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关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起到滑稽幽默等作用,使语言或文学作品充满韵味和艺术色彩。但是对双关语的翻译一直是译界的一个难点。本文从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提出了双关语的三种常用翻译方法。
关键词:双关 功能等值 汉译
双关(pun)这种修辞手段是运用一个词语来暗示两层或多层意思或不同的联想,或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异义或近音异义的词语表达两层或多层含义。双关语的应用能起到一种滑稽幽默、冷嘲热讽、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等含蓄的作用,使语言或文学作品充满韵味和艺术色彩。由于双关语的构成带有极强的特定语言和文学色彩,因此对其翻译一直是一个难点。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找等值成分,即对应的词语、句子等,如果找不到对应的成分,则翻译无法进行,这时就出现了不可译现象。据此,不可译论者认为双关自然应归于不可译一类,因为两种语言的文字特征及特有的搭配结构成为语际转换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这种等值观局限性太大。本文认为,双关语从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译的。
一、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心理背景,不同语言尤其是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往往在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等值”必须加以限定和分类才具有实用价值。在这方面,奈达在等值论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奈达认为完全的等值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翻译中应寻求最相似的等值。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形式等值”和“動态等值”的观点。奈达指出,“翻译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形式对应和功能等值的矛盾”。翻译的“准确”并非等于“严格形式上的准确”。他认为功能等值的最低限度为:“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形式等值侧重于信息本身,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是译者应该予以考虑的重要内容;而动态等值则强调信息与目的语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应等同于原语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动态等值关心的是原语接受者对信息产生的反应是否等同于目的语接受者对信息产生的反应。达到这一等值的译文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原文具有可译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则能使美国人发笑的英文笑话,如翻译成中文之后仍能使中国人发笑,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则笑话的翻译已达到了动态等值的目标。因为两国人的反应是等同的,都笑了。奈达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遵循不同的等值原则。在这以后,奈达又把“动态等值”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了“功能等值”,并划分了“功能等值”的不同程度。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功能等值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必要时可以牺牲对于原文作者的忠实,因而也是一种相对的等值。奈达的理论为双关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空间。既然“形式等值”不适用于双关语的翻译,译者可以转而谋求“动态等值”,或者“功能等值”。也就是说,译者虽难以做到把双关语原汁原味地照搬入译文中去,但他至少可以采用加注释等手段让读者明白某处是采用了怎样的双关,以及这种双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样,译文的读者就能够想象得到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某处的双关语的。
二、英语双关语的汉译
原作者运用双关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含蓄地表达某种意思,或为了使原文读者得到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审美享受,因此,译作也应致力于让译文读者领会到原文的深层含义,得到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具体的表达形式与用词并不是最重要的。可见双关语的翻译手法应是相当灵活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译”,甚至比“意译”更自由。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仅不考虑形式的等值,甚至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允许有出入。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产生的反应。上文提到的在文后加注的处理方法即是其中的一种。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使译文读者得到最完全信息和审美享受,也即最大程度地提高功能等值的限度。以下我们从功能翻译的角度举例谈谈英语双关语的几种常用汉译方法。
(一)直译法
不少双关语是借助比喻的手段而创造出来的。直译法能较好地保留其双关之意。
例1.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
七天不喝水虚得拉不动腿。
“weak”跟“week”同音,weak意为“虚弱的”。week意为“周、星期”,两词同音不同义,机敏有趣。
例2.In Honghu,day is going to break.
洪湖就要天亮了。
这句话以“天亮”暗喻“革命斗争即将胜利了”。这种保留双关的译法,使英汉语中的双关意义均能较好地显示出来,而且读者也能心领神会。
(二)变译法
变译法指的是双关汉译之后,仍能保留原文双关之意。但形式上并非对等,其中有些词不得不根据需要在译文中人为地改变词义。这就是,“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例3.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 shall most assuredly hang separately.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的一句话。对这句话有多种译文:
译文1:咱们要不是摽到一块儿,保准会吊到一块儿。(范守义译)
译文2:如果我们不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那就分散地走上绞刑台。(毛荣贵译)
译文3:要是我们不抱在一起,准会吊在一起。(俞家钲译)
译文4:我们不紧紧团结一致,必然一个个被人绞死。(刘全福译)
译文5:我们必须共赴沙场,否则就得分赴法场。(马红军译)
作为一个政治家亲口说出的话,原文掷地有声、意味深长,使人过目不忘,玩笑的口吻中透着严肃诙谐,具有名言警句的特征。译文1利用北京方言中的“摽”(表示“团结”的意思,作者注)和“吊”的谐音来表现原文的hang这个单词的语义双关,是一种工巧的译文,但在意境和情调上与原文相去甚远。可能警策乏力,倒显油腔滑调。译文1、3过于口语化,可谓严肃不足,活泼有余,不像出自领袖之口。译文2、4则过于平淡,上下句联系不够紧凑自然,在力度上和原句也有相当差距。译文5可能会在字面上显得“不信”,但在修辞效果、语言风格及深层含义和原文是最接近的,是最可取的译文表达方式。
例4.“Mine is a long and sad tale.” said the Mouse,turning to Alice,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certainly,” said Alice,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 said Alice.“Oh,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
那老鼠对着爱丽丝叹了口气道:“唉!我的历史说来可真是又长又苦又委屈呀!”
