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生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研究生学业预警机制存在缺乏理念指导与政策支撑、预警系统开发程度不足、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尚未搭建等诸多问题。基于当前各高校已有的学业预警政策,嵌入过程管理理念,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既满足高校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又符合高校建立现代化大学制度逻辑、同时助力学生自我反思和健全发展。其建设路径应该沿着树立过程管理理念,培育高校质量文化;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纽带,创建学生数据库和过程预警系统;建立科学指标和培养专业队伍,形成稳定的组织架构;内部监控与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健全评价保障体系这四条思路着手改进。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生质量保障;学业预警;过程预警;过程管理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达286.37万人。研究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研究生质量保障与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关乎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能否抢占先机,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国家大力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2020年,为缓解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决定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18.9万人,引发公众对“高校如何应对研究生大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矛盾”的担忧。对此,麦可思研究院[1]和《中国科学报》[2]分别采访汕头大学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周倩教授对当前研究生质量难题的看法,两方不约而同地提及应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现实中,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学业预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过程管理理念缺失,偏重学生课程、学分与毕业论文等局部考核的弊端,在系统完善和组织建设上也有诸多不足。分析当前学者们关于研究生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在提倡构建研究生预警体系时更多是以高等教育质量本身为主体,较少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视角切入。因此,高校可在“过程管理”理念指導下,参考现有的学业预警机制,实现从“研究生学业预警”向“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的思路转化。
一、 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的内涵
管理学将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产生预期结果的一组相关或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入会成为其他过程的输出。[3]预警英文译为Early-Warning,常用于自然灾害与重大事件的提前警示,即在预测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释放预警信号,帮助有关部门或大众有效规避风险和减免损失。“过程预警”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指的是高校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所有培养环节进行监督并及时向问题学生发送预警信号,为部分学生的学业情况敲响警钟,体现了一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建构,深化过程培养内涵的育人价值取向。将过程预警理念引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入内涵式发展轨道大有裨益。过程预警机制指高校通过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搭建预警系统,在稳定的组织框架内由专业团队对学生培养各环节进行密切监控与精准分析,及时向问题学生发出预警信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以及预防学生产生极端情绪的防范型质量保障机制。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从预警机制目标来看,过程预警是高校基于研究生产出质量保障目的对学生的教育警醒。“预警”带有强烈负面倾向,易被学生视为严厉处分或责罚。许多高校会根据预警的轻重缓急选择是否将预警通知寄送给家长,触发学生排斥心理。大众应扭转这种思维定势——高校向学生或家长提出警示并非以“淘汰”为终极目的,而是未雨绸缪,鞭策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6名受访者开展调查,过半受访者认为大学应当设立学业预警机制。[4]相较强硬的淘汰或清退政策而言,预警机制是更为适切的柔性政策,体现高校对人才培养规律性的合理把控。
第二,从预警机制内容来看,过程预警是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范围、多维度的质量考察。参考各高校学业预警机制,大多偏重学生学分获取、课程考核、论文开题与答辩和培养年限,将思政、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的培养与考核置于边缘地位,与新时代强调“立德树人”与“全人培养”的教育理念产生偏颇。将传统学业预警转为培养过程预警,不仅体现在字面意义上的转变,其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它囊括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道德与知识、学术与实践、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第三,从预警机制效果来看,过程预警是兼具“及时性、全程性、参与性、双向性”的有效质量保障措施。首先,预警不能毫无根据或亡羊补牢,应在全面分析和准确预测下向学生及时传达;其次,预警系统全程开放运行,专业人员和培养团队随时密切关注;再次,预警机制需要多主体参与。校内、院内的相关人员,校外的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等都要参与到预警过程中,内部预警和外部监测同步进行,培育“质量为先”的学习文化;最后,预警系统既对学生提出警示,也将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反馈到导师、培养学院和研究生院中,为高校的人才质量保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也给学院制定本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导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提供反思与参考。
二、研究生培养引入过程预警的意义
(一)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在研究生培养上,国家总体沿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专业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两条理路行进。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以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质量”等话题成为高等教育热门研究领域。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些高校在提高质量方面的工作流于表面,成效不显。其后,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强调高等教育应树立质量意识。有学者统计发现,从2008年到2016年,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文本颁布密集[5],反映这一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基调已从“大数量”向“高质量”悄然转化。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中国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6]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明确加快“双一流”建设,再次提及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保障正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改革重点。此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又相继发布系列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要把提高质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7]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国家发布许多关于建立预警机制的专业文件。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8]2014年1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加强质量预警。[9]2017年1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建设在学研究生学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10]同时,为了优化培养过程管理,教育部印发系列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文件,例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等。国家在政策和行动上对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关注与改革,都表明要将“质量”奉为圭臬,凸显“过程”特性,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符合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逻辑
