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将分别介绍创造性思维、和其制约因素,并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3-01
1.引言
教育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方式,不仅是对应试的要求,更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的重点即是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之下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任何学科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育同样如此。传统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的变革目标即是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首要任务,语文教育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该学科的重中之重。
2.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制约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的制约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定势的约束,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按照老师的布置模仿,无疑会对自主性造成制约。并且这种依赖的思维模式一旦养成,考虑问题或思维方式都是形成了定势,往往想做到突破性思维心理上会有障碍;其二,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并且在教育系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老师与学生很少关注应试以外的知识,必然会限制到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认知,此外,一味的以考试为中心,教育模式本末倒置,教师成为主体,而学生成为了客体,这种模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源于创造性的想象。在語文教学中,鼓励和接受学生的貌似‘不合理’的想象,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认知,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或对现有领域的拓展,以其独到新颖的见解,提出创造性的假设或理念,达到对已有事物或新生事物的探究,其具体的特点表现为如下方式:
3.1 想象性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想象,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能够启发创新性思维,人们在已知事物的认知基础上或者突发奇想,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虽然许多想象并不能被理论所证实,或者不具有科学性,但不能否认的是,想象开启了人们认识新领域、新理论的空间,只有在想象的基础上,才有创新的可能,可以说。想象即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育中,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在脑海中既可以想象历史,又可以探索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想象空间的提高不仅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
3.2创新性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定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已有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间接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创新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具体到教育中,就要求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创新是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敢于提出独树一帜的见解,找到一个更加优化的方案或者全新的方式来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语文教育更大程度上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对长久形成的教学习惯的一种突破,换言之,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
3.3逻辑性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猜测幻想,创新活动也不是依据个人喜好任意为之。创新是在对事物的内容与规律有一定的掌握,创新也并不排斥逻辑性,相反,好的创新往往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想象空间,才能有所创造,绝非随心所欲的臆造,创新与逻辑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元素,具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就要很好的把握想象与逻辑的尺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的语言、符号等比较抽象,如果没有逻辑的组织,就会流于幻想,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方式
4.1转变主体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育习惯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跟随性学习,要做到转换主体角色,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的,必须鼓励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参与的思维模式,具体而言有关键在于一下两点:
(1)变换教学模式:语文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对许多领域都有关联,作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在历史、天文、地理、经济、文学等多学科都有涉猎,许多题材差异应比较大,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习惯性教育,必然导致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以丰富多彩的样式教学,无疑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性学习的态度时,才能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兴趣,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直接相关于学生的主观思考意识。
4.2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将学生按照单一的模式培养“复制品”,而是要容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语文教育中,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其想法也千差万别,而教师在这个工程中必须有培养与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即使看似不合理的想法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思维去加以验证,只有如此,才能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5.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人类在向更高文明发展的同时,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未来,不能知识局限在已有的思维模式之下,而应该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固步自封,不求创新,便意味着倒退,同样,语文教育攸关学生的素质教育,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德显.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楚延.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石欧.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桂珍.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傅慧娥.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3-01
1.引言
教育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方式,不仅是对应试的要求,更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素质教育的重点即是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之下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任何学科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教育同样如此。传统教育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的变革目标即是突破传统教育的限制,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首要任务,语文教育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该学科的重中之重。
2.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制约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的制约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定势的约束,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按照老师的布置模仿,无疑会对自主性造成制约。并且这种依赖的思维模式一旦养成,考虑问题或思维方式都是形成了定势,往往想做到突破性思维心理上会有障碍;其二,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并且在教育系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老师与学生很少关注应试以外的知识,必然会限制到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认知,此外,一味的以考试为中心,教育模式本末倒置,教师成为主体,而学生成为了客体,这种模式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源于创造性的想象。在語文教学中,鼓励和接受学生的貌似‘不合理’的想象,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认知,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或对现有领域的拓展,以其独到新颖的见解,提出创造性的假设或理念,达到对已有事物或新生事物的探究,其具体的特点表现为如下方式:
3.1 想象性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想象,人们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是有限的,但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能够启发创新性思维,人们在已知事物的认知基础上或者突发奇想,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虽然许多想象并不能被理论所证实,或者不具有科学性,但不能否认的是,想象开启了人们认识新领域、新理论的空间,只有在想象的基础上,才有创新的可能,可以说。想象即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育中,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在脑海中既可以想象历史,又可以探索未来世界的种种可能,想象空间的提高不仅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
3.2创新性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定势,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已有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间接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创新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部分,直接决定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而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具体到教育中,就要求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首要位置。创新是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敢于提出独树一帜的见解,找到一个更加优化的方案或者全新的方式来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语文教育更大程度上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模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对长久形成的教学习惯的一种突破,换言之,也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
3.3逻辑性
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猜测幻想,创新活动也不是依据个人喜好任意为之。创新是在对事物的内容与规律有一定的掌握,创新也并不排斥逻辑性,相反,好的创新往往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达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想象空间,才能有所创造,绝非随心所欲的臆造,创新与逻辑辩证的统一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元素,具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就要很好的把握想象与逻辑的尺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的语言、符号等比较抽象,如果没有逻辑的组织,就会流于幻想,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4.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方式
4.1转变主体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育习惯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跟随性学习,要做到转换主体角色,教育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的,必须鼓励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参与的思维模式,具体而言有关键在于一下两点:
(1)变换教学模式:语文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对许多领域都有关联,作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其在历史、天文、地理、经济、文学等多学科都有涉猎,许多题材差异应比较大,如果只是一成不变的习惯性教育,必然导致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不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以丰富多彩的样式教学,无疑可以起到积极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当学生有了自主性学习的态度时,才能激发他们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兴趣,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直接相关于学生的主观思考意识。
4.2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将学生按照单一的模式培养“复制品”,而是要容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语文教育中,学生通过发散思维,其想法也千差万别,而教师在这个工程中必须有培养与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即使看似不合理的想法教师也不要轻易否定,而是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思维去加以验证,只有如此,才能启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5.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人类在向更高文明发展的同时,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未来,不能知识局限在已有的思维模式之下,而应该注重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固步自封,不求创新,便意味着倒退,同样,语文教育攸关学生的素质教育,其重要性与迫切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德显.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楚延.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石欧.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桂珍.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4).
[5]傅慧娥.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