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五”时期以来,内蒙古东部盟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主动做好与东北地区的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在向北开放中取得新突破,不断扩大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该区域的和谐发展。“十一五”开局之后东部盟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一、“十五”时期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东部盟市现有土地面积66.49万平方公里,占我区总面积的56.2%;2006年末总人口1278.35万人,占我区总人口的53.4%,其中东部盟市少数民族人口412.90万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2.4%。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2006年,东部盟市生产总值达到1578.0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2.9%,年均增长18.4%。人均GDP突破万元,达到12336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3.6,38.9:37.4。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163.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88.8亿元,年均增长37.1%;地方财政收入由49.2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12.7%。
2007年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126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5%、37%、18.1%和4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其余3项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区平均增长水平。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2006年,东部盟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3%,基本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东部盟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2.1%。东部盟市是全区重要的商品粮、乳、肉、绒的产地,截至2006年底,粮食产量占全区的74.1%、牛奶产量占33.8%、肉产量占61%、绒产量占58%。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1.8%,涌现出塞飞亚和科尔沁牛业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从而带动大批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2006年,东部盟市公路运输线路总长度为6.9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54万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长81.3%和23.7%;公路网密度为10.4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81.1%。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公路大通道建成通车。东西铁路大通道建设全面启动,赤峰至大阪至白音华、伊敏至伊尔施等铁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呼伦贝尔、兴安电网与蒙西电网实现联网,东西电力大通道基本形成。水资源供给能力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40.67千公顷。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2.8%,占东部盟市现有耕地面积的32.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3%。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6年。东部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7.1%。特别是东部盟市依托口岸资源优势。对俄蒙贸易增长较快。2006年,东部盟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53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27%。东部盟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10.66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13倍和1.93倍。2007年1-8月。东部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5.7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活特增速分别达16.1%和13.8%。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东部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640元增加到2006年的8558元,年均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02元增加到3330元,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除锡林郭勒盟比2000年略有增长,其余盟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城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东部各盟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比2000年均增加了近10平方米。而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及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东部盟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1.1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8.52万人。2006年,东部盟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6.9张。
“十五”时期以来,尽管东部盟市经济发展有了较快发展,但还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发展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环境和资源压力形势较为严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二是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与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四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五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已吹响。东部盟市面临良好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机遇,一是面临实施好公路、铁路、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东北三省的对接工作;二是面临充分利用东部盟市能源、有色金属、农畜产品资源集中的比较优势,抓住与东北三省搞好产业和项目对接工作;三是落实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惠及我区东部二盟三市的优惠政策。东部盟市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发挥优势。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构建支撑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的增长极。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以开放促开发,强化借势、借力发展举措,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着力在对外开放上实现突破,抓住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外向度。把握国家对振兴东北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东北三省制定出台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与东北三省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融入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实现借力发展。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按照分类指导、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原则,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和 建设好一批工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规模。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重组,大范围配置资本,推动重大项目的建设。来加快东部盟市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建设。要依托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开发区,以煤、电、化一体化为重点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电及重化工在东北经济区资源产业加工上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东部盟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有重点地培育出一批知名的绿色品牌。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业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二)以扩大居民消费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收入增长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居民在住房、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方面的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和经营成本,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真正做到政府营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市场调节企业、群众创造财富;处理好开放引进与培育当地企业的关系。培育起一大批本土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把发展中小企业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持续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结合起来。提高中小企业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
(四)以发挥沿边对外贸易的优势,积极开拓俄蒙市场为突破口,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协调,促进中俄互市贸易区双向开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满洲里、二连浩特与俄蒙联合建立互市贸易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立出口加工区。同时进一步扩大东部盟市对内开放,特别是加强与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相应的政策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东部盟市投资,从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五)以加强环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促进生态状况整体遏制和重点治理区域的全面好转。要继续以水利、交通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为重点,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后续保障支撑能力。