现代大学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涵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显现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发展趋势。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下,未来大学管理会沿着法治化方向发展。为此,高校需要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完善配套体制与机制创新。2017年,“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宣示两重信息:(1)一流高校需要得到社会与国际认可。在当前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国亟需凭借自身的制度优势创建自己的“一流”标准,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名校,进一步拓展中国高校的世界影响力,高校必须努力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2)学科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托单位。学科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人才质量反哺学科长远发展。第四轮学科评估坚持“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人才培养质量”被确定为评估过程的重要参考指标,“培养过程质量”是其重要维度。[11]探索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契合高校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需求。
从现代化大学治理规划来看,治理更多体现多元主体参与、开放与公正、系统和全面。习总书记曾指出:“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2]建立过程预警机制既涉及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治理与完善,也是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之重点环节。近年,国家动态调整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政策反映国家在研究生教育规划上坚持“鼓励申报,重视质量,动态调整,考核严苛”的方针。过程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优化薄弱与边缘学科。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愈发切合社会需求,高校在治理过程中要多方参与共治,要在权衡多元主体利益与需求的导向下打造互助互利的大数据服务模式[13],过程预警为此提供有利平台。
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推崇“以生为本”价值理念。相比家庭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专门组织机构和教学人员对人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高校专业性更为突出。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各具潜力的个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需要采用专业预警机制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供风向标;其次,人才培养的效益具有延迟性。当下培养无法直接呈现学生日后所能获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监控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可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情况下间接累加人力资本效益;最后,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科设计的落脚点都是人本身。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培养方案也要更显“竞争性与多样性”,而非原来的“形式性与同质性”,高校自然需要建立过程预警机制进行分类预警,依靠详实的监控数据和质量预警信息为改进研究生教育提供有效启迪。
(三)助力学生自我反思和健全发展
新时代高学历人才不单要具备学识与能力,更要学会自我反思,实现健全发展。反思对人的知识管理和逻辑推演具有强大的整合与归纳作用。从入学至毕业,研究生需要经历一套复杂的知识与学术训练。若缺乏严格的导师督促或善意的同辈关怀,部分学生容易对学业或前程产生迷失心理。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出现学习或情感障碍的时候学会自我反思,这一行为是研究生群体掌握自我监督的内化表现之一。过程预警机制为学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提供了渠道,建立隨时监控并警示学生的机制,由专业团队及时介入,与学生共商解决方案,将会为学生对前一阶段学习工作的反思总结以及对未来重新布局规划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研究生要在德智体美劳实现健全发展。习总书记在“六个下功夫”里对时代新人寄予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的厚望。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不应只囿于高深学问。人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过程应该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从多方面育人,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改革、课程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等领域展开过诸多尝试。例如,高校在评奖评优和惩处制度上不断完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考核和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这些涉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项政策文本是高校对研究生质量管理进行调整的外化表现,而过程预警机制是保障政策顺利实施的内在措施。要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必须在人才培养上把好质量关。任何环节出错都要及时调整帮助他们实现健全发展。
三、传统研究生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念指导与政策支撑
一种理念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帮助人们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研究生预警机制在执行过程中过度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是相关人员缺乏理念指导所致。同时,政策文本的缺失,使得人员的行动没有规范的流程,不利于建成流畅的管理机制。
首先,研究生院与各培养学院没有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进行统一的理念熏陶。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与管理精神的精华所在,缺乏理念指导和政策依据,组织行动难以有序运转。科学的质量观应当是“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全程跟进”。学业预警和清退通知的内容多为学生即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或成绩不合格,学生收到预警通知时往往已接近最长修业年限,即便学生想要整改也难以在规定时间完成,这一现象暴露了高校并没有注重“全程跟进,精细管控”的意识,也从侧面透露当前研究生预警机制出现理念游离的窘境。此外,研究生管理的相关事务多由研究生院负责,相关条例和通知由研究生院制定和颁布,作为学生首要责任单位的培养学院负责执行,这个过程容易导致双方对理念的理解不一,信息交换错位。 其次,专属的研究生预警政策文本不健全。各高校对研究生发布学业预警通知的依据往往是《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中对学生“最长学习年限”和“退学条件”的规定。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14]和新疆农业大学[15]按照这类细则发布研究生学业预警通知。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院官网的培养管理板块一般会公布硕士或者博士的《研究生中期考核方案》。有些高校强调过程管理,比如苏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通知》[16]。长春理工大学则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工作考核、实践、论文开题等细分为具体的针对性文件,统整到研究生《培养管理文件》[17]当中。但是,纵览各高校当前的官方文件,依旧缺乏成体系的以“研究生学业预警”“研究生过程预警”命名的政策文本。
