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女与铜牛
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纽约《地铁报》(Metro)的封面是Occuspy,报道的是一位布鲁克林居民在“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中自愿充当卧底,向FBI和纽约警察局(NYPD)传送情报的故事。这位居民名叫汤姆·瑞安(Tom Ryan),本人的职业是私人安全咨询顾问,他说他只是为了让纽约人拥有安全的纽约。在一封邮件中,他给一位NYPD警探发警告说,抗议者打算冲击一场警务处长出席讲话的新闻发布会;另一封邮件则报告说,抗议者计划和工会领袖联手,以增强运动的影响力。
事情披露后,警方拒绝对此发表评论,但一个消息源指出,瑞安的所谓“情报”在公开信息中都能找到。抗议运动的发言人帕特里克·布鲁纳(Patrick Bruner)把瑞安鄙视为“告密者和特务”,并说他的行为“既不诚实,也徒劳无益”。
我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地方是瑞安对《地铁报》的一段自述。他说:“这场运动如此庞大。他们只是不断地说他们想有自己的(开罗)解放广场。你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有能力做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议程。”我想如果瑞安的“特务”活动让他得以发现运动的领导人,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人的情况报告给警方,以便警方提前采取措施。可问题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袖在哪儿啊?
Ketchup,一个娇小的二十二岁芝加哥女孩,一头红发,戴着大大的红框眼镜,在二○一一年九月十七日的下午到达曼哈顿下城的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她的全部家当是:一顶帐篷,一个带轮子的旅行箱,价值四十美元的食品,一本霍华德·齐恩(Howard Zinn)的插图本《美国人民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还有一个睡袋。她没有购买回程机票,不知道自己会加入到一场什么样的活动中,不认识抗议者中的任何人。她做了这样的一个率性决定,只因她读到了那本号召占领华尔街的加拿大杂志《广告克星》(Adbusters)。
一切都起源于一个现在已经十分著名的广告。
二○一一年七月中旬,《广告克星》号召从九月十七日开始占领华尔街,并制作了一个性感十足的海报:一位芭蕾舞女站在铜牛身上起舞,背景是戴防毒面具的警察和烟雾。身后来势汹汹,脚下庞然大物,舞者轻盈曼妙。制作者的指向十分明显:以优雅对抗野蛮,以轻盈对抗暴力,以梦想对抗现实。强与弱的对比,力与美的反差,给人的审美体验极为震撼;文字上,洗练无比,海报上方是醒目的红字:“我们统一的要求是什么?”下方,用黑字写着:占领华尔街,从九月十七日开始,带着你的帐篷。
《广告克星》发出这样的号召并不稀奇。在过去二十年里,它一直致力于“文化干扰”(culture jamming),这一主张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反消费主义运动,目标是破坏和颠覆主流的文化制度,特别是企业广告。《广告克星》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编辑凯乐·拉森(KalleLasn)原本就是一位广告创意人,现在却以“反广告”为业,通过创造伪装的广告以解构真实产品的广告信息。在二○○六年柏林的一次广告设计创意大会上,拉森号召广告从业人员反叛自己的职业。“我们创造酷,又打破它。”拉森说,“我们是决定一本杂志外貌的人。我们是创造电视的感情和语调的人。我们也是把握互联网的得失出入的人。我们比其他职业都更加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拉森在把广告人视为文化革命的先锋方面,可能走得稍远了一点。但是,拉森在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他懂得怎样发起一场运动。拉森先是把七月的这期杂志通过邮件群发给其文化干扰者网络的九万多名成员,同时,七月十三日,《广告克星》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博文,号召“转变革命策略”,汇集成千上万的人到下曼哈顿,“架起帐篷、厨房,以及和平的路障,把华尔街占领上几个月。一旦到了那里,用喧哗的众声不停地重复一个简单的要求”。博文署名“文化干扰者总部”,也第一次推出了#Occupy Wall Street的推特(Twitter)标签。
博文强调说,这场抗议将不会有任何领导者。并且,那个“统一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要等抗议者聚集了足够庞大的人群以后,再由这个人群决定。
