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实现课堂高效的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n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依托“导学案”,实现学生主体,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支撑点
  众所周知: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必须充分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使学生便于思考和学习,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便于自主学习某一篇课文,而精心搭建的平台。笔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分八步走”的“语文导学案”框架:
  (一)课题
  (二)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要点导引(包括教师分析学情预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法点拨: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概文本内容:
  2、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或主旨。
  (五)揣摩语言
  1、精读某一段或几段,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采用逆向思考,推测作者为何选用这些词?它们的语境义?它们与中心的表达有何联系?
  2、揣摩文本中关键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并体会其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
  3、美读:结合揣摩的结果,运用适合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写法探究
  1、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2、揣摩文本突出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七)疑难问题记录
  (八)资料链接
  设计一份针对性强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深入文本,对教与学的内容了然于胸,高屋建瓴,找准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在哪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的“导学案”,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储备,逐渐进入文本佳境,感受文本魅力,发现其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才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优化“课堂结构”,实现教师主导,是高效课堂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完成,没有教师的精心诱导、点拨,学生不可能自发的达到高层次。因此,语文课堂要实现高效,高明的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1、情境激趣,做好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上课伊始,高明的教师常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使其思维迅速定向,把兴奋点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从而兴味盎然的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例如,笔者在组织教学张丽钧的散文《世上最贫穷的母亲》时,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引导:同学们都认识咱们学校初二年级的三胞胎兄弟(张大龙、张二龙、张三龙),当其母亲怀孕被确诊为三胞胎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担忧所取代,因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很难同时给这三个儿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幸运的是我们县的女县长决定收养其中一个,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福音。可是,当三个孩子出世后,其母亲疯了一般死活不让抱走其中的任何一个,亲朋好友、家人、甚至其丈夫的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很多人都骂她“傻娘们”。这位母亲到底“傻不傻”?这位母亲为何“毁约”?
  这两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迅速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学生找到了答案:“天底下的母亲,无一不认为自己深怀爱的绝技。学生们解开了疑团,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非常顺利的实现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效激活课堂的一项艺术。
  2、品味赏析,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深化提高的点拨者
  语文教学,其实质是语言的教学,离开了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因而语文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包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充分体味语文的魅力。比如,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这句话“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笔者作了如下点拨:(1)找出句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谈它的表现力;(2)把这个词换一换,比较、推敲、品味一下作者为何选用这个词;(3)从内容理解或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并把这个句子选用适当的语气、语调美读出来。这样的训练从感性→理性→感性,学生有了听、说、读、思、做的亲身体验,达到了“高”与“好”的发展,语言训练只有发展到这个层面,才是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落实了“突出主体性,强调引导性,体现过程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刘吉冉,教师,现居山东平阴。
其他文献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1999年以前的材料作文提出的概念。而1999年以前的高考作文,自然地就被称为“旧材料作文”。“旧材料作文要求全面把握材料,有最佳立意之说;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限定文体。其中限定文体符合原材料主旨是材料作文的重要标志。   “新材料作文”又叫“后话题作文”“命意作文”,是介于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之间的一种作文形式。“新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叙事相对完整,
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过分注重分数,强调“以本为本”,割断了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促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开放的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的个性品质。  一.开放课程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言课程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
先哲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主张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2.10)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知其心”,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长善救失”,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从而获得极大的教学效益。我们站在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上,要跳出“因材施教”原则的本源意义的范畴,从教材内容,人格培养和社会环境角度,在一个全新层面上剖析“材”的积极因素,完善我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探究学习中,怎样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关键在于选择好的阅读探究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掌握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便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进行选择。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浏览阅读法。就是通过浏览课外读物,了解要写的什么事、什么人。这种方法适合初读课外读物时采用。比如读《水浒》就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与众
一.语文有效课堂的实践关注与意义追寻  在2012年10月16日至19日,我有幸到上海教科院进行提升培训。在这四天的培训中,一个理念反复跳进我的脑海里,那就是: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以前,我们总认为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1、教师完成了三维目标。2、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3、课堂环节清晰,解决难点,突破重点,有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背诵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语文学习兴趣的差异,语文背诵的效果也大不相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导致一部分优等生不需太多努力,便已能背诵得很好,另一部分学生则恰恰相反。我们在指导语文背诵时,既不能让前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又不能让后一部分学生“够不着”。语文的分层教学,就要求语文背诵教学实施分层评价。做到语文教学指导要分层次,因材施教,背
在课改东风的吹拂下,课堂教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创新”,不少教师出奇作怪,动辄播放视频,讲个故事,开个展览会,办个文学沙龙……乍一看,新鲜,热闹,甚至“震撼”,然而热闹过后,学生几无所获。那种一味为了“氛围”而过于花哨的小伎俩是要不得的。笔者仅以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语文活动,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让学生在动
随着新教育不断深入,我们在课堂上听到不合适的掌声越来越多,尤其是公开课上。有些老师仅仅把掌声看作是烘托热闹气氛的工具。这种表演性的做法,破坏了课堂目标的达成和探究意义的实现,背离了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向。公开课,似乎没有掌声就不是好课了,上课的老师也深谙此道,总是变着法让课堂“掌声响起来”,有的还要“让眼泪飞一会儿”。人有“七情六欲”,在“掌声”的渲染下,很容易被迷惑。  迷惑一:这是送给学生的掌声吗
文言文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考验,积淀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于漪老师就曾形象的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可见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瑰宝,再加上经过专家的层层筛选,选进教材的更是精华中的精华,瑰宝中的瑰宝。然而,纵观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学生普遍不爱上文言文,文言文也没展现预期的魅力,教学效率低下也是不争的事实。对此钱梦龙先生就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
阅读教学要注意价值取向,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共生共鸣之时,将他们受到洗礼的灵魂律动、得到建构的人格涵养付诸笔端,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学生的积淀就会更丰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品析中积累丰富的语言  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古人云:“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摘抄仅仅是巩固阅读成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