(二)研究生预警系统开发程度不足
研究生预警系统作为预警机制实施的平台,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载体,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尽管研究生预警系统早已被多所高校提及,但从整体来看,它们的开发程度仍旧不够充分。
第一,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不成熟。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为应对高校扩招和学生规模增长的重压,高校管理逐渐依赖电子化和信息化。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合理储存与分析,还可以使人员的操作管理更加简易化和规范化。目前,各高校研究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还不完善。研究生院、教师和学生分别依靠各自的管理系统,缺乏一个能多方登录、共同管理的信息平台。此外,信息系统应当囊括每个学生专属数据库、完善的规章建设、操作指导、后台维护、以及有效的申诉渠道,需要一定财政支持以及专业人员去开发、调试和运营,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工程。
第二,预警内容与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在当前学年制研究生培养框架下,只有研究生课程成绩和修业年限被作为最重要的预警指标,其余培养环节未能制定合理参考指标。以思想政治考核模块为例,国家早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就对硕士和博士的思想政治课的调整作出重要部署,其后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近年来频发的研究生学术不端、政治错误、知行不一等丑闻预示着高知分子在思想品行上依旧可能存在高危风险。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被矮化为单靠“思政课考核成绩”了事。
第三,预警流程缺乏渐进性。一般的预警流程遵循“研究生院公布—培养院系传达—学生获知”的顺序,除此之外,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测与回馈。研究生院主要依赖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培养计划作出监测,事实上,研究生院并非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科研成果、社会实践等情况考核的第一参与者,因此研究生院发布的预警信息基本处于高级预警阶段,学生往往只能接受清退结果,体现预警流程缺乏从低级到高级过渡的渐进性。间接导致学校容易忽略学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学校等客观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三)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尚未搭建
在成熟的研究生预警机制以及管理系统尚未建成前,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就难以搭建。组织架构指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由分工明确的各机构连接而成,在内部有专业团队负责的结构体系。
首先,理想的研究生预警组织结构应包括校级的行政部门、系统管理部门,校医院或心理健康中心,院级的预警部门、学术委员会、导师委员会、学生组织等,集结为一个对研究生培养全程负责的组织关系网。然而,现实中行政与学术呈现分离样态,负责进行监控与培养的不是同一主体。例如,培养学院里专门负责研究生质量预警与监督的组织结构还未建立。因缺乏专业的质量监督委员会、预警面谈小组、预警事务部门,许多事务便积压到研究生教学秘书和辅导员一人身上。各行政机构之间也缺乏联系,在各部门间辗转花费时间多,效率低下。
其次,組织结构的建立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确立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和具体权责,各成员分工协作,且在适当条件下能依据高校战略部署作出调整变动,又不影响组织运行流畅性。目前,一方面,高校对相关人员的系统培训不充分,团队的集体意识和预警意识不强。学院内没有专门的预警部门,研究生院人员或辅导员只能充当“告知者”角色,难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问题时会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另一方面,专业团队的辐射范围不够宽泛。例如,作为研究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管理参与者之一,宿管人员如果能被纳入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的专业团队之中,并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就可以根据系统或者学院提供的信息重点关注被预警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防范。
四、 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的对策
(一)树立过程管理理念,培育高校质量文化
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是在“过程管理”理念指导下形成以及实行的,高校应该将这种管理理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反映在所有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行动当中,最终在高校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文化。
首先,明确过程管理理念,树立科学质量观。高校要以“保障人才质量、学位价值和高校品牌”为建设目的,以“分类预警、指标明确、平等对待”为原则,积极生成“重视学生发展过程、重视教学与培养质量、重视学生产出效益”的培养理念。同时,研究生院鼓励各学院学习相关理念,出台对应的研究生过程预警政策文本,并将理念一栏突出强调,张挂在研究生院或者学院官网供师生领悟学习。
其次,理念传播范围要广泛。具备硕士生导师资格以上的教师应当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明确研究生预警的重要性和整体流程,学生则可以在研究生入学手册、平时的讲座和会议中加以宣传和说明。部门的服务宗旨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形成正确的“质量观”,促进内部竞争和激励,最终将这种对研究生质量的追求升华为学校的隐性文化。 最后,理念濡染要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除了将具体理念在官网上公示之外,研究生院要定期组织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工作交流、总结,各培养单位人员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后递交研究生院作最后决议。学院要由专门负责预警事务的管理人员或由教师组织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二)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纽带,创建数据库和过程预警系统
质量预警系统应具备监测、预见、诊断、调控等功能[18]。高校必须先依托信息技术建造涵盖所有学生的庞大数据库,由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负责,为每个学生建立专属电子档案和数据图表。数据库登记学生学籍、学分、培养方案、课程方面的信息,也记录实验、专题报告、调研等实践环节[19]。预警平台须满足多主体登录,也能实现多平台共享。换言之,无论是预警系统相关人员、还是导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学生的培养过程监测数据图。同时,所有人还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甚至专属的邮箱绑定账号后随时查看。高校在健全研究生学业档案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建立一套“精细管理”的内部学业预警系统,两项工作同步推进。
系统管理人员除了保证数据库正常的录入和保存功能外,也要建立起重点预警与待预警群体数据库。为了预防学生因学业压力造成心理问题,数据库要实现与校医院或心理健康中心的共联。当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属于预警数据库内,且具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倾向时,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系统向学院反馈,便于学院及时防范和干预。此外,预警系统要设置初、中、高三级预警体系,当数据到达临界点时自动发送预警通知。初级预警代表学生学业出现轻微问题,此时应以短信、邮件等形式通知学生与导师;中级预警表示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学业或心理问题,此时就要上报学院和家长;高级预警代表出现严重学业或心理问题,可能需要劝退或者清退,除了告知相关人员,研究生院还要在官网公示并说明原因。
(三)建立科学指标和培养专业队伍,形成稳定组织架构
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实践依据,并规范人员的操作流程,调解人员内部的责任划分。最终,各司其职的人员方能组成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支撑起组织内部的稳定性。
