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回,我在南京一所高校讲座,排队签书时,有个男同学欲言又止、怯生生地问道,他家境清寒、出身低,为此困扰许久,觉得自卑,怎么办?我笑着说,你去翻翻我的《孔子随喜》,就看看勒口的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里,我写着——父工人,母工人,两人均未受学校教育。写这点,不是为了标榜“又红又专”,而是强调我的民间背景。我虽然出身寒微,没家学渊源,也没家世背景,可不识字的双亲以无言之教让我在台湾民间天生地养,汲取了怎么也汲不尽的源头活水。有此源头活水,使我日后得以牢牢实实地接上中国文化传统,更让我年纪越长,越看得清世情,也越看得出旁人的真正份量。
民间一向鱼龙杂处,啥样人都有。大致说来,粗人居多。粗人的缺点显,优点隐;毛病容易看得到,好处得费点时日才体会得着。我读中学时,就曾因念了点书,学了些知识,自以为有文化、有程度,有段时间,还挺看不上家乡那些粗人呢!
这当然是我的年少无知。
说起粗人,我总想起汉初那帮开国君臣。其中,樊哙是个老粗,他本屠狗之辈,鸿门宴上“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模样,也实在骇人!但这么个粗人,当初刘邦攻下咸阳,见宫殿巍峨,眼巴巴想进皇城“止宫休舍”时,头一个劝阻的,却也是他。相较于樊哙的粗中有细,刘邦更是粗极粗、细极细。刘邦每见儒生顶戴儒冠,动辄要摘下“溲溺其中”,真是粗野极了。可临终前,吕后问以日后宰相的接班人选,只见刘邦一个个细点,先曹参,继而王陵,但“陵少(稍)戆(粗直),陈平可助之”,陈平虽然聪明,却“难以独任”,还得要有周勃襄助。
果然,日后的历史,几乎就照着刘邦的“剧本”一一上演。汉初诸吕乱政的政治危机,也正是由周勃所平定。周勃此人,相较于樊哙、刘邦的粗中带细,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粗人。他出身卑微,原以“织薄曲(以竹篾或苇篾编成的养蚕用具)为生”,有时赚赚外快,则“为人吹箫给丧事”。后来踏上历史舞台,征战厮杀,也就是一介武夫。位居要津之后,依然保持粗人“本色”,召见儒士,连个宾主之位也不管,随便一坐,开口便曰,“趣为我言!”(赶紧说,别引经据典,说白话!)
这么一个粗人,在平定诸吕之后,仗着功勋第一,大大咧咧,“朝罢趋出,意得甚”。文帝因刚即位,面对如此勋臣,也“礼之恭,自送之”。待形势平稳,文帝决定“提醒一下”,便于朝会时故意问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周勃是个粗人,哪答得出?只好谢罪曰,“不知”;文帝紧接又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经此再问,周勃汗流浃背,“愧不能对”。不多久,就辞掉了丞相之职。
两年之后,周勃赴绛就国(他封绛侯),因忧惧文帝猜忌,心中忐忑,每回郡守或郡尉巡经此地时,竟然紧张到“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如此反应过度,当然是自找麻烦。老实说,汉文帝倘使真要怎样,周勃即便全身披挂,又有何用?自己全身披挂已经够傻,竟然还让家人手持兵器见官?!这下子,果然招徕灾祸,有人就上书举发周勃意欲谋反。汉文帝旋即将案子交付廷尉,廷尉又转给长安主管刑狱的官吏审理。可怜那粗人周勃,身为绛侯,又是堂堂前丞相,面对这群刑狱官吏时,竟然害怕到、也笨拙到不知如何应答。
后来,周勃无罪开释,总算平安渡过了晚年。综观周勃一生,实在与聪明灵巧完全沾不上边。但有趣的是,刘邦生前,却看准了这粗人的份量。《史记》言道,“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同嘱,交付)大事”;刘邦临终前,就特别交代吕后,来日,“安刘氏者,必勃也。”
“安刘氏者,必勃也”,从这精准的预言看来,粗人的份量,似乎也只有粗人才看得出来。我幸亏儿时在乡下住,所阅粗人多矣,至今,也仍算是半个粗人。因此,刘邦这段遗言,我竟也还读得懂!
