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e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时首选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人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外语教育界,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交际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改革目标,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模式及相关因素,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和实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跨文化交际的一般原则,使学生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知晓跨文化交际规范的制定,熟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跨文化交际 能力培养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学于本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1957年拉多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语言教师的应用语言学》一书。他是第一位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人,他提出了一个从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分布(distribution)三个方面对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的模式。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为跨文化交际学打下了基础。1972年,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说,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
  (1)可能性,能分辨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
  (2)可行性,能分辨实际可接受的语言形式;
  (3)确定性,能分辨得体的语言形式;
  (4)有效性,能分辨一种语言形式的常见程度(海姆斯,1972:281)。
  1980年卡纳莱和斯魏茵提出交际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三年之后,卡纳莱又把它扩展为四部分。
  (1)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即语法、词汇、语音的内汇知识;
  (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使用语言的社会变体和言语功能的能力;
  (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涉及语篇中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语言交际中的各种应对手段,如怎样开始谈话、转换话轮、结束谈话等。
  1990年,巴克曼在他们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交际能力模式,共三大部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语言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指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鲁本在1977年就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某一环境下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七个要素组成。
  (1)尽量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目光、手势语、语调等)向交际对方表示积极合作的态度,从而建立有效交际的基础;
  (2)多描绘别人的行为,采取非评价、非判断式的态度,避免以文化标准为依据,对别人的行为品头论足;
  (3)利用已有的文化知识,极其敏锐地洞察交际对方独特的交际风格和交际特点;
  (4)尽力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采取换位思考去思想、去体验、去表达感情,然后,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empathy),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地了解他的思想感情;(5)展开角色行为,主动展开思想、征求信息和事实,完成任务,以及评价他人意见;为与双方达到和谐一致、协调冲突、提供建议和为交际双方取得共识而进行妥协让步;能够拒绝对方观点,能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6)应对自如,合理地就对方的要求进行评估;
  (7)对新的、陌生的环境表示出高度宽容并很快适应,不流露为难、厌倦的情绪。
  2.文化的特点
  文化跟语言一样,是民族的,不是全人类的,但是所有的文化有共同的特点。乔治·彼得·默多克对人类有关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特点做了如下概括。
  (1)文化模式来源于人们的思想;
  (2)文化有助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文化满足人们的需要;
  (4)文化是逐渐积累、不断发展的,例如先有游牧文化,后有村落文化,再有城市文化;
  (5)文化是有结构、有模式的;
  (6)文化属于一个社团全体成员所有,可以学习,可以习得;
  (7)文化可以传给下一代,一般通过符号、媒介等传递。
  3.文化的分类
  (1)大写字母“C”文化(culture)与小写字母“c”文化:前者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后者指风俗习惯、思维方法、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
  (2)信息文化(informational culture)、行为行动(behavioral culture)与成就文化(achievement culture);信息文化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等;行为文化指行为方式;成就文化指文学、艺术成就。信息文化和成就文化实际上是第一种分类法中的大写字母“C”文化的细化,二行为文化大体上跟小写字母“c”文化相当。
  (3)普及性文化与专门性文化:普及性文化主要指行为方式,专门性文化主要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艺等。
  (4)知识性文化与交际性文化:前者主要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艺等,后者主要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例如暗含在英语内的文化因素。实际上语言学习者如果不了解前者还是可以进行交际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后者,则直接会影响交际。   文化测试中所涉及的文化属于行为文化测试,也就是文化分类中的小写字母“c”文化、行为文化、普及性文化、交际性文化的测试。小写字母“c”文化、行为文化、普及性文化、交际性文化几乎属于同一范畴。
  4.交际的概念
  交际(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词干是common,与“共产主义”(communism)的词根相同,含义是共有、共同的意思。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语言或非语言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和无意向的活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共享信息的过程。交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际交往、组织交际和大众传播。跨文化交际测试中所涉及的交际是人际交往。
  5.交际的要素
  交际的要素大致分为九种,实际上这九种要素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1)信息(message)指能够传递并能够被接收者的感觉器官所接收的刺激。
  (2)发送者(sender)指发送信息的主体。
  (3)编码(encoding)编码是心理活动,是一个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以及语言本体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4)渠道(channel)指把信息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媒介。
  (5)信息接收者(receiver/recipient/responder)指收到信息的主体。
  (6)译码(decoding)指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码本”翻译出来,赋予其意义。