第一,组织内部建立一套科学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是信号发送的门阀,在指标选取上要坚持:(1)分类预警,指向明确。例如,针对思想政治考核作出道德预警,针对学分与课程考核作出学业预警,针对学术成果和毕业论文作出科研预警;(2)分科设立,凸显专业。13大学科门类按学位可分为科学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按照学习方式又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不同专业培养模式不尽相同,每个环节所占比例和赋值要分科设立;(3)量化操作、结果可视。将预警指标尽可能量化,无法量化的则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级。一旦越过预定数值或等级,系统就自动触发预警,所得结果也要转化为可视化图表以便下载。
第二,提升预警队伍的专业性和凝聚力。人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系統运行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组织最终成效得益于人员表现与效率。过程预警机制是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表现,人员之间应当发挥协作优势、明晰权责、兼具良好的服务意识,有健全的奖惩和制度评价机制。[20]首先,要明确分工。高校要成立研究生质量领导小组负责整体统筹,信息化小组负责数据库建立和信息收集,预警小组负责通知发放与制定补救策略,心理健康中心承接问题学生心理咨询,宿管中心辅助监控等,从而形成全方位管理和井然有序的协同机制;其次,定期开展培训。为消解人员分工和权责不明的现象,将队伍推向专业化,研究生院要成立专门的教学委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例如,开展网络学习、线下讲座、专门的周期培训与考核等,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凝聚团队意识,形成“相互协作、上下配合、高效率、低成本”的团队精神。
第三,将过程预警机制固定为高校常态化制度建设。首先,要有流畅的预警发布程序。系统根据数据分析计算出预警等级,之后自动将通知和解决方案发送给学生。学生接受预警通知后要在系统及时确认,按照系统所给的方案及时纠正,并将数据由学院反馈到系统;其次,要创建学生申诉渠道。我国《教育法》赋予学生申诉权利,当学生认为预警事实不符或对预警有异议时,学校应该提供有效的申诉渠道、流畅的申诉程序、公开申诉的结果。
(四)内部监控与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健全评价保障体系
从内部监督来看,第一,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问责是政治文明的表现,也是依法治校必须遵循的制度逻辑。(1)要制定明确的问责标准。标准设立参考各部门的权责,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每项预警措施的发布要在系统上留存相应人员的姓名。(2)制度执行要严格。对违反制度的工作人员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适当惩处,惩处过程中要结合“处罚与教育并行”的原则,以教育为主,重点指导他们改进工作;第二,挖掘预警系统的内部监控功能。过程管理监督与评价的重点是将复杂的教学管理过程拆分为多个细小项目,然后逐个进行评测总结[21],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在内部设立专门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周期性评价。当某一专业连续多年培养质量低下时,要将情况反馈到培养学院以及导师手中,由学术委员会对质量报告作出分析,必要时上报学校对专业进行整改。
从外部监督来看,高校的研究生质量管理必须引入社会与第三方机构的监督。首先,要发挥省级学位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作用,通过颁布法规和标准进行调控[22];其次,发挥行业部门、学术组织的评估与监督职能,高校可以在研究生院官网开设“研究生质量汇报”专栏,将学生培养质量数据公布,引入公众监督;最后,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综合高校学科排名、院校排名时,可以将学校公布的预警数据和研究生质量数据纳入考量范畴。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高校质量管理,学校对社会评估中获得良好声誉的学院给予财政支持或教师嘉奖等正强化。学校内部建成政府部门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与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校外监督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又双叒叕扩招18.9万,研究生培养面临怎样的挑战?[EB/OL].(2020-5-14)[2020-5-20].https://xw.qq.com/cmsid/20200514A0KID300.
[2]中国科学报.扩招之下,研究生质量该如何保证[EB/OL].(2020-4-1)[2020-5-15].http://kepu.gmw.cn/2020-04/01/content_33704379.htm.
[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9000—201X/ISO 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2.
[4]中国青年报.超8成受访者支持大学“严出” 多建议设学业预警[EB/OL].(2017-8-17)[2020-5-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7/c_1121497847.htm.
[5]刘晖,李晶.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变迁研究:基于1985—2016年的政策文本[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2):24-32.
[6]教育部.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EB/OL].(2016-4-7)[202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sfcl/201604/t20160406_236891.html.
[7]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摘要)[EB/OL].(2016-4-8)[2020-5-15].http://www.jyb.cn/info/jytjk/201604/t20160408_656805.html.
[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3-29)[2020-5-1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9]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14-1-29)[2020-5-1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403/165554.html.
[10]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1-17)[2020-5-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1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2020-5-1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283494.shtml.
[12]青连斌.前线网.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EB/OL].(2017-8-17)[2020-5-1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17/c83859-29476974.html.
[13]张凌云,陈龙.大数据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变革——基于发达国家实践的考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33-37.
[14]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学院.关于对部分研究生进行学习年限预警的通知[EB/OL].(2018-7-3)[2020-5-20].http://gs.ccnu.edu.cn/info/1051/3506.htm.
[15]张巨松.研究生学业预警通知[EB/OL].(2018-9-17)[2020-5-20].http://yjsc.xjau.edu.cn/2018/0917/c2158a63268/page.htm.
[16]苏州大学文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通知[EB/OL].(2019-4-9)[2020-5-18].http://wxy.suda.edu.cn/b8/8a/c13090a309386/page.htm.
[17]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文件[EB/OL].(2020-4-10)[2020-5-20].http://yjs.cust.edu.cn/yjspy/pyglwj/index.htm.
[18]杨再明,陳振斌.预警理论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22-25.
[19]金丽,万洪英,刘海清,蒋家杰.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和预警系统应用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31-36.
[20]陈艳慧,李博,李勇,张瑾.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38-42.
[21]冯啸,查永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过程管理[J].江苏高教,2010(3):94-95.
[22]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内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5.
