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不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1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必要性
1.1 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思想理论界不断趋于活跃,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外来文化渗透影响问题日益突出。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学校要着眼于形势发展变化,教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全面学习理解民族理论体系,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心共筑中国梦。
1.2 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需要
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由于语言、风俗、生活習惯等差异,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交往和联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民族摩擦和矛盾。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创新、精心组织、高位推进,进一步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局面,营造有利于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环境,让青年学生打下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和感情基础,促进各民族学生在校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进步,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
1.3 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需要各民族人民共同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高校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为此,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全面认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征,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机构,也出台了一些有关创建的政策,对创建的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作出了具体规定,基本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要适应新时代、新特点,高职院校开展创建工作还是面临诸多困境。
2.1 创建理念思路不新
当前,随着招生政策的不断变化,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民族成分也越来越多,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背景下,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开拓意识。一是在创建形式上,还局限于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宣传,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新平台开展创建工作,特别是让各民族学生踊跃参与的创建活动少之又少,难以适应各民族学生多元化需求;二是在创建内容上,还局限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层面的老调子、老套路,没有紧扣新时代特点,对提升创建水平等内容缺乏思考,导致创建工作内容单调,甚至老化,导致工作开展没有活力,特色和亮点不凸显。
2.2 创建机制不完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强大的合力。但有的学校只有学工部门或统战部门负责创建工作,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在资金资源、人员力量、部门协同等方面制约着创建工作的开展;在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和举措;“一把手”总负责的创建领导机构和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责、上下协调联动、师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都影响了创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2.3 学生参与创建热情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还不宽裕,多数家庭为建档立卡家庭,而且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素质教育不充分、不全面。学生来校后,因受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的局限,性格比较内向,社交能力不强,学习、生活能力相对薄弱,对学习以外的活动不感兴趣,热情不高。
3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载体和方式
3.1 构建“三个渠道”,强化宣传教育
3.1.1 构建常态化宣传教育渠道
一是建立民族创建微信公众号和专题网站,用活新媒体,构建橱窗、板报、广播、网络,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云课堂、微课堂等内容,使创建工作宣传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有视频,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营造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浓厚氛围,促使创建活动有声有形,入脑入心。二是抓好宣讲教育。学校组建由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辅导员等担任的宣讲团,深入班级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普及少数民族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谐共处。还可以借助党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宿舍,食堂等阵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周末大讲台”,将宣讲教育知识入脑、入心。三是每年年初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制定宣传教育安排表,分月进行。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民族知识竞答赛,请专家、校友来校作民族团结专题报告等。四是形成家校协作模式,将民族团结宣传融入学校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交流中,并使之成为常态化,让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