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的路径探析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211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切实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是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客观需求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服务理念;功能拓展
  中图分类号:G259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0-0079-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这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和资源共享的重要功能,对保障公众平等获得信息、提高劳动者素质、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一般认为,政府的公共服务主要指公共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共识的确立,公共服务被国内学者概括为“三公共和一公众”,即公共产品的范围和内容是提供公共设施、发展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导向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体现与延伸。简言之,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布公共文化信息;为社会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创造条件;为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坚实基础。要实现此目标,必然需要建立一种综合的系统,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当代中国,所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即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繁多的内容当中,毫无疑问,公共图书馆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性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价值取向及目标追求的内在契合与高度一致,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天然地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和主体平台。
  1.就其社会功能而言,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不断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努力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图书馆是人类公共需求的产物,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同样是一种公共物品。其公共目标体现在,图书馆收藏人类智慧的结晶即知识成果,面向全社会提供平等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2.就其公益性质而言,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追求目标得以实现的媒介、价值取向具体化的重要载体。图书馆起源、演进和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动因,从古代藏书楼之起源到近代公共图书馆之发轫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各个阶段图书馆的形态、特征、作用尽管都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在高扬着公共文化服务的鲜明旗帜。提供公共财政支撑的非赢利性的公益性社会性公共服务,进而实现包括文化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公益性的面向社会、惠及全体民众的图书馆服务,正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蕴含的内在要求和所追求的价值期盼。
  3.就其举办和创立主体而言,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主体均为公权部门,兴办和投资者大都是各级政府。现代公共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担负着保有人类知识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信息服务、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它是政府基于保障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创置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诸多举措,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共物品的自觉行为,其目标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基本的文化服务,不断缩小区域、城乡之间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对差距,实现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使全社会人人享有基本文化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数字图书馆工程、知识工程、共享工程的相继实施,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来考量,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所居位置相比较,总的来看,现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正面临着总体服务保障水平较低和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   1.文献资源匮乏。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面临经费短缺、文献信息资源匮乏的现状。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公共藏书占有量仅为033册,与发达国家人均藏书2册的国际标准相差甚远。相当数量的公共图书馆缺乏购置图书资料的基本经费,数年甚或数十年未购新书或极少购进新书。据文化部有关统计资料,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图书购置费用,中西部的许多地方虽然建起了图书馆(楼),但却无书开馆。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倾斜于地方经济,认为先经济后文化,对科教兴国战略认识不足,对公益性文化服务缺乏热情,对图书馆的经费拨款随意性大,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先天不足,造成馆藏资源严重不足,由此而使民众对图书馆的认同度也随之下降,其结果使得图书馆的工作被动、读者减少、门庭冷落。
  2.财政投入少,设施陈旧,技术设备落后。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最大障碍,相当数量的公共图书馆缺乏计算机等现代图书馆必备的基础设施,未能接入互联网。一些公共图书馆只得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满足读者眼前的需求,无钱购置现代化设备,无法利用现代化设备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资源和文献复制服务。没有现代化设备服务,致使一些公共图书馆长期处于看门守摊、形同虚设的状态。研究表明,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文化投入一般占财政收入的1%以上,比我国目前的投入水平(04%上下)要高出一倍半还多。1990年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几乎没有增长,在少数地区甚至还有所减少。基层公共图书馆特别是街道、村庄、社区图书馆(室)不发达,总体投入和保障水平较低,街镇文化站图书馆(室)大部分常年处于“三无”状态(无购书经费、无专职人员管理、无正常读者服务工作),而且馆藏规模小、图书陈旧,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不能保障公众的文化权益。
  3.服务方式落后。目前,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服务范围不够广泛、读者少、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方式不够灵活多样等问题。服务内容主要只是提供馆藏文献,难以向读者或信息资源“用户”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方式主要是被动的借借还还,缺乏主动的“走出去”服务;服务方向主要是面向城镇,很少涉及农村。这种服务现状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能满足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4.馆员素质需进一步提高。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特别是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的不断创新及信息资源的深层开发,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得越来越高。目前馆员素质的突出问题是知识占有不足,能承担深层参考咨询、信息开发的人员不够。具体表现在:首先,专业人才匮乏,馆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中除了少数的应届大学生外,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图书情报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教育,潜力不足,只能承担简单的借阅性工作。部分公共图书馆缺乏图书馆专业人才建设培养规划,致使图书馆专业、计算机专业、外语专业、民族研究等专业人才紧缺,部分馆员学历低、职称低、技能低、科研水平与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其次,一些馆员思想涣散,缺乏职业素养,认为图书馆工作是人人可为的,不需要太多太深的专业知识,因此工作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从而也导致服务态度冷漠,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性服务比较差。