(责任编辑赖佳)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过程;研究生质量保障;学业预警;过程预警;过程管理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达286.37万人。研究生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研究生质量保障与提升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研究生培养质量关乎国家现代化发展以及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能否抢占先机,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国家大力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2020年,为缓解新冠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教育部决定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18.9万人,引发公众对“高校如何应对研究生大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矛盾”的担忧。对此,麦可思研究院[1]和《中国科学报》[2]分别采访汕头大学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周倩教授对当前研究生质量难题的看法,两方不约而同地提及应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现实中,学业预警机制是高校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学业预警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过程管理理念缺失,偏重学生课程、学分与毕业论文等局部考核的弊端,在系统完善和组织建设上也有诸多不足。分析当前学者们关于研究生预警机制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者在提倡构建研究生预警体系时更多是以高等教育质量本身为主体,较少从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视角切入。因此,高校可在“过程管理”理念指導下,参考现有的学业预警机制,实现从“研究生学业预警”向“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的思路转化。
一、 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的内涵
管理学将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产生预期结果的一组相关或作用的活动,一个过程的输入会成为其他过程的输出。[3]预警英文译为Early-Warning,常用于自然灾害与重大事件的提前警示,即在预测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释放预警信号,帮助有关部门或大众有效规避风险和减免损失。“过程预警”基于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指的是高校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对所有培养环节进行监督并及时向问题学生发送预警信号,为部分学生的学业情况敲响警钟,体现了一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建构,深化过程培养内涵的育人价值取向。将过程预警理念引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转入内涵式发展轨道大有裨益。过程预警机制指高校通过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搭建预警系统,在稳定的组织框架内由专业团队对学生培养各环节进行密切监控与精准分析,及时向问题学生发出预警信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以及预防学生产生极端情绪的防范型质量保障机制。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从预警机制目标来看,过程预警是高校基于研究生产出质量保障目的对学生的教育警醒。“预警”带有强烈负面倾向,易被学生视为严厉处分或责罚。许多高校会根据预警的轻重缓急选择是否将预警通知寄送给家长,触发学生排斥心理。大众应扭转这种思维定势——高校向学生或家长提出警示并非以“淘汰”为终极目的,而是未雨绸缪,鞭策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6名受访者开展调查,过半受访者认为大学应当设立学业预警机制。[4]相较强硬的淘汰或清退政策而言,预警机制是更为适切的柔性政策,体现高校对人才培养规律性的合理把控。
第二,从预警机制内容来看,过程预警是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范围、多维度的质量考察。参考各高校学业预警机制,大多偏重学生学分获取、课程考核、论文开题与答辩和培养年限,将思政、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的培养与考核置于边缘地位,与新时代强调“立德树人”与“全人培养”的教育理念产生偏颇。将传统学业预警转为培养过程预警,不仅体现在字面意义上的转变,其内涵与外延更为丰富,它囊括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道德与知识、学术与实践、身心健康与人格健全。
第三,从预警机制效果来看,过程预警是兼具“及时性、全程性、参与性、双向性”的有效质量保障措施。首先,预警不能毫无根据或亡羊补牢,应在全面分析和准确预测下向学生及时传达;其次,预警系统全程开放运行,专业人员和培养团队随时密切关注;再次,预警机制需要多主体参与。校内、院内的相关人员,校外的政府和第三方机构等都要参与到预警过程中,内部预警和外部监测同步进行,培育“质量为先”的学习文化;最后,预警系统既对学生提出警示,也将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反馈到导师、培养学院和研究生院中,为高校的人才质量保障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也给学院制定本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导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提供反思与参考。
二、研究生培养引入过程预警的意义
(一)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在研究生培养上,国家总体沿着综合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专业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两条理路行进。
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以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质量”等话题成为高等教育热门研究领域。2012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一些高校在提高质量方面的工作流于表面,成效不显。其后,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强调高等教育应树立质量意识。有学者统计发现,从2008年到2016年,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文本颁布密集[5],反映这一时期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基调已从“大数量”向“高质量”悄然转化。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中国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6]在十九大报告中,国家明确加快“双一流”建设,再次提及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保障正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改革重点。此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又相继发布系列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要把提高质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7] 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国家发布许多关于建立预警机制的专业文件。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颁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8]2014年1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加强质量预警。[9]2017年1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建设在学研究生学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10]同时,为了优化培养过程管理,教育部印发系列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文件,例如《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等。国家在政策和行动上对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关注与改革,都表明要将“质量”奉为圭臬,凸显“过程”特性,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服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符合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逻辑
