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操作中学语文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里的“语文实践”“学会学习”就隐含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比如画一画、演一演、练一练、写一写、读一读等均属于操作的范围。可当前的语文教学却出现了滥用课件图片,乱开展活动,把语文教学变成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资料堆积课、音乐欣赏课等不当做法。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操作一定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还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直观展示练一练,让字词教学更有趣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只有牢固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才能达到阅读的目的。但有些字词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汉字符号与学生喜爱的形象、具体的对象联系起来呢?如何让学生的眼、口、手并用,快乐地参与到获取新知的实践中来呢?我觉得利用直观演示法是训练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字词教学趣味性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藤”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一查字典,找到这个字的读音及解释,然后结合生活实际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画出葫芦藤的样子,并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爬藤植物还有哪些?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多种图片,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哪些是爬藤植物。这样通过动手查一查,学生亲历了语文的实践,画一画激活了生活积累,再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的过程,刺激感官,巩固了对词语的理解。这种直观的训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培养了学生甄别和筛选的能力,既认清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化枯燥的解释为趣味的观察,使识字课堂充满了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写字,而且还要求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很显然,这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增强写字、练字的意识。如,吉春亚老师在教《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在识字、写字的教学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咱们学语文就应该多读、多背、多记。我们会背第一段的同学一起背,如果背诵不出来,也可以稍稍看一下书。
  师:在这段中,哪一句是写小镇的?咱们默写下来怎么样?
  (师在黑板上默写,生在本子上默写。)
  生:老师,你有一个词语默写错了,应该是“唤醒”而不是“叫醒”。
  师:谢谢你,不过这个词用在这里也很通顺啊,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还是“唤醒”好,因为“叫醒”这个词是大呼小叫的,声音很闹的。
  生:唤醒是轻轻地呼唤。
  ……
  师:一种很美好的意境,你用语言描绘出来了,你一定是学习语文的高手。
  这样,教师由默写入手,进行了写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又通过巧妙的“错误”设计,引出对词语和句子的品悟,真可谓设计精巧,训练无声,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统一。
  二、结合语境演一演,让句段训练更扎实
  克鲁普斯娅曾经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会看、会听、会感觉感受。”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大多故事性、趣味性都很强,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结合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年龄特点,在学课文时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分角色演一演,练一练,则能使语文教学更扎实。如在理解《东施效颦》中的“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一句时,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插图和译文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创设情境:“我是富人,看到东施效颦,哎呀,真难看呀,受不了她,关门坚决不出来。如果你是贫人会怎么样?村子里还会有其他人,他们又会怎么样呢?”此情境,帮助学生敞开了想象的大门,打开了思维的宝库,学生会说:“童子见之,皆哇哇大哭。”“老人见之,心脏病发。”“太阳见之,连忙躲进云层。”“狗儿们见之,狂吠一宿”等等。借此带着不同的感受,进行随机模仿,让他们模仿,演一演当时的情境,这样,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就在模仿、练习中逐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了创造文言文的“语文技能”,真正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三、动手批注写一写,让文本对话更有效
  人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感悟。在有了感悟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应该成为一种学习语文的习惯,甚至是生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从古至今,这种读书方式一直都被推崇。早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就提出:“学者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就把“涵泳”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要带思考去读书。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阅读理解文章都是非慢慢咬嚼不可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指出:“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其实,这种“引导学生自我锻炼”“慢慢咬嚼”“留下痕迹”都与“动笔墨”的理念不谋而合。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的是要动手写批注,它讲究的是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就包含了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想象。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口、手、脑并用的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版本较多,有部分版本教科书已经关注到了小学生读书需要动笔墨的问题,在书中编排了相关训练。如北师大版教科书在四年级就提出“学写摘录笔记”“学习标画重点词句”;西师大版教科书在三年级出现了“批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旁边的“批读语”,边读边想边学着批注阅读理解课文。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在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动手写批注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种,有的在书上做记号(圈点或画线);有的在“天头”“地脚”、文章的旁边或段尾空白处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不管哪种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都要传授给学生,然后加强批注训练,而且训练活动要强化语文基础的工具性,如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在能力、习惯和方法上进行拓展,夯实基础。   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太阳,你好》一课时,可以这样训练批注:
  读第1自然段:“太阳在天上行走。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他听说的故事最多,他知道的事情也最多。”
  师:刚才读了这一段以后,有了一些疑问,我将这些疑问写在了段落的旁边,是这样的——“我很想知道他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同学们,你读了这一段之后是不是心里也有这些问题呢?
  生:是的,我也想知道这些。
  师:老师的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批注。有了疑问、有了感受在旁边写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太阳在天上行走,他都看见了什么呢?那就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把答案勾画出来。
  (学生边读书边动笔勾勾画画,几分钟后并交流汇报7~11段)
  师:请你按照老师刚才对第1自然段的批注方法,试着对第七自然段提出一个问题。
  生:课文说“全世界美的东西他都看见了,全世界丑的东西他也全看见了。”我对这句话提出问题——“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指的是什么呢?”
