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个学生告诉我,他不喜欢数学是因为觉得学了数学在生活中用不到,据调查这确实是很多成绩差的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存在这样的现象和我们现行的教材有关,更和教师的观念、教法有直接关系。其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年级的升高,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是因为我们这些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无意识的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我们的学生只创设特定的问题,只讲授特定的解决方法,进行的只是“算法”的学习。我们忽略了甚至是排除了解决具有开放性、含糊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需要更多创造性的问题,非单纯练习性的、鲜活有趣的问题。实际上,书本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生活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与书本知识相融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脱离实际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会学、活学、活用呢?
1.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你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
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
一个苹果大约重( )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
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一年级“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在学习“认识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特用多媒体制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上课开始时将此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我接着告诉大家"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日常超市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才会使它产生质的飞跃,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头脑中成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更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数学思想,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真正为生活服务。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真正回归于生活。
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脱离实际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会学、活学、活用呢?
1.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生活中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采撷数学问题,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你的体重大约是( )千克。
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 )米。
一个苹果大约重( )克。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我们教师就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
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一年级“生活中的数”,在“可爱的校园”情境图中,除了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的实物外,教师还应把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初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就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在学习“认识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特用多媒体制了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动画画面。上课开始时将此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我接着告诉大家"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红绿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循环小数"的定义打下了直观的基础。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 让数学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日常超市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像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才会使它产生质的飞跃,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头脑中成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更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数学思想,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真正为生活服务。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数学真正回归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