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以后,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实际的发展。实现有效教学,对于学校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而教学效益又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因此,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以使得学生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启蒙作用。然而,相对于语文、数学这样的传统学科,科学这门课程却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被很多学生视为可学可不学的“副科”,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不断推进,这就为科学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在课时的设置上,各个学科有主副之分,但就学科作用而言,却没有什么主副之分。无论什么学科,既然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就说明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如今,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求均衡教学,尽量不让学生偏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在小学阶段就严格区分主副科,学生就会对于主科倾尽全力地认真学习,而对于副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想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首先就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就要在课前多下功夫,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细致又充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学素材进行准备。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认真筛选教学材料,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米可炊”。二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学对象,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理应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只能是被领导者和被动接受者。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相对于教师处于弱势,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对偏小,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最小,这些优势是很多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而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正是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诞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各种科学实验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知识的讲解,教师还要重视科学实验。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事先的设计,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同时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性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注意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与实验职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团结协作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五、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具有效率高、便于调控等优点,缺点则是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发挥。事实上,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但却不是唯一的场所,除了课堂,外面世界广阔的空间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以外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各种感性的经验和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每个科学教师都应当牢牢抓住这个机会,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让学生不仅在这门课中学到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出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把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推进。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启蒙作用。然而,相对于语文、数学这样的传统学科,科学这门课程却普遍得不到学生的重视,被很多学生视为可学可不学的“副科”,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现如今,新课程改革工作正在不断推进,这就为科学教学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在如今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在课时的设置上,各个学科有主副之分,但就学科作用而言,却没有什么主副之分。无论什么学科,既然被作为一门课程来设置,就说明它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现如今,社会所亟需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求均衡教学,尽量不让学生偏科,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任何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绝对不能厚此薄彼,在小学阶段就严格区分主副科,学生就会对于主科倾尽全力地认真学习,而对于副科却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想实现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首先就要纠正学生的这些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这门学科对于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激发起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首先就要在课前多下功夫,把准备工作做得既细致又充分。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教学素材进行准备。教学素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认真筛选教学材料,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有米可炊”。二是充分地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思维习惯、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了教学对象,才能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师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经验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理应是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只能是被领导者和被动接受者。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相对于教师处于弱势,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不具备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小学生虽然在年龄上相对偏小,但是正是由于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最小,这些优势是很多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想象往往是天马行空的,而很多有创造力的想法正是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诞生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学科,在科学研究中,各种科学实验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因此,除了知识的讲解,教师还要重视科学实验。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实验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和实验操作的准备。教师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实验仪器,以便于学生的操作和观察。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具体的实验操作进行事先的设计,并充分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2.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示范作用,同时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模仿性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把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只有这样的实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3.注意在小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与实验职责,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什么行业,团结协作的能力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因此,团结协作的能力会让学生受用终身。
五、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具有效率高、便于调控等优点,缺点则是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发挥。事实上,课堂虽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但却不是唯一的场所,除了课堂,外面世界广阔的空间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以外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教学工作,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各种感性的经验和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契机下,每个科学教师都应当牢牢抓住这个机会,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段实现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让学生不仅在这门课中学到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出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明白自己肩上所担负的重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把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