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指的“三线碰头”问题的基本图形是指在任意△ABC内,分别以△ABC三个顶点A、B、C为一个端点的三条线段交于一点P时的图形(如图1).以该图形为背景的常见问题有两类:一是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二是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如求角度、求边长等).本文分别针对这两类问题进行分析.
1 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
例1 如图2,在Rt△ABC中,AC=1,∠ABC=30°,在△ABC内部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A PB PC的和最小?若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PA、PB、PC形成“三线碰头”基本圖形,我们尝试通过合同变换将三条未连接的“碰头三线”转化为连接的三折线,而“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合同变换的常用手段,根据图形信息,可以通过旋转变换实现该目的,具体方法如下:图2 图3
将含有两条动线PA、PB的△PAB绕点A顺时针旋转60°至△NAM,连接NP(如图3).
该旋转变换的四大作用是:
①通过全等变换(△PAB≌△NAM)将线段PB转化为等长线段NM;
②通过出现的等边△APN使线段PA转化为等长线段PN;
③由①②实现“碰头三线”→“连接三折线”的转化;
④使∠CAM=60° 60°=120°,于是可以构造含有特殊角60°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和的最小值.
所以,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知,(PA PB PC)min=(PN NM PC)min=CM,此时C、P、N、M共线.作MD⊥CA的延长线于点D,通过解Rt△ADM与Rt△CDM求出CM的长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可看作是以A为端点的动线段PA绕点A顺时针旋转60°的做法.因为PA、PB、PC这三条线段具有同等地位,所以将线段PB绕点B顺(逆)时针旋转60°,或将线段PC绕点C顺(逆)时针旋转60°均可.但将PB绕点B旋转时,如图4,因为∠ABC 旋转角60°=90°,而90°是非常特殊的角,所以相比较而言绕点B旋转计算最简便.此外,无论绕哪个顶点旋转都是向△ABC的“形外”作旋转,即△ABC的某条边绕着其某个端点旋转的过程中旋转面不扫过△ABC.基于以上分析,该类问题可按照下面步骤简化解决:①先判断绕哪个点旋转计算最简单.本题绕点B旋转计算最简单;②再将边AB绕点B逆时针(或将边BC绕点B顺时针,总之是向△ABC的“形外”作旋转)旋转60°;③连接CM;④解Rt△BCM求线段CM.
注 在任意△ABC中,点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当PA PB PC的和最小时:
①点P即为△ABC的“费马点”;
②此时∠APC=∠BPC=∠APB=120°(请自行证明).
变式1 如图5,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且BC=6,∠ABC=150°,求PA PB PD的最小值.
分析 连接BD,则变为“求‘碰头三线’和的最小值”问题.且∠ABD=∠ADB=75°,∠BAD=30°.按照例1的分析,需通过旋转将“碰头三线”转化为“连接三折线”.先判断绕哪个顶点旋转计算最简单,因为绕点A旋转时,“30° 旋转角60°=90°”,所以将△AP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再连接MB,线段MB的长即为三线和的最小值.当然,该题还有其余做法,不一一赘述.
变式2 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0)、点B(0,-4),点P是直线y=-x上一个动点,连接PA、PB,当PA PB PO的和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及其最小值.
分析 这依然是“求‘碰头三线’和的最小值”问题.由题意可知∠OAB=∠OBA=45°.因为在顶点A或B处旋转均有“45° 旋转角60°=非特殊角105°”,在顶点O处有“90° 60°=特殊角150°”,所以旋转中心应定在O点.将△APO绕点O逆时针旋转60°,连接BD,线段BD的长即为三线和的最小值.点P的坐标即为直线BD与直线y=-x的交点坐标.
变式3 如图7,已知正方形ABCD内一点E,E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2 6,求该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 本题是已知“碰头三线”和的最小值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典型的正向问题(求最小值)逆向(最值已知)命题的方式.采取“正向解析、求边设边”的策略.由于在顶点B处有“90° 旋转角60°=特殊角150°”,所以旋转中心定在B点.将△AEB绕点B逆时针旋转60°,设正方形边长为2a,在Rt△CGF中,由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
解题策略 通过例1及其变式分析,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的处理策略总结为:“三线碰头思旋转,旋转中心巧斟酌;折变直求最小值,构造并解Rt△”.即“‘形外’旋转60°→等边三角形(等长转化)→连接三折线→折化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构造并解Rt△”.
2 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
例2 如图8,等边△ABC中,已知PA=3,PB=4,PC=5,P是三角形内一点,求∠APB的度数.
分析 条件“PA=3,PB=4,PC=5”与待求问题的关系并不显明,但“3,4,5”是一组勾股数,虽然三条线段在图中的位置关系并非直角三角形,但可以尝试通过旋转变换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比如将△APB绕点B顺时针旋转60°至△CQB,则PQ=PB=4,CQ=AP=3,在△PQC中,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CQP=90°,所以∠APB=∠CQB=90° 60°=150°.