现代大学制度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涵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显现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发展趋势。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下,未来大学管理会沿着法治化方向发展。为此,高校需要在现有框架基础上完善配套体制与机制创新。2017年,“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宣示两重信息:(1)一流高校需要得到社会与国际认可。在当前西方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国亟需凭借自身的制度优势创建自己的“一流”标准,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名校,进一步拓展中国高校的世界影响力,高校必须努力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2)学科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托单位。学科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人才质量反哺学科长远发展。第四轮学科评估坚持“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人才培养质量”被确定为评估过程的重要参考指标,“培养过程质量”是其重要维度。[11]探索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契合高校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需求。
从现代化大学治理规划来看,治理更多体现多元主体参与、开放与公正、系统和全面。习总书记曾指出:“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2]建立过程预警机制既涉及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治理与完善,也是高校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之重点环节。近年,国家动态调整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政策反映国家在研究生教育规划上坚持“鼓励申报,重视质量,动态调整,考核严苛”的方针。过程预警机制有利于高校整合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优化薄弱与边缘学科。随着现代大学的发展愈发切合社会需求,高校在治理过程中要多方参与共治,要在权衡多元主体利益与需求的导向下打造互助互利的大数据服务模式[13],过程预警为此提供有利平台。
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推崇“以生为本”价值理念。相比家庭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专门组织机构和教学人员对人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人才培养理念上,高校专业性更为突出。首先,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各具潜力的个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需要采用专业预警机制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供风向标;其次,人才培养的效益具有延迟性。当下培养无法直接呈现学生日后所能获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监控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可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情况下间接累加人力资本效益;最后,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科设计的落脚点都是人本身。随着研究生规模扩大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培养方案也要更显“竞争性与多样性”,而非原来的“形式性与同质性”,高校自然需要建立过程预警机制进行分类预警,依靠详实的监控数据和质量预警信息为改进研究生教育提供有效启迪。
(三)助力学生自我反思和健全发展
新时代高学历人才不单要具备学识与能力,更要学会自我反思,实现健全发展。反思对人的知识管理和逻辑推演具有强大的整合与归纳作用。从入学至毕业,研究生需要经历一套复杂的知识与学术训练。若缺乏严格的导师督促或善意的同辈关怀,部分学生容易对学业或前程产生迷失心理。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出现学习或情感障碍的时候学会自我反思,这一行为是研究生群体掌握自我监督的内化表现之一。过程预警机制为学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学习障碍提供了渠道,建立隨时监控并警示学生的机制,由专业团队及时介入,与学生共商解决方案,将会为学生对前一阶段学习工作的反思总结以及对未来重新布局规划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研究生要在德智体美劳实现健全发展。习总书记在“六个下功夫”里对时代新人寄予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的厚望。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不应只囿于高深学问。人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过程应该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从多方面育人,高校在研究生招生改革、课程教学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等领域展开过诸多尝试。例如,高校在评奖评优和惩处制度上不断完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考核和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这些涉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项政策文本是高校对研究生质量管理进行调整的外化表现,而过程预警机制是保障政策顺利实施的内在措施。要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必须在人才培养上把好质量关。任何环节出错都要及时调整帮助他们实现健全发展。
三、传统研究生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理念指导与政策支撑
一种理念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帮助人们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研究生预警机制在执行过程中过度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是相关人员缺乏理念指导所致。同时,政策文本的缺失,使得人员的行动没有规范的流程,不利于建成流畅的管理机制。
首先,研究生院与各培养学院没有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进行统一的理念熏陶。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文化与管理精神的精华所在,缺乏理念指导和政策依据,组织行动难以有序运转。科学的质量观应当是“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全程跟进”。学业预警和清退通知的内容多为学生即将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或成绩不合格,学生收到预警通知时往往已接近最长修业年限,即便学生想要整改也难以在规定时间完成,这一现象暴露了高校并没有注重“全程跟进,精细管控”的意识,也从侧面透露当前研究生预警机制出现理念游离的窘境。此外,研究生管理的相关事务多由研究生院负责,相关条例和通知由研究生院制定和颁布,作为学生首要责任单位的培养学院负责执行,这个过程容易导致双方对理念的理解不一,信息交换错位。 其次,专属的研究生预警政策文本不健全。各高校对研究生发布学业预警通知的依据往往是《研究生学籍管理细则》中对学生“最长学习年限”和“退学条件”的规定。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14]和新疆农业大学[15]按照这类细则发布研究生学业预警通知。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院官网的培养管理板块一般会公布硕士或者博士的《研究生中期考核方案》。有些高校强调过程管理,比如苏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通知》[16]。长春理工大学则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工作考核、实践、论文开题等细分为具体的针对性文件,统整到研究生《培养管理文件》[17]当中。但是,纵览各高校当前的官方文件,依旧缺乏成体系的以“研究生学业预警”“研究生过程预警”命名的政策文本。
(二)研究生预警系统开发程度不足
研究生预警系统作为预警机制实施的平台,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载体,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尽管研究生预警系统早已被多所高校提及,但从整体来看,它们的开发程度仍旧不够充分。