  (7)反应(response)指信息接收者对所接收信息采取的相应行动。
  (8)反馈(feedback)指接收者把自己的信息加以编码,通过某种渠道回传给信息发送者。此时信息接收者充当发送者的角色,原信息发送者此时成为了接收者。
  (9)噪音(noise)指所有附加在发送者发送信息上的附加物。
  6.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就是难以形成的。把文化和交际等同起来,承认两者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是当前在交际界的一种提法。皮尔斯在1994年认为: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许多学者已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层次性,如“对于跨文化训练的目标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成有不同的渠道和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具有层次性的。本小节主要讲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第一个层次是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通过旅游、杂志、教科书等对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有所了解,通常的反应是认为他们新奇而不可理解。此阶段的外国文化知识包括前面文化分类部分提到的所有文化,即文化分类中的小写字母“c”文化、行为文化、普及性文化、交际性文化。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并不等同于能理解该文化。胡文仲在1999年指出:“一般来说,一个人学习异国的语言、习俗和社会规则等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不可达到的目标。只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更不用说接受或获得)却是极为困难的。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的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是,仍然可能不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
  第三个层次是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一种文化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应该对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外国文化。
  第四个层次是运用所学到的语言与文化知识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是看他是否掌握了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沙漠瓦,博特尔和史蒂芬尼在2000年时主张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学习者应该学习那些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换句话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这就意味着在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学习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应变能力。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语”,英语已经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语言符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交际时首选的语言,跨文化交际也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英语教育界,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联系紧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广大师生应该意识到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交际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应该是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士进行无障碍交流为改革目标,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性质、模式及相关因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笔者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一般原则的探究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使学生知晓跨文化交际规范的制定,熟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方法,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要领。
  参考文献:
  [1]邹申.语言测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62.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57.
  [3]LarryA.Samovar,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跨文化交际,2000:2-21.
  [4]Duncan Sidwell.欧洲文化概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96.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6.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7.
其他文献
现代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因素与体操比赛成绩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各国体操界的重视。也是多年来我国体操界十分关心的一个最要问题。应逐步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这个问题
在一座小镇上,人们都知道叶丽娅小姐长得很漂亮,但没有人知道她确切的年龄。只听别人说她的年龄非常奇妙:(1)叶丽娅年龄的三次方是一个四位数,但四次方是一个六位数。(2)四位
在青少年蓝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可采用一些提高运动速度的带球综合训练方法。这些综合训练的手段可作为一般准备活动的一部分,也可作为训练课的主要内容。这些练习一般在
文章采用文本挖掘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情报职业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及验证。情报职业胜任力模型包含7个维度和29个胜任力要素。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情报职业胜任力的
目标:在疑诊巨细胞动脉炎(GCA)的患者中,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颞动脉活检阳性有很强的相关性目前的报道认为,CRP的敏感性更高,并且可以在ESR正常时增高目
岁月染白了你的发丝,时光揉皱了你的面孔。而此时的你正好奇地打量着我,却又如一个做错事的小孩子般不安地胡乱地抓着床单。你稍稍嚅了嚅嘴角,却始终没发出一点声音。  一年未见,还是一样阴暗的老屋,还是一样沧桑的容颜,可与你相见的场景却与我想象中的大相径庭。本以为,你会亲切地唤着我的乳名,或一把将我搂在怀中,看看这些日子来我是否又长高了。  望着你那陌生而又清澈的眼神,一阵酸楚突然涌上心头。姥姥,我最亲爱
阿明经营着一家皮球商店,每天到他店里买皮球的人特别多,顾客只要说出需要多少个皮球,只要数目不是太大的话,阿明不需要一个个地去数,就能立刻从货架上取出几个包装好的纸箱
期刊
社交机器人已缓缓走过二十个年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四月份斥资1000万美元,推动耶鲁牵头的一项社交机器人开发研究,这或可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契机。在不久的将来,社交机器人
本片曾获美国196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金像奖,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富丽堂皇的一部青乐巨片。 The film wo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64 Oscar for best film, b
r仲¨2Ⅱ“U“¨^2¨AO帅Ⅲ啦I惯采用Crystal芯片的AC-3/DTS解码器电路图@合玄氏 r Zhong ¨ 2 ì “U” ¨ ^ 2 ¨ AO Shuai Ⅲ 啦 I used Crystal chip AC-3 / DTS de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