爱丽丝听了,瞧着那老鼠的尾巴说:“你这尾巴是曲呀!可是为什么又叫它苦呢?”
“你说到第五个弯儿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
这段对话,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保持了双关作用,使得对话更添生气。但是“long”和“knot”这两个词均没有译成其原意“长”和“结”。
(三)直译(意译)加注法
意、形(或义)无法两全时,双关的另一处理方法就是先译出其中的一层意思,而把另一层予以加注说明。但选择哪一层放在正文,哪一层作为附注,也要有所选择。首先,应以照顾行文流利,使上下文语气连贯为重;其次是要尽可能在文中表达原文的题旨所在。加注方式可以正文加注或文后附注。
例5.Marriage is like a violin.After the music is over the strings are still attached.
婚姻犹如提琴,乐曲演奏完了弦仍在琴上——欢乐之后还有义务。
strings双关琴弦及引伸义limiting conditions,连带着使music也具有引伸义(使人愉悦的事物),只好分别译出。这种格言的翻译不便另外附注,因而采用正文加注,处理成类似汉语歇后语,对读者而言,可接受性较好。
例6.Perhaps from some vague rumour of his college honours,which had been whispered abroad on his first arrival,Perhaps because he was an unmarried,unencumbered gentleman,he had been called the bachelor.
“bachelor”有“單身汉”、“学士”的意思,译者把这重合的两义拆开并列译成“光棍学士”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双关所造成的幽默韵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关语的翻译并不是不可为的,双关语的翻译应追求功能等值的目标。功能等值度越高,译文越成功。本文所讨论的三种方法为双关语的翻译提供了可能。而且,考虑到它独特的修辞效果,双关语的翻译是必须为的。但要达到真正的熟练应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译者应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致力于语言的效果,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文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追求最大限度的功能等值。
参考文献:
[1]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晏小花.英语双关的汉译及可译性限度[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6.
[3]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8.
关键词:双关 功能等值 汉译
双关(pun)这种修辞手段是运用一个词语来暗示两层或多层意思或不同的联想,或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音异义或近音异义的词语表达两层或多层含义。双关语的应用能起到一种滑稽幽默、冷嘲热讽、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等含蓄的作用,使语言或文学作品充满韵味和艺术色彩。由于双关语的构成带有极强的特定语言和文学色彩,因此对其翻译一直是一个难点。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找等值成分,即对应的词语、句子等,如果找不到对应的成分,则翻译无法进行,这时就出现了不可译现象。据此,不可译论者认为双关自然应归于不可译一类,因为两种语言的文字特征及特有的搭配结构成为语际转换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然而,这种等值观局限性太大。本文认为,双关语从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译的。
一、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
由于每种语言都有自己所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心理背景,不同语言尤其是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往往在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所谓“等值”必须加以限定和分类才具有实用价值。在这方面,奈达在等值论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奈达认为完全的等值是不存在的,因此在翻译中应寻求最相似的等值。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形式等值”和“動态等值”的观点。奈达指出,“翻译的主要矛盾,主要是形式对应和功能等值的矛盾”。翻译的“准确”并非等于“严格形式上的准确”。他认为功能等值的最低限度为:“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形式等值侧重于信息本身,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是译者应该予以考虑的重要内容;而动态等值则强调信息与目的语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应等同于原语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动态等值关心的是原语接受者对信息产生的反应是否等同于目的语接受者对信息产生的反应。达到这一等值的译文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原文具有可译性。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则能使美国人发笑的英文笑话,如翻译成中文之后仍能使中国人发笑,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则笑话的翻译已达到了动态等值的目标。因为两国人的反应是等同的,都笑了。奈达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遵循不同的等值原则。在这以后,奈达又把“动态等值”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了“功能等值”,并划分了“功能等值”的不同程度。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功能等值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必要时可以牺牲对于原文作者的忠实,因而也是一种相对的等值。奈达的理论为双关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空间。既然“形式等值”不适用于双关语的翻译,译者可以转而谋求“动态等值”,或者“功能等值”。也就是说,译者虽难以做到把双关语原汁原味地照搬入译文中去,但他至少可以采用加注释等手段让读者明白某处是采用了怎样的双关,以及这种双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样,译文的读者就能够想象得到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某处的双关语的。
二、英语双关语的汉译
原作者运用双关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含蓄地表达某种意思,或为了使原文读者得到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审美享受,因此,译作也应致力于让译文读者领会到原文的深层含义,得到一种语言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具体的表达形式与用词并不是最重要的。可见双关语的翻译手法应是相当灵活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译”,甚至比“意译”更自由。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仅不考虑形式的等值,甚至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允许有出入。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对信息产生的反应。上文提到的在文后加注的处理方法即是其中的一种。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使译文读者得到最完全信息和审美享受,也即最大程度地提高功能等值的限度。以下我们从功能翻译的角度举例谈谈英语双关语的几种常用汉译方法。
(一)直译法
不少双关语是借助比喻的手段而创造出来的。直译法能较好地保留其双关之意。
例1.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
七天不喝水虚得拉不动腿。
“weak”跟“week”同音,weak意为“虚弱的”。week意为“周、星期”,两词同音不同义,机敏有趣。
例2.In Honghu,day is going to break.