第一,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不成熟。截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正式迈入普及化阶段。为应对高校扩招和学生规模增长的重压,高校管理逐渐依赖电子化和信息化。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海量信息的合理储存与分析,还可以使人员的操作管理更加简易化和规范化。目前,各高校研究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还不完善。研究生院、教师和学生分别依靠各自的管理系统,缺乏一个能多方登录、共同管理的信息平台。此外,信息系统应当囊括每个学生专属数据库、完善的规章建设、操作指导、后台维护、以及有效的申诉渠道,需要一定财政支持以及专业人员去开发、调试和运营,是一项繁杂的技术工程。
第二,预警内容与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在当前学年制研究生培养框架下,只有研究生课程成绩和修业年限被作为最重要的预警指标,其余培养环节未能制定合理参考指标。以思想政治考核模块为例,国家早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就对硕士和博士的思想政治课的调整作出重要部署,其后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贯穿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近年来频发的研究生学术不端、政治错误、知行不一等丑闻预示着高知分子在思想品行上依旧可能存在高危风险。然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却被矮化为单靠“思政课考核成绩”了事。
第三,预警流程缺乏渐进性。一般的预警流程遵循“研究生院公布—培养院系传达—学生获知”的顺序,除此之外,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监测与回馈。研究生院主要依赖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培养计划作出监测,事实上,研究生院并非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科研成果、社会实践等情况考核的第一参与者,因此研究生院发布的预警信息基本处于高级预警阶段,学生往往只能接受清退结果,体现预警流程缺乏从低级到高级过渡的渐进性。间接导致学校容易忽略学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学校等客观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三)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尚未搭建
在成熟的研究生预警机制以及管理系统尚未建成前,系统的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就难以搭建。组织架构指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形成,由分工明确的各机构连接而成,在内部有专业团队负责的结构体系。
首先,理想的研究生预警组织结构应包括校级的行政部门、系统管理部门,校医院或心理健康中心,院级的预警部门、学术委员会、导师委员会、学生组织等,集结为一个对研究生培养全程负责的组织关系网。然而,现实中行政与学术呈现分离样态,负责进行监控与培养的不是同一主体。例如,培养学院里专门负责研究生质量预警与监督的组织结构还未建立。因缺乏专业的质量监督委员会、预警面谈小组、预警事务部门,许多事务便积压到研究生教学秘书和辅导员一人身上。各行政机构之间也缺乏联系,在各部门间辗转花费时间多,效率低下。
其次,組织结构的建立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确立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和具体权责,各成员分工协作,且在适当条件下能依据高校战略部署作出调整变动,又不影响组织运行流畅性。目前,一方面,高校对相关人员的系统培训不充分,团队的集体意识和预警意识不强。学院内没有专门的预警部门,研究生院人员或辅导员只能充当“告知者”角色,难以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问题时会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另一方面,专业团队的辐射范围不够宽泛。例如,作为研究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管理参与者之一,宿管人员如果能被纳入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的专业团队之中,并接受相应的专业培训,就可以根据系统或者学院提供的信息重点关注被预警或者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防范。
四、 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的对策
(一)树立过程管理理念,培育高校质量文化
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机制是在“过程管理”理念指导下形成以及实行的,高校应该将这种管理理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反映在所有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行动当中,最终在高校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文化。
首先,明确过程管理理念,树立科学质量观。高校要以“保障人才质量、学位价值和高校品牌”为建设目的,以“分类预警、指标明确、平等对待”为原则,积极生成“重视学生发展过程、重视教学与培养质量、重视学生产出效益”的培养理念。同时,研究生院鼓励各学院学习相关理念,出台对应的研究生过程预警政策文本,并将理念一栏突出强调,张挂在研究生院或者学院官网供师生领悟学习。
其次,理念传播范围要广泛。具备硕士生导师资格以上的教师应当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明确研究生预警的重要性和整体流程,学生则可以在研究生入学手册、平时的讲座和会议中加以宣传和说明。部门的服务宗旨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形成正确的“质量观”,促进内部竞争和激励,最终将这种对研究生质量的追求升华为学校的隐性文化。 最后,理念濡染要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除了将具体理念在官网上公示之外,研究生院要定期组织各培养学院的专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工作交流、总结,各培养单位人员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后递交研究生院作最后决议。学院要由专门负责预警事务的管理人员或由教师组织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养成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二)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纽带,创建数据库和过程预警系统
质量预警系统应具备监测、预见、诊断、调控等功能[18]。高校必须先依托信息技术建造涵盖所有学生的庞大数据库,由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负责,为每个学生建立专属电子档案和数据图表。数据库登记学生学籍、学分、培养方案、课程方面的信息,也记录实验、专题报告、调研等实践环节[19]。预警平台须满足多主体登录,也能实现多平台共享。换言之,无论是预警系统相关人员、还是导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学生的培养过程监测数据图。同时,所有人还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号、甚至专属的邮箱绑定账号后随时查看。高校在健全研究生学业档案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建立一套“精细管理”的内部学业预警系统,两项工作同步推进。
系统管理人员除了保证数据库正常的录入和保存功能外,也要建立起重点预警与待预警群体数据库。为了预防学生因学业压力造成心理问题,数据库要实现与校医院或心理健康中心的共联。当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属于预警数据库内,且具有较严重的心理危机倾向时,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系统向学院反馈,便于学院及时防范和干预。此外,预警系统要设置初、中、高三级预警体系,当数据到达临界点时自动发送预警通知。初级预警代表学生学业出现轻微问题,此时应以短信、邮件等形式通知学生与导师;中级预警表示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学业或心理问题,此时就要上报学院和家长;高级预警代表出现严重学业或心理问题,可能需要劝退或者清退,除了告知相关人员,研究生院还要在官网公示并说明原因。
(三)建立科学指标和培养专业队伍,形成稳定组织架构
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实践依据,并规范人员的操作流程,调解人员内部的责任划分。最终,各司其职的人员方能组成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支撑起组织内部的稳定性。
第一,组织内部建立一套科学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是信号发送的门阀,在指标选取上要坚持:(1)分类预警,指向明确。例如,针对思想政治考核作出道德预警,针对学分与课程考核作出学业预警,针对学术成果和毕业论文作出科研预警;(2)分科设立,凸显专业。13大学科门类按学位可分为科学型(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按照学习方式又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不同专业培养模式不尽相同,每个环节所占比例和赋值要分科设立;(3)量化操作、结果可视。将预警指标尽可能量化,无法量化的则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级。一旦越过预定数值或等级,系统就自动触发预警,所得结果也要转化为可视化图表以便下载。
