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数学练习课上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设A=987654321×123456789,
B=987654322×123456788,
比较A、B的大小。
问题一揭示出来,课堂上就像热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霎时间,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议论开了:
“嘿!数目这么大!”
“乘法谁不会做?只是太麻烦了,一节课也做不完呢!”
“最好有简便算法。”
师:对!找找看,有没有简便的算法?——把A、B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两式有什么特点?
生1:十分相似。
师:有什么差异吗?
生2:A的第一个因数987654321比B的第一个因数小1,而A的第二个因数123456789比B的第二个因数123456788大1。
师:这几个因数,数目很大,说起来一大串,写起来也挺麻烦。在运算过程中有没有办法简化一些呢?
生3:可以把123456789记作123…89,把987654321记作987…21。
师:(引导)我们还可以把A的两个因数记作a1 、a2 ,B的两个因数记作b1 、b2 ,就是
A=a1×a2,B=b1×b2 ,
而a2=b2+1,b1=a1+1。
即A=a1×(b2+1)
B=(a1+1)×b2
由乘法分配律,可知
A=a1b2+a1
B=a1b2+b2
师:现在,谁能够冲破老框框,找到新路子?
这时,一位学生大声叫了起来:“噢!我找到比较A、B大小的简便方法了!——不必算乘法,只要比较a1 与b2 的大小就是了!”
“什么?”大家盯着他。
教师笑眯眯地问学生:“你们说呢?”
……
思路打开了。现在回到原题,该怎么处理呢?
于是,很容易得到:
A=987654321×123456789
=987654321×(123456788+1)
=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乘法分配律)
B=987654322×123456788
=(987654321+1)×123456788
=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乘法分配律)
A、B中画线部分大小相等,而987654321>123456788,所以A>B。
【反思】
新课改正在呼吁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有时我们却在无情地扼杀学生的创新萌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我认为: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死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对对象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改造已有认知结构。
2、 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教师应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民主的教育氛围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环境,而奇思妙想甚至错误的观点往往可能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3、教师要把“通法”教活,不可使“通法”变成“笨法”
数学教学强调“通法”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使必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解决的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解法的过程。先从审题入手,寻找问题特点,引发学生思维,再按照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把相同的大数看做一个整体,记作a1 、a 2、b 1、b2 ,再引导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理解和推算,由此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了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解法就是对“通法”的活用。当然一味强调机械套用“通法”,那么“通法”可能会成为“笨法”。
4、 教师要适当教一些奇思妙解
教学应以教“通法”为主,但在掌握“通法”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追求数学美,可以精选少量奇思妙解的习题插于教学之中,通过分析和讲评,渗透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成主动参与、探索的教学氛围。当然,这类问题要在常规中隐含特殊,于“通法”中引出巧解,切不可片面为追求新奇而放弃本质的东西。
数学练习课上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设A=987654321×123456789,
B=987654322×123456788,
比较A、B的大小。
问题一揭示出来,课堂上就像热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霎时间,七嘴八舌、叽叽喳喳议论开了:
“嘿!数目这么大!”
“乘法谁不会做?只是太麻烦了,一节课也做不完呢!”
“最好有简便算法。”
师:对!找找看,有没有简便的算法?——把A、B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两式有什么特点?
生1:十分相似。
师:有什么差异吗?
生2:A的第一个因数987654321比B的第一个因数小1,而A的第二个因数123456789比B的第二个因数123456788大1。
师:这几个因数,数目很大,说起来一大串,写起来也挺麻烦。在运算过程中有没有办法简化一些呢?
生3:可以把123456789记作123…89,把987654321记作987…21。
师:(引导)我们还可以把A的两个因数记作a1 、a2 ,B的两个因数记作b1 、b2 ,就是
A=a1×a2,B=b1×b2 ,
而a2=b2+1,b1=a1+1。
即A=a1×(b2+1)
B=(a1+1)×b2
由乘法分配律,可知
A=a1b2+a1
B=a1b2+b2
师:现在,谁能够冲破老框框,找到新路子?
这时,一位学生大声叫了起来:“噢!我找到比较A、B大小的简便方法了!——不必算乘法,只要比较a1 与b2 的大小就是了!”
“什么?”大家盯着他。
教师笑眯眯地问学生:“你们说呢?”
……
思路打开了。现在回到原题,该怎么处理呢?
于是,很容易得到:
A=987654321×123456789
=987654321×(123456788+1)
=987654321×123456788+987654321(乘法分配律)
B=987654322×123456788
=(987654321+1)×123456788
=987654321×123456788+123456788(乘法分配律)
A、B中画线部分大小相等,而987654321>123456788,所以A>B。
【反思】
新课改正在呼吁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可有时我们却在无情地扼杀学生的创新萌芽,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我认为: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死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对对象主动操作、亲身体验,改造已有认知结构。
2、 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教师应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索的积极性。民主的教育氛围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必要环境,而奇思妙想甚至错误的观点往往可能成为创新的催化剂。
3、教师要把“通法”教活,不可使“通法”变成“笨法”
数学教学强调“通法”和训练扎实的基本功使必要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解决的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解法的过程。先从审题入手,寻找问题特点,引发学生思维,再按照数学建模和化归的思想,把相同的大数看做一个整体,记作a1 、a 2、b 1、b2 ,再引导学生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理解和推算,由此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了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解法就是对“通法”的活用。当然一味强调机械套用“通法”,那么“通法”可能会成为“笨法”。
4、 教师要适当教一些奇思妙解
教学应以教“通法”为主,但在掌握“通法”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追求数学美,可以精选少量奇思妙解的习题插于教学之中,通过分析和讲评,渗透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成主动参与、探索的教学氛围。当然,这类问题要在常规中隐含特殊,于“通法”中引出巧解,切不可片面为追求新奇而放弃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