年7月30日晚,奥运体操男团决赛,中国队以“零失误”的完美表现强势夺冠。
24年的体操生涯,陈一冰几乎横扫所有重大赛事的金牌,从2005年世界杯冠军,2006年亞运会冠军,2007年世锦赛冠军,2008年奥运会冠军,到2013年退役时,他共获得29项冠军头衔。
可以说,除了扎实、刻苦的训练之外,陈一冰所掌握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陈一冰自己所悟到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最后比的是心理。”
7年受测每一天
2006年初,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多所高校心理学专业组建了多支心理团队进驻奥运会各项目备战组。其中,陈一冰所在的中国体操训练队由北师大心理团队负责。
北师大心理团队进驻后,每天会对运动员的各项心理指标进行测试和研究,每天需要一小时的时间。那么,在这一小时的时间里都做些什么呢?
不同于以往传统心理学检测采用的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追踪测试等方式,心理团队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生物技术,即利用电子仪器读取运动员机体生物信息,如肌电、皮电、皮温、心率、血压、脑电等。这些数据“照出”的兴奋点和焦虑点犹如心理的一面镜子,帮助运动员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这项技术需要一定的周期性,初期不容易看到成效,有些运动员热情不高。但陈一冰一直积极接受,即便每天的训练已很辛苦,他也会坚持参与,从2006年到2012年,七年里,除了大型比赛后的短暂调整,几乎每天如一。
体育训练中接触到的心理监测逐渐唤起陈一冰对心理学的兴趣,这成了他日后选择就读北师大,就读运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原因。
比赛心理对策库
生物反馈训练是第一步,获得这些生物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了解自己,了解之后形成相应的心理对策才是心理检测的目的,专业术语称“比赛心理对策库”。对策库就是把所有可运用、可操作的策略和办法按所应对的目标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分门别类、列成体系,以便比赛运用时马上调出。
比赛心理对策库的类型主要分两类:一是程序活动对策库,即面对比赛必须遇到的问题和必须进行的活动个人应采取的对策。如赛前一天、赛前晚上、检录点名等环节。二是预发事件对策库,即面对可能遇到或发生的事件应采取的对策。 如上场时间改变、气候变化、同组队员起跑犯规等。其中,预发事件对策是对策库的核心所在,这一对策库如能将所有意外情况都想到,并熟悉各自应对策略,则比赛可以实现“没有意外”,也就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陈一冰提到,实际比赛的情况会非常复杂,毫不夸张,“每个环节都可能有一万种可能”,一位奥运冠军的“比赛心理对策库”到底有多强大?让我们看看陈一冰的列举:
赛前训练看到主要对手时怎么应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越是与强手同场比赛,我们会越兴奋:用毅力、用拼搏精神和爱国心去战胜所有的人;自己和自己比,坚定比赛信念。
赛前训练特别好时怎么应对:更加自信,保持状态;及时表象强化成功的成套动作感觉;头脑冷静,执行教练计划,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思想重视,不要松懈,做好一切困难的准备。
赛前训练不太顺利时怎么应对:问题出现在赛前是良性警示,找准问题所在,认真听取教练的指导,回忆表象平时的成功动作,保持自信心!注意及时调节。
前面的队友比赛失利时怎么应对:让我来弥补损失,我有能力,我能行!及时回忆表象自己成功的一套动作;暗示自己放开做,想好关键动作要领!坚定信念,集中精力想自己的好动作!
等待上器诫时间过久时怎么应对:养精蓄锐,充分准备;做些轻松的活动,保持 身体准备状态;回忆成功、意象演习,保持感觉;告诉自己:沉住气!做些简单轻松的活动。
第一项比赛成功时怎么应对:更加自信和振奋! 保持清醒,将注意力尽快转移到下一项比赛的项目上;想想下一项成功的动作感觉;想好下面的动作,思想高度集中。
比赛失利时怎么应对:沉住气,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下一项放开,注意关键动作要领,一定能成功;抽时间表象下一项的成套动作;相信自己!做好困难的准备,坚持完成后面的比赛!