我们占领
《广告克星》经由社会性媒体制造了一个文化基因。特别是杂志制作的“舞女与铜牛”的海报,使得该文化基因爆炸式传播,令许多感受到自身梦想破灭的人找到了表达的空间。
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关“占领”概念的提出。像任何一场运动一样,运动的传播需要一个火种。在这场运动中,“占领”概念就是日后令野火在全球蔓延的火种。当然,“占领”并不是《广告克星》的首创,占领华尔街运动非常明显地继承了“阿拉伯之春”以及其后西班牙和希腊民众以“愤怒者”的名义,在公共空间安营扎寨的举动,“占领”实际意味着到达某个公共广场或公园,“收复”这些本属于民众的空间,在那里建立组织总部,然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
然而《广告克星》把“占领”概念放大和凸显,其关键意义在于,抗议不是发生在某一天的,也不是一次性结束的,相反,它每天发生,全天发生,永无止歇,人们因此有机会实际注意到这场运动的存在,并随时可以加入。这使得抗议具有了永续性,这也就是《广告克星》所说的“革命策略”的转变的意义所在。“占领”实际上取得了比一次传统的示威游行大得多的影响。
《广告克星》提出占领华尔街,地点也极具象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就像美国的市镇广场,其重要性可能仅次于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广告克星》性感的号召令立刻得到了好些反资本主义和激进的左翼团体的响应,数千名抗议者在九月十七日那一天,企图占领华尔街并“给银行家带去正义”,但纽约警察把这条美国最知名的街道用路障和检查站封锁起来,并宣布帐篷非法。抗议者随即将距离华尔街一箭之遥的祖科蒂公园变成了一个城市露营地,并把这个公园改叫“自由公园”。
这个公园在曼哈顿金融区是个很受欢迎的地方,因为它在摩天大楼环伺之中,是一片难得的空地。“九一一”袭击发生后,这里遍布世贸中心的残骸。抗议者所找到的这块纽约的“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令人心悸:它恰好处在两个灾难区域的中间,后面是在二○○一年恐怖袭击后化为废墟的“归零地”(Ground Zero),前面是又过了几年后在金融巨骗的袭击下坍塌并燃烧的华尔街。这两场灾难深深定义了二十一世纪的不安的美国。
根据occupywallst.org网站的解释,“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一场没有领导者的抵抗运动,不分肤色、性别与政治信念。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是不想再忍受百分之一的贪婪与腐败的百分之九十九。我们使用‘阿拉伯之春’的革命策略实现我们的目的,鼓励非暴力,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安全”。
占领运动不可阻挡地从纽约向美国各地蔓延。看看Twitter上的标签就知道了:从一开始的#OccupyWallStreet,已经发展到#OccupyDC,#OccupyBoston,#OccupySF,#OccupyLA,#OccupyChicago
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纽约《地铁报》(Metro)的封面是Occuspy,报道的是一位布鲁克林居民在“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中自愿充当卧底,向FBI和纽约警察局(NYPD)传送情报的故事。这位居民名叫汤姆·瑞安(Tom Ryan),本人的职业是私人安全咨询顾问,他说他只是为了让纽约人拥有安全的纽约。在一封邮件中,他给一位NYPD警探发警告说,抗议者打算冲击一场警务处长出席讲话的新闻发布会;另一封邮件则报告说,抗议者计划和工会领袖联手,以增强运动的影响力。
事情披露后,警方拒绝对此发表评论,但一个消息源指出,瑞安的所谓“情报”在公开信息中都能找到。抗议运动的发言人帕特里克·布鲁纳(Patrick Bruner)把瑞安鄙视为“告密者和特务”,并说他的行为“既不诚实,也徒劳无益”。
我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地方是瑞安对《地铁报》的一段自述。他说:“这场运动如此庞大。他们只是不断地说他们想有自己的(开罗)解放广场。你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有能力做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议程。”我想如果瑞安的“特务”活动让他得以发现运动的领导人,他会毫不犹豫地把这个人的情况报告给警方,以便警方提前采取措施。可问题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领袖在哪儿啊?