第二,提升预警队伍的专业性和凝聚力。人是组织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是系統运行过程中最核心的因素,组织最终成效得益于人员表现与效率。过程预警机制是先进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表现,人员之间应当发挥协作优势、明晰权责、兼具良好的服务意识,有健全的奖惩和制度评价机制。[20]首先,要明确分工。高校要成立研究生质量领导小组负责整体统筹,信息化小组负责数据库建立和信息收集,预警小组负责通知发放与制定补救策略,心理健康中心承接问题学生心理咨询,宿管中心辅助监控等,从而形成全方位管理和井然有序的协同机制;其次,定期开展培训。为消解人员分工和权责不明的现象,将队伍推向专业化,研究生院要成立专门的教学委员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例如,开展网络学习、线下讲座、专门的周期培训与考核等,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凝聚团队意识,形成“相互协作、上下配合、高效率、低成本”的团队精神。
第三,将过程预警机制固定为高校常态化制度建设。首先,要有流畅的预警发布程序。系统根据数据分析计算出预警等级,之后自动将通知和解决方案发送给学生。学生接受预警通知后要在系统及时确认,按照系统所给的方案及时纠正,并将数据由学院反馈到系统;其次,要创建学生申诉渠道。我国《教育法》赋予学生申诉权利,当学生认为预警事实不符或对预警有异议时,学校应该提供有效的申诉渠道、流畅的申诉程序、公开申诉的结果。
(四)内部监控与外部监督双管齐下,健全评价保障体系
从内部监督来看,第一,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问责是政治文明的表现,也是依法治校必须遵循的制度逻辑。(1)要制定明确的问责标准。标准设立参考各部门的权责,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每项预警措施的发布要在系统上留存相应人员的姓名。(2)制度执行要严格。对违反制度的工作人员按情节严重程度给予适当惩处,惩处过程中要结合“处罚与教育并行”的原则,以教育为主,重点指导他们改进工作;第二,挖掘预警系统的内部监控功能。过程管理监督与评价的重点是将复杂的教学管理过程拆分为多个细小项目,然后逐个进行评测总结[21],我国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在内部设立专门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周期性评价。当某一专业连续多年培养质量低下时,要将情况反馈到培养学院以及导师手中,由学术委员会对质量报告作出分析,必要时上报学校对专业进行整改。
从外部监督来看,高校的研究生质量管理必须引入社会与第三方机构的监督。首先,要发挥省级学位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作用,通过颁布法规和标准进行调控[22];其次,发挥行业部门、学术组织的评估与监督职能,高校可以在研究生院官网开设“研究生质量汇报”专栏,将学生培养质量数据公布,引入公众监督;最后,第三方评估机构在综合高校学科排名、院校排名时,可以将学校公布的预警数据和研究生质量数据纳入考量范畴。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高校质量管理,学校对社会评估中获得良好声誉的学院给予财政支持或教师嘉奖等正强化。学校内部建成政府部门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与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校外监督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又双叒叕扩招18.9万,研究生培养面临怎样的挑战?[EB/OL].(2020-5-14)[2020-5-20].https://xw.qq.com/cmsid/20200514A0KID300.
[2]中国科学报.扩招之下,研究生质量该如何保证[EB/OL].(2020-4-1)[2020-5-15].http://kepu.gmw.cn/2020-04/01/content_33704379.htm.
[3]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9000—201X/ISO 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2.
[4]中国青年报.超8成受访者支持大学“严出” 多建议设学业预警[EB/OL].(2017-8-17)[2020-5-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8/17/c_1121497847.htm.
[5]刘晖,李晶.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变迁研究:基于1985—2016年的政策文本[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2):24-32.
[6]教育部.系列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次发布[EB/OL].(2016-4-7)[202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6n/xwfb_160407/160407_sfcl/201604/t20160406_236891.html.
[7]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摘要)[EB/OL].(2016-4-8)[2020-5-15].http://www.jyb.cn/info/jytjk/201604/t20160408_656805.html.
[8]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3-29)[2020-5-1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9]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14-1-29)[2020-5-1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5/201403/165554.html.
[10]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1-17)[2020-5-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1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概览[EB/OL].[2020-5-18].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283494.shtml.
[12]青连斌.前线网.习近平总书记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EB/OL].(2017-8-17)[2020-5-1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817/c83859-29476974.html.
[13]张凌云,陈龙.大数据时代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变革——基于发达国家实践的考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6):33-37.
[14]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学院.关于对部分研究生进行学习年限预警的通知[EB/OL].(2018-7-3)[2020-5-20].http://gs.ccnu.edu.cn/info/1051/3506.htm.
[15]张巨松.研究生学业预警通知[EB/OL].(2018-9-17)[2020-5-20].http://yjsc.xjau.edu.cn/2018/0917/c2158a63268/page.htm.
[16]苏州大学文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通知[EB/OL].(2019-4-9)[2020-5-18].http://wxy.suda.edu.cn/b8/8a/c13090a309386/page.htm.
[17]长春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培养管理文件[EB/OL].(2020-4-10)[2020-5-20].http://yjs.cust.edu.cn/yjspy/pyglwj/index.htm.
[18]杨再明,陳振斌.预警理论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22-25.
[19]金丽,万洪英,刘海清,蒋家杰.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和预警系统应用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31-36.
[20]陈艳慧,李博,李勇,张瑾.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刍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38-42.
[21]冯啸,查永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过程管理[J].江苏高教,2010(3):94-95.
[22]王战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理念、框架、内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1-5.
(责任编辑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