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fu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师生互动作为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4岁是幼儿体验情感、建立情感的关键时期。而把握积极有效的师幼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联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极其重要。发展师幼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接触和交流基础上的。那么怎样才是积极有效的师幼情感呢?师幼之间是一种平等的、自然的、互相尊重的关系,不会因为双方的身份而影响交流效果。教师以幼儿为本,了解他们敏感的心灵,接纳他们天马行空的思想;同样,孩子则把教师当做身边的亲人、伙伴,乐于亮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实的感情。这种真诚、和谐的师生沟通方式及互相依赖、平等互助的教育状态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师幼情感。
  和谐、健康的师幼情感推动着幼儿与教师、同伴之间亲密无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感受共同生活、主动学习的乐趣。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构建师幼互动的基础,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良药秘方,也是促进良好教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关注幼儿,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纲要指出: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时,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和余地都不会太大。从沟通角度看教育效能,孩子往往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提供的教育。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符合人际关系的规则。如幼儿在教室里自由地游戏和交往,而此时教师需要幼儿安静下来进行集体游戏,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拍铃鼓,当幼儿不能按指令给出相应的反应时,教师便履行“教育批评”的职责,然而我们仔细想一下,好动、控制能力差本来就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反应都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停车场”、“小司机开车”等游戏,这两个游戏深得小朋友的喜爱。
  二、明确角色,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可是结果幼儿像一盘散沙,变得自由散漫。纲要明确指出:这种对幼儿放任自流、缺乏实质性的指导,或简单地组织一些让幼儿有机会动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没有实质性意义。教师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自主活动环境的创设者和自主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
  1.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在那里,幼儿能得到自然发展,有助于幼儿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它应该是一个有秩序的、生气勃勃的、愉快的环境,是容易为幼儿接受、为幼儿喜爱的环境。在那里,幼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幼儿和教师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教师要努力创造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只有这样,幼儿才喜欢并主动投入环境,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2.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只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才会使幼儿感兴趣。“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孩子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事物的各种特性。幼儿几乎对任何动态的环境都感兴趣,其实他们自己正是动态环境的最活跃因素。运动是幼儿的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是幼儿探索环境的主要手段。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充分利用场地及自然界提供的沙、泥、石、水等动植物建设水池、沙坑、饲养角等,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而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地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和解决问题。
  3.注意适时、适度的干预。在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聆听者、记录者,教师要尽量让幼儿自己思考、寻找答案,自己在尝试解决问题的情景中发现事物间有趣的关系。对幼儿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的指导要把握一个“度”,不要过多地干预,点到为止。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仅仅是幼儿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应抓住幼儿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创设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幼儿的思维;给幼儿提供必要的线索反馈,发展幼儿判断、交流、反思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幼儿知识的建构,通过示范、讲解,尤其是提炼和概括,帮助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4.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首先要深入观察、了解幼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通过观察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其次,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合適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标,才能有效指导幼儿。
  教师要有强烈的观察意向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忍耐、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了解幼儿,解读、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幼儿自主活动的进展如何,从中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和个别差异等,以提供适时、适度的指导。
其他文献
本文对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21世纪新课标以来第一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情绪状态和儿童的生长、个性发展及认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儿童的心理健康应从情绪情感教育入手,给儿童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在自主的空间中正确地调节、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促进他们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注重从儿童的情感教育入手,让他们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学会生活、学习,以及与同伴相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一、尊重儿童,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  幼儿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地球环境、气候正在日益变化着。邓小平曾说:“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孩子是朝气蓬勃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呼吁绿色教育。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行为,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和生活中吸取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各种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绿色环保教育。  一、走进生活,感受自然的
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提升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新境界。《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它能让幼儿获得经验、树立自信、发展自我。区域活动的环境是人为创设自然情境的幼儿游戏,对幼儿而言是自主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幼儿个性。因此,区域活动是发展幼儿个性,实现面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为芸香科黄檗属植物,以茎皮入药,为常用中药材关黄柏的基原植物。关黄柏清热燥湿,主下焦湿热,是一些常用方剂的主药。目前作为药用,关黄柏
幼儿教师的口头言语行为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既可以改善师幼互动状况,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又能促进教育者本身教育素质的增强,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班为例,通过一日活动,包括教学、生活、游戏、运动等,对幼师的口头言语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口头语言行为的分类  参考《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研究》,我进行了以下分类。  1.按照言语的功能进行划分,可以分为:  A.讲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