(六)以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森工、农垦、煤炭等老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快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自治区要在社保、农网改造、税收、林区垦区矿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同时鼓励扶持这部分人从事第三产业。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牧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工资性收入,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规模,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三是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民有序转移。东部盟市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还应该在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一、“十五”时期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东部盟市现有土地面积66.49万平方公里,占我区总面积的56.2%;2006年末总人口1278.35万人,占我区总人口的53.4%,其中东部盟市少数民族人口412.90万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2.4%。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2006年,东部盟市生产总值达到1578.0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2.9%,年均增长18.4%。人均GDP突破万元,达到12336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3.6,38.9:37.4。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163.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88.8亿元,年均增长37.1%;地方财政收入由49.2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12.7%。
2007年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126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5%、37%、18.1%和4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其余3项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区平均增长水平。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2006年,东部盟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3%,基本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东部盟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2.1%。东部盟市是全区重要的商品粮、乳、肉、绒的产地,截至2006年底,粮食产量占全区的74.1%、牛奶产量占33.8%、肉产量占61%、绒产量占58%。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1.8%,涌现出塞飞亚和科尔沁牛业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从而带动大批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2006年,东部盟市公路运输线路总长度为6.9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54万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长81.3%和23.7%;公路网密度为10.4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81.1%。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公路大通道建成通车。东西铁路大通道建设全面启动,赤峰至大阪至白音华、伊敏至伊尔施等铁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呼伦贝尔、兴安电网与蒙西电网实现联网,东西电力大通道基本形成。水资源供给能力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40.67千公顷。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2.8%,占东部盟市现有耕地面积的32.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3%。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6年。东部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7.1%。特别是东部盟市依托口岸资源优势。对俄蒙贸易增长较快。2006年,东部盟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53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27%。东部盟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10.66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13倍和1.93倍。2007年1-8月。东部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5.7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活特增速分别达16.1%和13.8%。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东部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640元增加到2006年的8558元,年均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02元增加到3330元,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除锡林郭勒盟比2000年略有增长,其余盟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城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东部各盟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比2000年均增加了近10平方米。而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及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东部盟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1.1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8.52万人。2006年,东部盟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6.9张。
“十五”时期以来,尽管东部盟市经济发展有了较快发展,但还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发展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环境和资源压力形势较为严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二是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与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四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五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已吹响。东部盟市面临良好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机遇,一是面临实施好公路、铁路、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东北三省的对接工作;二是面临充分利用东部盟市能源、有色金属、农畜产品资源集中的比较优势,抓住与东北三省搞好产业和项目对接工作;三是落实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惠及我区东部二盟三市的优惠政策。东部盟市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发挥优势。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构建支撑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的增长极。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以开放促开发,强化借势、借力发展举措,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着力在对外开放上实现突破,抓住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外向度。把握国家对振兴东北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东北三省制定出台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与东北三省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融入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实现借力发展。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按照分类指导、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原则,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和 建设好一批工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规模。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重组,大范围配置资本,推动重大项目的建设。来加快东部盟市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建设。要依托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开发区,以煤、电、化一体化为重点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电及重化工在东北经济区资源产业加工上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东部盟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有重点地培育出一批知名的绿色品牌。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业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二)以扩大居民消费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收入增长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居民在住房、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方面的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和经营成本,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真正做到政府营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市场调节企业、群众创造财富;处理好开放引进与培育当地企业的关系。培育起一大批本土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把发展中小企业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持续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结合起来。提高中小企业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
(四)以发挥沿边对外贸易的优势,积极开拓俄蒙市场为突破口,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协调,促进中俄互市贸易区双向开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满洲里、二连浩特与俄蒙联合建立互市贸易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立出口加工区。同时进一步扩大东部盟市对内开放,特别是加强与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相应的政策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东部盟市投资,从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五)以加强环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促进生态状况整体遏制和重点治理区域的全面好转。要继续以水利、交通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为重点,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后续保障支撑能力。
(六)以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森工、农垦、煤炭等老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快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自治区要在社保、农网改造、税收、林区垦区矿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同时鼓励扶持这部分人从事第三产业。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牧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工资性收入,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规模,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三是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民有序转移。东部盟市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还应该在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