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依托“导学案”,实现学生主体,是“高效语文课堂”的支撑点
众所周知: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必须充分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使学生便于思考和学习,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便于自主学习某一篇课文,而精心搭建的平台。笔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分八步走”的“语文导学案”框架:
(一)课题
(二)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要点导引(包括教师分析学情预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法点拨: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概文本内容:
2、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或主旨。
(五)揣摩语言
1、精读某一段或几段,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采用逆向思考,推测作者为何选用这些词?它们的语境义?它们与中心的表达有何联系?
2、揣摩文本中关键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并体会其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
3、美读:结合揣摩的结果,运用适合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写法探究
1、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2、揣摩文本突出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七)疑难问题记录
(八)资料链接
设计一份针对性强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深入文本,对教与学的内容了然于胸,高屋建瓴,找准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在哪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的“导学案”,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储备,逐渐进入文本佳境,感受文本魅力,发现其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才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优化“课堂结构”,实现教师主导,是高效课堂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完成,没有教师的精心诱导、点拨,学生不可能自发的达到高层次。因此,语文课堂要实现高效,高明的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1、情境激趣,做好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上课伊始,高明的教师常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使其思维迅速定向,把兴奋点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从而兴味盎然的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例如,笔者在组织教学张丽钧的散文《世上最贫穷的母亲》时,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引导:同学们都认识咱们学校初二年级的三胞胎兄弟(张大龙、张二龙、张三龙),当其母亲怀孕被确诊为三胞胎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担忧所取代,因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很难同时给这三个儿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幸运的是我们县的女县长决定收养其中一个,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福音。可是,当三个孩子出世后,其母亲疯了一般死活不让抱走其中的任何一个,亲朋好友、家人、甚至其丈夫的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很多人都骂她“傻娘们”。这位母亲到底“傻不傻”?这位母亲为何“毁约”?
这两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迅速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学生找到了答案:“天底下的母亲,无一不认为自己深怀爱的绝技。学生们解开了疑团,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非常顺利的实现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效激活课堂的一项艺术。
2、品味赏析,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深化提高的点拨者
语文教学,其实质是语言的教学,离开了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因而语文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包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充分体味语文的魅力。比如,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这句话“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笔者作了如下点拨:(1)找出句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谈它的表现力;(2)把这个词换一换,比较、推敲、品味一下作者为何选用这个词;(3)从内容理解或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并把这个句子选用适当的语气、语调美读出来。这样的训练从感性→理性→感性,学生有了听、说、读、思、做的亲身体验,达到了“高”与“好”的发展,语言训练只有发展到这个层面,才是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落实了“突出主体性,强调引导性,体现过程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刘吉冉,教师,现居山东平阴。
众所周知: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必须充分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使学生便于思考和学习,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导学案就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便于自主学习某一篇课文,而精心搭建的平台。笔者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分八步走”的“语文导学案”框架:
(一)课题
(二)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三)要点导引(包括教师分析学情预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法点拨: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概文本内容:
2、揣摩作者写作意图或主旨。
(五)揣摩语言
1、精读某一段或几段,找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采用逆向思考,推测作者为何选用这些词?它们的语境义?它们与中心的表达有何联系?
2、揣摩文本中关键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并体会其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
3、美读:结合揣摩的结果,运用适合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来。
(六)写法探究
1、概括作者的行文思路。
2、揣摩文本突出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七)疑难问题记录
(八)资料链接
设计一份针对性强的“导学案”,需要教师深入文本,对教与学的内容了然于胸,高屋建瓴,找准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是什么?学生最困惑的地方在哪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的“导学案”,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不断丰富相关的知识储备,逐渐进入文本佳境,感受文本魅力,发现其中的困惑。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点拨才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优化“课堂结构”,实现教师主导,是高效课堂的着力点
实践证明,语文学习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完成,没有教师的精心诱导、点拨,学生不可能自发的达到高层次。因此,语文课堂要实现高效,高明的教师必须创造性的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
1、情境激趣,做好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上课伊始,高明的教师常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使其思维迅速定向,把兴奋点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从而兴味盎然的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例如,笔者在组织教学张丽钧的散文《世上最贫穷的母亲》时,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引导:同学们都认识咱们学校初二年级的三胞胎兄弟(张大龙、张二龙、张三龙),当其母亲怀孕被确诊为三胞胎时,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喜悦很快被担忧所取代,因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很难同时给这三个儿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幸运的是我们县的女县长决定收养其中一个,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福音。可是,当三个孩子出世后,其母亲疯了一般死活不让抱走其中的任何一个,亲朋好友、家人、甚至其丈夫的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很多人都骂她“傻娘们”。这位母亲到底“傻不傻”?这位母亲为何“毁约”?
这两个问题情境的设置,迅速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学生找到了答案:“天底下的母亲,无一不认为自己深怀爱的绝技。学生们解开了疑团,更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洗礼,非常顺利的实现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有效激活课堂的一项艺术。
2、品味赏析,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深化提高的点拨者
语文教学,其实质是语言的教学,离开了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能称之为语文课,因而语文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包括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技巧,让学生充分体味语文的魅力。比如,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这句话“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笔者作了如下点拨:(1)找出句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谈它的表现力;(2)把这个词换一换,比较、推敲、品味一下作者为何选用这个词;(3)从内容理解或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这个句子,并把这个句子选用适当的语气、语调美读出来。这样的训练从感性→理性→感性,学生有了听、说、读、思、做的亲身体验,达到了“高”与“好”的发展,语言训练只有发展到这个层面,才是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落实了“突出主体性,强调引导性,体现过程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刘吉冉,教师,现居山东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