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理念的背景下,导学案的理念、方法、策略等就和这一理念相吻合,导学案是:“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但是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学是关键,尤其是在不同学科它们的教学策略也是不相同的。本文拟就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使用好导学案浅谈几点看法。
编写导学案的策略。在导学案教学中,编写好导学案是关键,因为编写者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等。只有编写好导学案才能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才能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在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编写好一个好的导学案应注意如下两个策略: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为前提。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已经不再具体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考查文本的信息的理解各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让学生能读懂所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的能力。编写时应侧重于写了“什么”,而不能侧重于“怎样写”(也就是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白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分类等知识),我们认为,一篇文章只有先弄清是写了什么,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悦、启思的收获。而探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就是无本之源,“怎样写”是以“写了什么”为基础的。这或许就是近几年的说明文为何不再具体考查写作手法的原因。比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就应让学生侧重于,苏州园林的共性(共同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等围绕着课文的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来设置问题。二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围绕着文本内容,想方设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能自主、主动的去探知课文内容,而不是只停留简单的问题的设计上,或者把导学案变成学生上课前的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的作业。
导学案编写好之后,如何上?如何导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专注于说明文里只给学生以知识或者事理的课堂理念,而应当以课文为例子,把说明文变成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诚如课标指出的“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注重观察、讲究家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具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在导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都会体现作者的一定的写作思路,也会在文章中有意识的把一些关键句、关键词体现在文本中,因此,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词是培养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苏州园林》开头就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那我们就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这么多,作者在这样的短文里能一一介绍吗?那如不能一一介绍,那就只能抓住它的共同特點来介绍了。这样学生就不难的在第二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再如第三段的关键词“对称”,第四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五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等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就很明了。
其次,可把本为文字的形象化、图案化,再让学生口述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同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顺序的逻辑性,还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几乎”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其三,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判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说明技法的介绍,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而且误认为那是记叙类的文章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上课时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也认为说明文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索然无味。
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围绕说明文阅读教学而探讨的问题小结,其实教无止境,一种类型的教学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我们只有善于积累、总结、提升,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编写导学案的策略。在导学案教学中,编写好导学案是关键,因为编写者要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条件等等。只有编写好导学案才能做到有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同时才能构建理想的高效课堂。在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要编写好一个好的导学案应注意如下两个策略: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为前提。由于近几年的中考中已经不再具体考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辨认,而是更加注重考查文本的信息的理解各句子逻辑关系的把握和理解。因此,在编写导学案时,应让学生能读懂所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的筛选和加工的能力。编写时应侧重于写了“什么”,而不能侧重于“怎样写”(也就是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白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分类等知识),我们认为,一篇文章只有先弄清是写了什么,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悦、启思的收获。而探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就是无本之源,“怎样写”是以“写了什么”为基础的。这或许就是近几年的说明文为何不再具体考查写作手法的原因。比如《苏州园林》这一篇说明文,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就应让学生侧重于,苏州园林的共性(共同特征)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等围绕着课文的信息的筛选和加工来设置问题。二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能围绕着文本内容,想方设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由浅入深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能自主、主动的去探知课文内容,而不是只停留简单的问题的设计上,或者把导学案变成学生上课前的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的作业。
导学案编写好之后,如何上?如何导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专注于说明文里只给学生以知识或者事理的课堂理念,而应当以课文为例子,把说明文变成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一个重要窗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诚如课标指出的“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为此在教学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注重观察、讲究家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具体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在导学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努力来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写作者在一篇文章中,都会体现作者的一定的写作思路,也会在文章中有意识的把一些关键句、关键词体现在文本中,因此,让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关键词是培养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苏州园林》开头就说:“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那我们就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苏州园林这么多,作者在这样的短文里能一一介绍吗?那如不能一一介绍,那就只能抓住它的共同特點来介绍了。这样学生就不难的在第二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再如第三段的关键词“对称”,第四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第五段的关键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等等,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思路就很明了。
其次,可把本为文字的形象化、图案化,再让学生口述其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务实的精神,同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顺序的逻辑性,还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文中“卢沟桥的桥面几乎与河面平等”一句,就会自然而地联想到几何中半球平等的定义,感悟“几乎”一词用得实在准确,不可或缺。
其三,引导学生体味说明文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判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而在以往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说明技法的介绍,而忽略了情感的教育。而且误认为那是记叙类的文章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上课时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也认为说明文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上课也索然无味。
以上是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围绕说明文阅读教学而探讨的问题小结,其实教无止境,一种类型的教学可以探讨的内容很多,我们只有善于积累、总结、提升,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