作者介绍里,我写着——父工人,母工人,两人均未受学校教育。写这点,不是为了标榜“又红又专”,而是强调我的民间背景。我虽然出身寒微,没家学渊源,也没家世背景,可不识字的双亲以无言之教让我在台湾民间天生地养,汲取了怎么也汲不尽的源头活水。有此源头活水,使我日后得以牢牢实实地接上中国文化传统,更让我年纪越长,越看得清世情,也越看得出旁人的真正份量。
民间一向鱼龙杂处,啥样人都有。大致说来,粗人居多。粗人的缺点显,优点隐;毛病容易看得到,好处得费点时日才体会得着。我读中学时,就曾因念了点书,学了些知识,自以为有文化、有程度,有段时间,还挺看不上家乡那些粗人呢!
这当然是我的年少无知。
说起粗人,我总想起汉初那帮开国君臣。其中,樊哙是个老粗,他本屠狗之辈,鸿门宴上“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模样,也实在骇人!但这么个粗人,当初刘邦攻下咸阳,见宫殿巍峨,眼巴巴想进皇城“止宫休舍”时,头一个劝阻的,却也是他。相较于樊哙的粗中有细,刘邦更是粗极粗、细极细。刘邦每见儒生顶戴儒冠,动辄要摘下“溲溺其中”,真是粗野极了。可临终前,吕后问以日后宰相的接班人选,只见刘邦一个个细点,先曹参,继而王陵,但“陵少(稍)戆(粗直),陈平可助之”,陈平虽然聪明,却“难以独任”,还得要有周勃襄助。
果然,日后的历史,几乎就照着刘邦的“剧本”一一上演。汉初诸吕乱政的政治危机,也正是由周勃所平定。周勃此人,相较于樊哙、刘邦的粗中带细,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粗人。他出身卑微,原以“织薄曲(以竹篾或苇篾编成的养蚕用具)为生”,有时赚赚外快,则“为人吹箫给丧事”。后来踏上历史舞台,征战厮杀,也就是一介武夫。位居要津之后,依然保持粗人“本色”,召见儒士,连个宾主之位也不管,随便一坐,开口便曰,“趣为我言!”(赶紧说,别引经据典,说白话!)
这么一个粗人,在平定诸吕之后,仗着功勋第一,大大咧咧,“朝罢趋出,意得甚”。文帝因刚即位,面对如此勋臣,也“礼之恭,自送之”。待形势平稳,文帝决定“提醒一下”,便于朝会时故意问丞相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周勃是个粗人,哪答得出?只好谢罪曰,“不知”;文帝紧接又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经此再问,周勃汗流浃背,“愧不能对”。不多久,就辞掉了丞相之职。
两年之后,周勃赴绛就国(他封绛侯),因忧惧文帝猜忌,心中忐忑,每回郡守或郡尉巡经此地时,竟然紧张到“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如此反应过度,当然是自找麻烦。老实说,汉文帝倘使真要怎样,周勃即便全身披挂,又有何用?自己全身披挂已经够傻,竟然还让家人手持兵器见官?!这下子,果然招徕灾祸,有人就上书举发周勃意欲谋反。汉文帝旋即将案子交付廷尉,廷尉又转给长安主管刑狱的官吏审理。可怜那粗人周勃,身为绛侯,又是堂堂前丞相,面对这群刑狱官吏时,竟然害怕到、也笨拙到不知如何应答。
后来,周勃无罪开释,总算平安渡过了晚年。综观周勃一生,实在与聪明灵巧完全沾不上边。但有趣的是,刘邦生前,却看准了这粗人的份量。《史记》言道,“勃为人木彊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同嘱,交付)大事”;刘邦临终前,就特别交代吕后,来日,“安刘氏者,必勃也。”
“安刘氏者,必勃也”,从这精准的预言看来,粗人的份量,似乎也只有粗人才看得出来。我幸亏儿时在乡下住,所阅粗人多矣,至今,也仍算是半个粗人。因此,刘邦这段遗言,我竟也还读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