Ketchup,一个娇小的二十二岁芝加哥女孩,一头红发,戴着大大的红框眼镜,在二○一一年九月十七日的下午到达曼哈顿下城的祖科蒂公园(Zuccotti Park)。她的全部家当是:一顶帐篷,一个带轮子的旅行箱,价值四十美元的食品,一本霍华德·齐恩(Howard Zinn)的插图本《美国人民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还有一个睡袋。她没有购买回程机票,不知道自己会加入到一场什么样的活动中,不认识抗议者中的任何人。她做了这样的一个率性决定,只因她读到了那本号召占领华尔街的加拿大杂志《广告克星》(Adbusters)。
一切都起源于一个现在已经十分著名的广告。
二○一一年七月中旬,《广告克星》号召从九月十七日开始占领华尔街,并制作了一个性感十足的海报:一位芭蕾舞女站在铜牛身上起舞,背景是戴防毒面具的警察和烟雾。身后来势汹汹,脚下庞然大物,舞者轻盈曼妙。制作者的指向十分明显:以优雅对抗野蛮,以轻盈对抗暴力,以梦想对抗现实。强与弱的对比,力与美的反差,给人的审美体验极为震撼;文字上,洗练无比,海报上方是醒目的红字:“我们统一的要求是什么?”下方,用黑字写着:占领华尔街,从九月十七日开始,带着你的帐篷。
《广告克星》发出这样的号召并不稀奇。在过去二十年里,它一直致力于“文化干扰”(culture jamming),这一主张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反消费主义运动,目标是破坏和颠覆主流的文化制度,特别是企业广告。《广告克星》的联合创始人和总编辑凯乐·拉森(KalleLasn)原本就是一位广告创意人,现在却以“反广告”为业,通过创造伪装的广告以解构真实产品的广告信息。在二○○六年柏林的一次广告设计创意大会上,拉森号召广告从业人员反叛自己的职业。“我们创造酷,又打破它。”拉森说,“我们是决定一本杂志外貌的人。我们是创造电视的感情和语调的人。我们也是把握互联网的得失出入的人。我们比其他职业都更加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当然,拉森在把广告人视为文化革命的先锋方面,可能走得稍远了一点。但是,拉森在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他懂得怎样发起一场运动。拉森先是把七月的这期杂志通过邮件群发给其文化干扰者网络的九万多名成员,同时,七月十三日,《广告克星》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博文,号召“转变革命策略”,汇集成千上万的人到下曼哈顿,“架起帐篷、厨房,以及和平的路障,把华尔街占领上几个月。一旦到了那里,用喧哗的众声不停地重复一个简单的要求”。博文署名“文化干扰者总部”,也第一次推出了#Occupy Wall Street的推特(Twitter)标签。
博文强调说,这场抗议将不会有任何领导者。并且,那个“统一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要等抗议者聚集了足够庞大的人群以后,再由这个人群决定。
我们占领
《广告克星》经由社会性媒体制造了一个文化基因。特别是杂志制作的“舞女与铜牛”的海报,使得该文化基因爆炸式传播,令许多感受到自身梦想破灭的人找到了表达的空间。
很重要的一点是有关“占领”概念的提出。像任何一场运动一样,运动的传播需要一个火种。在这场运动中,“占领”概念就是日后令野火在全球蔓延的火种。当然,“占领”并不是《广告克星》的首创,占领华尔街运动非常明显地继承了“阿拉伯之春”以及其后西班牙和希腊民众以“愤怒者”的名义,在公共空间安营扎寨的举动,“占领”实际意味着到达某个公共广场或公园,“收复”这些本属于民众的空间,在那里建立组织总部,然后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
然而《广告克星》把“占领”概念放大和凸显,其关键意义在于,抗议不是发生在某一天的,也不是一次性结束的,相反,它每天发生,全天发生,永无止歇,人们因此有机会实际注意到这场运动的存在,并随时可以加入。这使得抗议具有了永续性,这也就是《广告克星》所说的“革命策略”的转变的意义所在。“占领”实际上取得了比一次传统的示威游行大得多的影响。
《广告克星》提出占领华尔街,地点也极具象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和纽约股票交易所就像美国的市镇广场,其重要性可能仅次于华盛顿的国家广场。《广告克星》性感的号召令立刻得到了好些反资本主义和激进的左翼团体的响应,数千名抗议者在九月十七日那一天,企图占领华尔街并“给银行家带去正义”,但纽约警察把这条美国最知名的街道用路障和检查站封锁起来,并宣布帐篷非法。抗议者随即将距离华尔街一箭之遥的祖科蒂公园变成了一个城市露营地,并把这个公园改叫“自由公园”。
这个公园在曼哈顿金融区是个很受欢迎的地方,因为它在摩天大楼环伺之中,是一片难得的空地。“九一一”袭击发生后,这里遍布世贸中心的残骸。抗议者所找到的这块纽约的“解放广场”(Tahrir Square)令人心悸:它恰好处在两个灾难区域的中间,后面是在二○○一年恐怖袭击后化为废墟的“归零地”(Ground Zero),前面是又过了几年后在金融巨骗的袭击下坍塌并燃烧的华尔街。这两场灾难深深定义了二十一世纪的不安的美国。
根据occupywallst.org网站的解释,“占领华尔街”运动是“一场没有领导者的抵抗运动,不分肤色、性别与政治信念。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是不想再忍受百分之一的贪婪与腐败的百分之九十九。我们使用‘阿拉伯之春’的革命策略实现我们的目的,鼓励非暴力,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安全”。
占领运动不可阻挡地从纽约向美国各地蔓延。看看Twitter上的标签就知道了:从一开始的#OccupyWallStreet,已经发展到#OccupyDC,#OccupyBoston,#OccupySF,#OccupyLA,#Occupy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