洪湖就要天亮了。
这句话以“天亮”暗喻“革命斗争即将胜利了”。这种保留双关的译法,使英汉语中的双关意义均能较好地显示出来,而且读者也能心领神会。
(二)变译法
变译法指的是双关汉译之后,仍能保留原文双关之意。但形式上并非对等,其中有些词不得不根据需要在译文中人为地改变词义。这就是,“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例3.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 shall most assuredly hang separately.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的一句话。对这句话有多种译文:
译文1:咱们要不是摽到一块儿,保准会吊到一块儿。(范守义译)
译文2:如果我们不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那就分散地走上绞刑台。(毛荣贵译)
译文3:要是我们不抱在一起,准会吊在一起。(俞家钲译)
译文4:我们不紧紧团结一致,必然一个个被人绞死。(刘全福译)
译文5:我们必须共赴沙场,否则就得分赴法场。(马红军译)
作为一个政治家亲口说出的话,原文掷地有声、意味深长,使人过目不忘,玩笑的口吻中透着严肃诙谐,具有名言警句的特征。译文1利用北京方言中的“摽”(表示“团结”的意思,作者注)和“吊”的谐音来表现原文的hang这个单词的语义双关,是一种工巧的译文,但在意境和情调上与原文相去甚远。可能警策乏力,倒显油腔滑调。译文1、3过于口语化,可谓严肃不足,活泼有余,不像出自领袖之口。译文2、4则过于平淡,上下句联系不够紧凑自然,在力度上和原句也有相当差距。译文5可能会在字面上显得“不信”,但在修辞效果、语言风格及深层含义和原文是最接近的,是最可取的译文表达方式。
例4.“Mine is a long and sad tale.” said the Mouse,turning to Alice,and sighing.
“It is a long tail,certainly,” said Alice,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 said Alice.“Oh,do let me help to undo it.”
那老鼠对着爱丽丝叹了口气道:“唉!我的历史说来可真是又长又苦又委屈呀!”
爱丽丝听了,瞧着那老鼠的尾巴说:“你这尾巴是曲呀!可是为什么又叫它苦呢?”
“你说到第五个弯儿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
这段对话,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保持了双关作用,使得对话更添生气。但是“long”和“knot”这两个词均没有译成其原意“长”和“结”。
(三)直译(意译)加注法
意、形(或义)无法两全时,双关的另一处理方法就是先译出其中的一层意思,而把另一层予以加注说明。但选择哪一层放在正文,哪一层作为附注,也要有所选择。首先,应以照顾行文流利,使上下文语气连贯为重;其次是要尽可能在文中表达原文的题旨所在。加注方式可以正文加注或文后附注。
例5.Marriage is like a violin.After the music is over the strings are still attached.
婚姻犹如提琴,乐曲演奏完了弦仍在琴上——欢乐之后还有义务。
strings双关琴弦及引伸义limiting conditions,连带着使music也具有引伸义(使人愉悦的事物),只好分别译出。这种格言的翻译不便另外附注,因而采用正文加注,处理成类似汉语歇后语,对读者而言,可接受性较好。
例6.Perhaps from some vague rumour of his college honours,which had been whispered abroad on his first arrival,Perhaps because he was an unmarried,unencumbered gentleman,he had been called the bachelor.
“bachelor”有“單身汉”、“学士”的意思,译者把这重合的两义拆开并列译成“光棍学士”从而保留了原有的双关所造成的幽默韵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关语的翻译并不是不可为的,双关语的翻译应追求功能等值的目标。功能等值度越高,译文越成功。本文所讨论的三种方法为双关语的翻译提供了可能。而且,考虑到它独特的修辞效果,双关语的翻译是必须为的。但要达到真正的熟练应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译者应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致力于语言的效果,在忠于原文作者和忠于译文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追求最大限度的功能等值。
参考文献:
[1]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2]晏小花.英语双关的汉译及可译性限度[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2.6.
[3]Nida,E.A.&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