注 ①因为PA、PB、PC这三条线段具有同等地位,所以以其中任一线段为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60°均可.但通常情况下,以第2大长度的线段为腰进行旋转;
②本题也可看作在等边△ABC的背景下重新构造一个新等边△PBQ,使得△ABC与△PBQ构成等边三角形“手拉手”基本模型,易证△APB≌△CQB,所以CQ=AP=3,其余思路同上. 变式1 如图9,等边△ABC中,已知PA=1,PB=2,PC=3,求△ABC的面积.
分析 “三线碰头思旋转”,因为“1,2,3”依然是一组勾股数,所以依然可以通过旋转60°变换将其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决问题.选取第2大长度的线段PC为腰,绕点C逆时针旋转60°,易得∠BQP=90°,∠BPQ=30°,所以∠BPC=30° 60°=90°.在Rt△BP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BC=7,所以S△ABC=34BC2=734.
变式2 如图10,Rt△ABC中,∠ABC=90°,AB=BC,P是三角形内一点,已知PA=1,PB=2,PC=3,求∠APB的度数.
分析 因为“1,2,3”不再是勾股数,所以再通过旋转60°进行等长线段转化毫无意义.但是这三条线段的数值存在这样的关系“12 (22)2=32”,即PA2 (2PB)2=PC2,所以PA、2PB、PC构成直角三角形.因为在任意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底边和腰长之间存在关系“底边=2腰长”,所以将线段PB绕点B逆时针旋转90°至BD,连接PD、AD,可得等腰Rt△PBD,所以底边PD=2PB,实现了“隐形线段2PB→显性线段PD”的转化;易证△ABD≌△CBP,所以AD=CP=3,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实现了等长线段转化;在△ADP中,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APD=90°,所以∠APB=90° 45°=135°.当然也可将线段P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进行转化.
注 ①本题也可看作在等腰Rt△ABC的背景下重新构造一个新的等腰Rt△DBP,△ABC与△DBP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模型,易证△ABD≌△CBP,所以AD=CP=3,其余思路同上;
②该题中PA、PB、PC、∠APB之间是“知三求一”的关系,可自行尝试计算.
变式3 如图11,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满足PA=22,PB=1,PD=17.求∠APB的度数和正方形ABCD的边长.
分析 因为42 12=(17)2,即(2PA)2 PB2=PD2,所以2PA、PB、PD构成直角三角形.将线段PA绕点A顺时针旋转90°至线段EA,连接PE、EB,则可得等腰Rt△PAE,所以PE=2PA=4,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底关系实现了“隐形线段2PA→显性线段PE”的转化;易证△APD≌△AEB,所以BE=DP=17,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实现了等长线段转化;在△PBE中,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BPE=90°,所以∠APB=90° 45°=135°.作BF⊥AP,交AP的延长线于点F,可得等腰Rt△BPF,解Rt△BPF和Rt△ABF即可求出AB的长.当然也可将线段PA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进行转化.
解题策略 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如求角度、求边长等)的处理策略为:
①“三线碰头”思旋转:一条线段通过全等变换转化为另一条线段;一条线段通过旋转得到的等腰三角形进行腰底转化;
②旋转角度细斟酌:等长变换旋转60°;扩大2倍旋转90°;由此推出扩大3倍旋转120°.3 综合类应用
例3 (2019年沙坪坝区校级一模)如图12,已知抛物线y=-13x2 533x-4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连接BC,P是线段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PH⊥BC于点H,当PH长度最大时,在△APB内部有一点M,连接AM、BM、PM,求AM 3BM PM的最小值.
分析 当PH长度最大时,点P坐标为(23,2)(求解过程略).令y=0可求得A(3,0),B(43,0).拋开题目的二次函数背景,只保留关键信息(如图13),将△PMB绕点B顺时针旋转120°得△EDB,连接MD,则MD=3BM,DE=PM.连接AE,过点E作EG⊥x轴于点G,过点P作PF⊥x轴于点F,因为tan∠PBF=PFBF=223=33,所以∠PBF=30°,所以∠EBG=180°-120°-30°=30°,EB=PB=4.则E(63,2),AE=AG2 EG2=(5 3)2 22=79,
所以AM 3BM PM=AM MD DE≥AE=79,即AM 3BM PM的最小值为79.
解题策略 例3实为“加权费马点”问题,需要先找准“碰头三线”基本图形,再按如下策略进行处理:“形外”旋转(旋转度数取决于加权线段前面的系数)→等腰三角形(底腰转化)→连接三折线→折化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构造并解Rt△.