长期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训练成了他学习和研究的最好素材库。这样的心理对策在陈一冰的一篇论文中列举了几十甚至上百条。
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一冰获得男子吊环项目冠军。
三问定奥冠
2008年奥运夺冠后,陈一冰想过退役。但总教练黄玉斌委以他中国男子体操队队长的重任。
体操训练容易受伤,年纪越大,恢复越困难,不容易出成绩,当时的陈一冰已经24岁,这些都是陈一冰想要退役的原因。但是彼时男子体操队的新老接替需要有人带队,年轻运动员还未成长起来。从体操训练的年限,在国家队里的成绩和威望,以及经验、态度和责任心等方面,黄指导认为由陈一冰担任队长最合适不过。就这样,陈一冰又坚持了一届。
转眼四年,陈一冰带队中国男子体操队出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参加了男子体操团体项目及吊环体操单人项目。
然而,陈一冰的个人吊环项目成绩非常意外,分数的公平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但仅三天后即将举行男子体操团体项目的决赛,当时中国队的预赛成绩暂列第六,这是一个不太理想的预赛成绩,失误要多于平常训练,而且是历届奥运会中预赛成绩最低的一次,整个团队成员的士气非常低落。这个时候,是对队长陈一冰的双重考验,既要暂时放下自己无缘个人项目冠军的低落情绪,同时又要鼓舞整个体操团队准备出战团体决赛。
队长,是另外一种身份,另外一种角色,在担任中国国家操队队长期间,他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中的“良性暗示”和“直面问题”以及他对体育精神的深刻感悟都派上了用場。可以说,这位队长在体操团体夺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为团队及时完善了“比赛心理对策库”。
陈一冰在采访中还原了当时的情形,记者作为一个听者,同时也把自己想象成是团队中的一位情绪低落的成员,听完陈一冰的“心理疏导”,记者果然释然了。
他问了队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请每个人说出自己最担心、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大家在心理上的恐惧。心理学上讲,恐惧来源于未知,人对未知有本能的恐惧和逃避心理,尤其是在精神紧张时,人们对于负面的想象经常是无限性的。但是,如果能够先确定了最差的结果是什么,明确了最坏的可能是什么,再接受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问了这个问题之后,陈一冰自己首先给出答案,告诉队友他最担心的问题,“我是队里年龄最大的,又是队长,我担心有失误,担心中国体操在我担任队长期间没有传承奥运夺金的传统;除此之外,对于赛场外的舆论和媒体我也有担心,担心他们会责怪我们表现不佳。”
其他队员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很多体育项目比赛是团队成员一起上场,打的是配合,考验的是团队同时参赛时的默契,但体操团体比赛中队员是一个一个上场,都是“独舞”。每个人单独打分,最后汇总团队成绩,如此一来,哪一个人表现失误,就会把整体分数拉低。这也是大家最顾虑的一点,毕竟谁都不想拖后腿,于是大家的心理压力都非常大。
这第一问让每个人担心的问题都具象了,不再是混沌的恐惧。
紧着着,第二个问题,陈一冰队长问大家:“我可能对鞍马不太有把握,假设明天我失误了,你们会不会责怪我?如果真的是因为我的失误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分数,你们能原谅我吗?”
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能原谅!”
队长说:“那我同样可以原谅大家,无论结果是第六还是第八,我都能谅解。比不好,大家一起扛。”
瞬间,迷雾拨开,减压成功。
这样,关于比赛心理的问题解决了,紧接着,队长陈一冰又问了大家第三个问题,一个关于实战的对策问题:“每个人都说出自己分担动作的关键点和难点,当你在做一些比较有难度的动作时,你希望下面的兄弟们是给你助威加油呢,还是提醒你动作要领,还是保持安静就好呢?”
有人说:“不要喊,我自己来。”
有人说:“队长,到时一定提醒我手位。”
在表达动作难点时,邹凯觉得在鞍马上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随即有张成龙自告奋勇:“我觉得我可以。”于是,队长及时做了人员调整。
陈一冰总结说,这样的及时调整,可以为大家有效减压,而且即便张成龙没有做好,邹凯也不会责怪。
就这样,一个短暂的赛前准备会,一次有益的人员调整,使中国体操男团有如神助。第二天, 2012年7月30日晚,奥运体操男团决赛,中国队以“零失误”的完美表现强势夺冠。
24年的体操生涯,陈一冰几乎横扫所有重大赛事的金牌,从2005年世界杯冠军,2006年亞运会冠军,2007年世锦赛冠军,2008年奥运会冠军,到2013年退役时,他共获得29项冠军头衔。
可以说,除了扎实、刻苦的训练之外,陈一冰所掌握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陈一冰自己所悟到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最后比的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