  基于上述种种困难和问题,显而易见,公共图书馆目前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要想在当今这个关键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发展。
  三、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健康发展的路径
  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出发,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建设,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在开拓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核心是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员要努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读者的实际需求为起点,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职业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加强宣传,帮助图书服务人员树立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清晰地认识新环境下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从“书至上”向“人为本”转移;二是在利用文献方式上变“藏书”为“利用资源”。要灵活地使用各类信息,创新文化产品,要把馆藏资源变得更有价值,不断地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率;三是图书馆要在公共服务工作中时刻站在读者的立场,研究不同读者、不同时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图书馆是因读者而产生,也是因读者而发展,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主线。积极拓展服务领域,不断探索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方法与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职能。
  2.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投入比例,确保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保持同步增长。创新政府投资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专项资金,以项目投入和政策投入为主,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图书馆事业。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落后边远地区,国家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能够达到全国均等发展层次,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要坚持公益性、大众性、普惠性的原则,既要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地建设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设施,又要加强对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购置、现代化服务设施装备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图书馆建设能够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运营,真正实现其服务社会大众的基本职责。
  3.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打造高效的业务团队。切实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要求不适应,必须建立一支与社会高速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业务队伍。为此,一要加强馆员的素质教育,提高其业务能力,通过在岗教育、远程培训等方式,使图书馆从业人员熟练掌握知识信息组织和加工技能,提高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二要优化图书馆人员结构,通过考试选拔、考评、择优录用的方法,向社会公开招聘各专业各学科人才,要注意人才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全面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三要提高馆员的钻研创新能力。图书馆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公共服务发展动向,加强学术方面的研究,成为学科信息专家,要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及其规律,从而把服务工作做得更精更深。   4.不断创新多样的服务模式,积极拓展服务功能。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共图书馆更应努力拓展服务模式和空间。现代公共图书馆综合优势明显,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样的服务:一是公共图书馆可开展大型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含有公益讲座、会展、演讲、报告会、影视播放、读书活动等多个系列,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服务,活动对象范围涵盖面越广越好,既有一般公众,又有老人和儿童,也有部分视障人、聋哑人等残疾弱势群体,不断延伸图书馆服务范围;二是要加强本馆本地区特色数据库建设,进一步丰富数字化资源服务内容,提供给有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用户使用。要在实践中结合用户需求确立主题,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体系并建立统一搜索系统,以提高馆藏文献的易用性和共享性,并按照用户需求不断更新;三是要重视与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的结合。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图书馆应该结合共享工程的发展,有效利用其硬件环境及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创新拓展服务模式。
  5.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建设。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价值更多地体现于面向社会大众,彰显大众性和普惠性。当前,要以更大的力量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以面向农村基层的图书馆建设作为实现城乡图书馆服务一体化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抓好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切实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逐步创立和完善从城市拓展和延伸至农村的省、地、县和乡镇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切实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文化项目,实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乡镇图书馆和文化站,使农村各类图书馆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与城市图书馆上下贯通与衔接。因地制宜,整合农村公共事业设施建设工程,积极建立和不断完善村级图书资料室基础设施,使其真正成为公共图书馆体系最前沿、最基层的面向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服务窗口,使图书馆服务惠及广大农民大众,服务于农村文化事业,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宋卫,王晓健.试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
  [2]钟琼,孙爱嫒.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邵英.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与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7).
  [4]吕梅.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J].全国新书目,2007,(10).
  [5]李婷.延伸图书馆公益服务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图书馆,2007,(5).
  [6]李昱.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料共建共享[J].大理学院学报,2007,(S1).