总之,本文所指的两类“三线碰头”问题均可通过旋转变换实现线段转化.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通过旋转变换转化为连接的三折线;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通过旋转变换使得“碰头三线”存在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
1 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
例1 如图2,在Rt△ABC中,AC=1,∠ABC=30°,在△ABC内部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A PB PC的和最小?若存在,请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PA、PB、PC形成“三线碰头”基本圖形,我们尝试通过合同变换将三条未连接的“碰头三线”转化为连接的三折线,而“平移、旋转、轴对称”是合同变换的常用手段,根据图形信息,可以通过旋转变换实现该目的,具体方法如下:图2 图3
将含有两条动线PA、PB的△PAB绕点A顺时针旋转60°至△NAM,连接NP(如图3).
该旋转变换的四大作用是:
①通过全等变换(△PAB≌△NAM)将线段PB转化为等长线段NM;
②通过出现的等边△APN使线段PA转化为等长线段PN;
③由①②实现“碰头三线”→“连接三折线”的转化;
④使∠CAM=60° 60°=120°,于是可以构造含有特殊角60°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和的最小值.
所以,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知,(PA PB PC)min=(PN NM PC)min=CM,此时C、P、N、M共线.作MD⊥CA的延长线于点D,通过解Rt△ADM与Rt△CDM求出CM的长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可看作是以A为端点的动线段PA绕点A顺时针旋转60°的做法.因为PA、PB、PC这三条线段具有同等地位,所以将线段PB绕点B顺(逆)时针旋转60°,或将线段PC绕点C顺(逆)时针旋转60°均可.但将PB绕点B旋转时,如图4,因为∠ABC 旋转角60°=90°,而90°是非常特殊的角,所以相比较而言绕点B旋转计算最简便.此外,无论绕哪个顶点旋转都是向△ABC的“形外”作旋转,即△ABC的某条边绕着其某个端点旋转的过程中旋转面不扫过△ABC.基于以上分析,该类问题可按照下面步骤简化解决:①先判断绕哪个点旋转计算最简单.本题绕点B旋转计算最简单;②再将边AB绕点B逆时针(或将边BC绕点B顺时针,总之是向△ABC的“形外”作旋转)旋转60°;③连接CM;④解Rt△BCM求线段CM.
注 在任意△ABC中,点P是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当PA PB PC的和最小时:
①点P即为△ABC的“费马点”;
②此时∠APC=∠BPC=∠APB=120°(请自行证明).
变式1 如图5,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上有一动点P,且BC=6,∠ABC=150°,求PA PB PD的最小值.
分析 连接BD,则变为“求‘碰头三线’和的最小值”问题.且∠ABD=∠ADB=75°,∠BAD=30°.按照例1的分析,需通过旋转将“碰头三线”转化为“连接三折线”.先判断绕哪个顶点旋转计算最简单,因为绕点A旋转时,“30° 旋转角60°=90°”,所以将△APD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再连接MB,线段MB的长即为三线和的最小值.当然,该题还有其余做法,不一一赘述.
变式2 如图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0)、点B(0,-4),点P是直线y=-x上一个动点,连接PA、PB,当PA PB PO的和最小时,求点P的坐标及其最小值.
分析 这依然是“求‘碰头三线’和的最小值”问题.由题意可知∠OAB=∠OBA=45°.因为在顶点A或B处旋转均有“45° 旋转角60°=非特殊角105°”,在顶点O处有“90° 60°=特殊角150°”,所以旋转中心应定在O点.将△APO绕点O逆时针旋转60°,连接BD,线段BD的长即为三线和的最小值.点P的坐标即为直线BD与直线y=-x的交点坐标.
变式3 如图7,已知正方形ABCD内一点E,E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2 6,求该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 本题是已知“碰头三线”和的最小值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典型的正向问题(求最小值)逆向(最值已知)命题的方式.采取“正向解析、求边设边”的策略.由于在顶点B处有“90° 旋转角60°=特殊角150°”,所以旋转中心定在B点.将△AEB绕点B逆时针旋转60°,设正方形边长为2a,在Rt△CGF中,由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即可.
解题策略 通过例1及其变式分析,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的处理策略总结为:“三线碰头思旋转,旋转中心巧斟酌;折变直求最小值,构造并解Rt△”.即“‘形外’旋转60°→等边三角形(等长转化)→连接三折线→折化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构造并解Rt△”.
2 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
例2 如图8,等边△ABC中,已知PA=3,PB=4,PC=5,P是三角形内一点,求∠APB的度数.
分析 条件“PA=3,PB=4,PC=5”与待求问题的关系并不显明,但“3,4,5”是一组勾股数,虽然三条线段在图中的位置关系并非直角三角形,但可以尝试通过旋转变换将三条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比如将△APB绕点B顺时针旋转60°至△CQB,则PQ=PB=4,CQ=AP=3,在△PQC中,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CQP=90°,所以∠APB=∠CQB=90° 60°=150°.
