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使教育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新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等等,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9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意识不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回应,探索有效策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很多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很难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有了问题也依赖教师解决,自己很少独立思考。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这种习惯形成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学生不信任,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罗列然后逐个讲解,根本不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就会迫不及待进行帮助。这样学生就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积极发问和思考的习惯,也就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具体的情境,如通过故事、游戏、模拟生活场景等方式营造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产生兴趣,会进入到这个情境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要做课堂的控制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如果他们对教学情境比较陌生,就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积极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可以模拟超市购物学习运算,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场景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认为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紧张感,敢于表现自己,发挥内在的潜能,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较远,就会造成紧张严肃的课堂气氛,必然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教态,要温柔耐心,和蔼可亲,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学生。教师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思想比较简单,自尊心强,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培养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且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比较喜欢群体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小组共同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和交流积极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仅能够体会到团体合作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除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容易偷懒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密切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是问题解决的灵魂,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上讲下听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灌注的容器。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进行分析、概括和归纳,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细致的演示和讲解,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更要知道得出答案的过程,例如教材中的例题都有详细的步骤,教师要对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例题进行观察,掌握一定的思想和方法,遇到这类型的问题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和探索答案,在持续的思考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另外,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少不了问题的变式和迁移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容易,如何运用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设置多样化的问题,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给出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进一步激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薄弱点,教师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意识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现阶段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思考,运用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9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应用意识不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回应,探索有效策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目前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很多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很难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有了问题也依赖教师解决,自己很少独立思考。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这种习惯形成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学生不信任,或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罗列然后逐个讲解,根本不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就会迫不及待进行帮助。这样学生就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积极发问和思考的习惯,也就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具体的情境,如通过故事、游戏、模拟生活场景等方式营造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产生兴趣,会进入到这个情境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要做课堂的控制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如果他们对教学情境比较陌生,就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积极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可以模拟超市购物学习运算,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场景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够通过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问题。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要注意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认为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减轻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紧张感,敢于表现自己,发挥内在的潜能,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较远,就会造成紧张严肃的课堂气氛,必然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教态,要温柔耐心,和蔼可亲,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学生。教师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小学生,思想比较简单,自尊心强,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教学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培养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这样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且认真思考解决问题。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比较喜欢群体性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小组共同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和交流积极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仅能够体会到团体合作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除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特别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容易偷懒开小差,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密切的关注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是问题解决的灵魂,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上讲下听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灌注的容器。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进行分析、概括和归纳,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细致的演示和讲解,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更要知道得出答案的过程,例如教材中的例题都有详细的步骤,教师要对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例题进行观察,掌握一定的思想和方法,遇到这类型的问题知道从哪几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和探索答案,在持续的思考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另外,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少不了问题的变式和迁移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知识容易,如何运用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设置多样化的问题,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给出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进一步激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中的一个薄弱点,教师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意识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现阶段教学中的问题,并且积极进行思考,运用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