  [7]漆钜宏.略论西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重庆图情研究,2007,(3).
  [8]张春燕.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位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4).
  [9]黄丽霞.政府为什么要重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4).
  [10]刘娜.社区教育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社会工作,2007,(5).
  【责任编辑:宇辉】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帮忙类、调解类为代表的电视纠纷解决节目的风生水起,在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具有媒介现象与法律现象双重属性的电视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兴起的同时,又因电视直接介入纠纷解决使其自身陷入伦理困局。以现代法治的基石——正当程序视角批判性地分析观照电视司法化,倡导建构传媒介入纠纷解决的正当程序是一条可选择的破解困局的理论路径。  关键词:电视;司法化;纠纷解决;正当程序;电视调解  中图分类号:D926
我园建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处市中心,室内空间非常狭小。想要突破空间上的限制,必须走出“蜗居”的室内,让孩子的学习有向室外延伸的可能。为此,我们开始精心设计并分步改造幼儿园里的“犄角旮旯”,在室内与室外创设神秘的“角落里”。当环境具有生命、会呼吸、带温度时,环境也就成了幼儿生活的一部分、课程的一部分。  一、“角落里”的改造愿景  幼儿园两栋楼相接处形成了一个夹角,位于旗台后方,是一块四周围合的
摘要:近年来,城市管理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因城管暴力执法并陷入“塔西佗陷阱”的“怪圈”,导致城管被“妖魔化”。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制度归因”和“舆论归因”去探寻城管“妖魔化”的衍化机理。但是,造成城管“妖魔化”的因素错综复杂,更有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次原因。城管“妖魔化”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冲突表达并导致政治信任缺失的一种“病象”表征。从探索公民参与机制、拓宽社会救济渠道、加强网络执政能力
摘 要:非政府组织作为宏观社会资本的主要载体,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利用其广泛的公民参与网络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传递;非政府组织利用其广泛的信任基础有助于实现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筹集和分配,对政府和民众关系的协调沟通;非政府组织的普遍化互惠规范有助于实现对社会成员行为的有效约束和调节,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资本;非政府组织;突发事件;应急管
摘 要: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科学理论之为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是由“硬核”与“辅助保护带”组成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科学理论也不例外,也由“硬核”和“辅助保护带”构成。“硬核”之为“硬核”,乃在于它是该理论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因而,它构成了该学说的基石,表现了该学说的本质。“科学的实践观”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公设和根本主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和本质,因而理所当然地
摘要: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类似于西方的形式法治思想,可以称之为一种“最低限度的法治”,希望能从中探寻法家法治思想的现代价值,使之实现现代性的转化。然而,将法家的法治思想类比于西方的形式主义法治,不仅是对西方形式主义法治观念的误读,而且忽视了法家法治思想中导致极权的思想因子。法家思想遏制社会自治的发展,忽视家族伦常对于社会治理的意义,其中的法治主张并非没有价值因素,但隐藏在其形式主义法
摘 要: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对于旅游地而言,旅游标志是推广旅游品牌最直接的方式。旅游标志设计应当充分研究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域文化中的典型元素及优秀因子,反映和概括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特质。地域文化可以通过图形、色彩、文字、宣传语等方式运用于旅游标志设计当中。本文结合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标志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地域文化在旅游标志设计中的应用,阐述并强调地域文化乃是旅游标志设计的灵
摘要: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包含了两种重要的公正类型——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形式公正是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实质公正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为实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改革目标,应首先在思想价值观念上正确把握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辩证关系,坚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所要求的形式公正与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实质公正之间的统一。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政府
摘 要: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CSSCI期刊、北大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研究者主要来自非985、非211类大学,研究者合作关系不普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方面;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对国内外相关学科知识的吸收程度较低。深化该领域研究的政策建议是:加强
摘要: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国家治理现代化所提出的简政放权改革新要求也应该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要求从一元治理结构转向多元治理结构,从集权转向分权、从礼治转向法治、从管制转向服务、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从而实现治理结构与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以此作为推进简政放权的切入点。可以说,作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战略部署,简政放权以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方式变革为逻辑基础,旨在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