注 ①因为PA、PB、PC这三条线段具有同等地位,所以以其中任一线段为腰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60°均可.但通常情况下,以第2大长度的线段为腰进行旋转;
②本题也可看作在等边△ABC的背景下重新构造一个新等边△PBQ,使得△ABC与△PBQ构成等边三角形“手拉手”基本模型,易证△APB≌△CQB,所以CQ=AP=3,其余思路同上. 变式1 如图9,等边△ABC中,已知PA=1,PB=2,PC=3,求△ABC的面积.
分析 “三线碰头思旋转”,因为“1,2,3”依然是一组勾股数,所以依然可以通过旋转60°变换将其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决问题.选取第2大长度的线段PC为腰,绕点C逆时针旋转60°,易得∠BQP=90°,∠BPQ=30°,所以∠BPC=30° 60°=90°.在Rt△BP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BC=7,所以S△ABC=34BC2=734.
变式2 如图10,Rt△ABC中,∠ABC=90°,AB=BC,P是三角形内一点,已知PA=1,PB=2,PC=3,求∠APB的度数.
分析 因为“1,2,3”不再是勾股数,所以再通过旋转60°进行等长线段转化毫无意义.但是这三条线段的数值存在这样的关系“12 (22)2=32”,即PA2 (2PB)2=PC2,所以PA、2PB、PC构成直角三角形.因为在任意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底边和腰长之间存在关系“底边=2腰长”,所以将线段PB绕点B逆时针旋转90°至BD,连接PD、AD,可得等腰Rt△PBD,所以底边PD=2PB,实现了“隐形线段2PB→显性线段PD”的转化;易证△ABD≌△CBP,所以AD=CP=3,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实现了等长线段转化;在△ADP中,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APD=90°,所以∠APB=90° 45°=135°.当然也可将线段P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进行转化.
注 ①本题也可看作在等腰Rt△ABC的背景下重新构造一个新的等腰Rt△DBP,△ABC与△DBP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手拉手”模型,易证△ABD≌△CBP,所以AD=CP=3,其余思路同上;
②该题中PA、PB、PC、∠APB之间是“知三求一”的关系,可自行尝试计算.
变式3 如图11,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满足PA=22,PB=1,PD=17.求∠APB的度数和正方形ABCD的边长.
分析 因为42 12=(17)2,即(2PA)2 PB2=PD2,所以2PA、PB、PD构成直角三角形.将线段PA绕点A顺时针旋转90°至线段EA,连接PE、EB,则可得等腰Rt△PAE,所以PE=2PA=4,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底关系实现了“隐形线段2PA→显性线段PE”的转化;易证△APD≌△AEB,所以BE=DP=17,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实现了等长线段转化;在△PBE中,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得∠BPE=90°,所以∠APB=90° 45°=135°.作BF⊥AP,交AP的延长线于点F,可得等腰Rt△BPF,解Rt△BPF和Rt△ABF即可求出AB的长.当然也可将线段PA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进行转化.
解题策略 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如求角度、求边长等)的处理策略为:
①“三线碰头”思旋转:一条线段通过全等变换转化为另一条线段;一条线段通过旋转得到的等腰三角形进行腰底转化;
②旋转角度细斟酌:等长变换旋转60°;扩大2倍旋转90°;由此推出扩大3倍旋转120°.3 综合类应用
例3 (2019年沙坪坝区校级一模)如图12,已知抛物线y=-13x2 533x-4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C.连接BC,P是线段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PH⊥BC于点H,当PH长度最大时,在△APB内部有一点M,连接AM、BM、PM,求AM 3BM PM的最小值.
分析 当PH长度最大时,点P坐标为(23,2)(求解过程略).令y=0可求得A(3,0),B(43,0).拋开题目的二次函数背景,只保留关键信息(如图13),将△PMB绕点B顺时针旋转120°得△EDB,连接MD,则MD=3BM,DE=PM.连接AE,过点E作EG⊥x轴于点G,过点P作PF⊥x轴于点F,因为tan∠PBF=PFBF=223=33,所以∠PBF=30°,所以∠EBG=180°-120°-30°=30°,EB=PB=4.则E(63,2),AE=AG2 EG2=(5 3)2 22=79,
所以AM 3BM PM=AM MD DE≥AE=79,即AM 3BM PM的最小值为79.
解题策略 例3实为“加权费马点”问题,需要先找准“碰头三线”基本图形,再按如下策略进行处理:“形外”旋转(旋转度数取决于加权线段前面的系数)→等腰三角形(底腰转化)→连接三折线→折化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构造并解Rt△.
总之,本文所指的两类“三线碰头”问题均可通过旋转变换实现线段转化.与“碰头三线和”有关的问题,通过旋转变换转化为连接的三折线;与“碰头三线和”无关的问题,通过旋转变换使得“碰头三线”存在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