  师:真好,能学着老师教给你的批注方法提出自己的问题,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这就是有疑问处写批注。
  总之,书不能读完了还和新的一样,这不利于积累。
  特级教师张玉坤在教《鞋匠的儿子》一课时,这样进行批注训练。
  (大屏幕出示: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张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大家比较一下,这段话跟书上的话一样吗?有没有区别?
  生:少了三个“永远”。
  师:大家把书上三个“永远”圈起来。(学生动笔圈“永远”这个词语。)
  师:这三个“永远”不能省,省掉效果就不同了,为什么?
  生:因为“永远”能突出林肯他父亲做鞋匠做得很伟大,少了就感觉效果不够。
  师:就感觉话没有说到位,是吧?我永远记住了,说明我今后会不会忘记?
  生:不会。
  师:你们在书旁边写上“不会忘记”。(生写批注)
  接下来张老师用了相同的方法,让学生对另外两个“永远”的理解批注到书上。
  这里充分体现了教师“扶”的作用,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养成了批注习惯,批注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这样动动笔墨去读书,去写一写感受,有利于学生集中思想,提高效果,加深印象,方便记忆;有利于复习巩固,翻开书,那些重难点、对内容的理解、诠释在书中一目了然;同时也更有利于从文字展开想象,把“薄”书读“厚”,也可以突出要点,把“厚”书读“薄”,并在批注的过程中,习作能力也将慢慢得到提高。学生经过这样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批批注注的阅读,思维肯定会变得灵活,思考的种子自然会发芽,这样学好语文就水到渠成了。
  四、综合实践做一做,让习作指导更实在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它能走入《课程标准》、走入《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育观念趋向成熟的必然结果,它带来的是一次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很明显,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注重的是亲自体验与实践。学生根据活动主题,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较强的问题意识,然后通过个人或小组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在和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由此主动地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则是综合性学习中培养操作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加强训练。
  (一)依托教材,发现问题,培养习作意识
  语文的学习需要慢下来。需要学生在本色的语言环境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如果想借助一节课,把语文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那是不现实的。慢下来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批注中、习作中慢慢得到语言的积累。在问题推进课堂教学境况之下,着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把综合性学习主题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整合主题,加强操作能力训练。
  如二年级上册《一片树叶》是一篇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大胆重组课文,挖掘出两个关键问题:“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观这棵小椿树?”“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书,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要求学生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练习说话,复述故事,接着增加难度,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续编这个故事。经过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表演、写话等,把课文整合成一个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综合语文实践活动,看似平实,学生却经历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阅读过程,听说读写能力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同时,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习作意识。
  (二)结合文本,设定主题,进行习作指导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利用文本内容捕捉资源,精心筛选其“精华”,设定相对应的主题,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点阅读、讨论,使其在习作中达到自由表述、真情表达的效果。
  如在学习完五年级《龙的传人》一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龙在人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制订以下活动方案:
  1.赛一赛。收集有关“龙”的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语竞赛。
  2.讲一讲。查找、收集龙的传说、故事,开一个故事演讲会。
  3.谈一谈。到图书馆、互联网去查找有关龙的知识包括龙的来源、图片等,大家交流。
  4.写一写。把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整理,写一写感想,出一期手抄报。
  每一个活动方案的制订都关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赛、讲、谈、写的活动中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样学习起来就会兴趣盎然,充满活力。同时,最终将活动落实到了写的层面上,学生的习作能力也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活动中得到提升。
  (三)学科整合,加强训练,形成习作习惯
  综合性学习还应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与音乐、美术、科学等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在 “走进春天”的主题中可以沟通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的横向联系,围绕“感受春天”这个主题,让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描绘春天的画卷,歌唱赞美春天的歌曲,自己创作关于春天的文章。学生在“吟诵、绘画、歌唱、创作”中走进春天。这样,语文学习就真正“动”了起来。这种学科整合,既有跨越学科的,又有纯语文的“创作”,岂不是美不胜收?
  小学语文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培养方法是灵活多样的,通过有序地操作,把文本内容和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进文本学语文,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用语文。不管哪种方法,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教师都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让语文学习充满情趣。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黄牛党几乎无处不在——商场里,有“刷卡”的黄牛;医院外,有“卖号”的黄牛;剧场旁,有“倒票”的黄牛……近年来,一些黄牛甚至开始涉足互联网领域,小米黄牛党就通过网上抢购小米手机并转售的方式,从中赚取差价牟利。   那么,小米黄牛党究竟是由一个怎样的群体构成?他们能够从这种交易中获利多少?  分工明确的黄牛团队   笔者调查“小白小米专业黄牛群”时发现,如今这些黄牛,已经形成一个分工明确
作文生成性案例教学(以下简称生成性案例教学)写作模式的基本理念可概括为: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以案例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新问题,强调在写作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重要性。新课程写作训练的实质是“问题解决式”的写作,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因为没有问题的写作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训练。对于学生写作思维方式的建构,教师要彻底摒弃“预设”程式化现象,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疑惑及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操作”一词共出现了30次,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内涵与作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人的动手开始的
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新作文教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理念,探讨影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低下的原因,并借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因素;改进对策  G623.2  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而言,写作是让他们感到比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