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能竞赛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评价及养成

来源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lay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多站式考核的临床技能竞赛可以有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临床能力。临床技能竞赛的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参赛选手乃至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分析和探索竞赛对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及评价的启示,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临床教学不断成长和进步。

其他文献
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存在对"三基"重视不足、因材施教不够、教学方式单调、考核流于形式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探索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狠抓基本功培训、规范查房、重视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等措施,提高了学员的临床基本功和临床思维,改善了带教质量。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优化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了《卫生应急》课程。整合散布在多门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设置20学时理论和18学时实验/实践教学;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为切人点,选取行业需求分值较高的项目进行重点讲授;完善平台建设,通过第二课堂、专题讲座等渠道,拓展应急实践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有利于提升学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教学改革措施。
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口腔医师的必经之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教育并轨发展趋势下,各规培带教科室、教师及学员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从2015年起成为口腔住培基地,该院修复科针对规培现状及教学中存在问题,注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方式,旨在提高住培医师的临床与科研能力。
结合传染病诊疗现状及肝病新的诊疗模式,分析当前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困境。在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当前教学需求的情况下,我科室引入案例教学,将典型案例讨论与理论授课穿插结合。招募并培训标准化病人,接受学生问诊查体并对学生进行标准化评估。安排药物试验随访门诊见习,了解医学研究设计实施过程。同时整合院内其他科室及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教学资源,弥补综合医院传染科病种不足的情况。多种教学相结合,提高传染病临床见习质量
慕课(MOOCs)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新型课程模式与教学形式,慕课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学中的缺陷,提升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质量。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MOOC平台资源将课程分解为"理论教学模块""病例讨论与互动模块""课后答题与反馈模块""临床实践模块",各模块之间紧密联系、有机衔接;教学中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实时反馈学习效果,注重提升学生自学能力,以促进儿科临床专
目的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创新性实践,并对PBL教学推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以某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137人)为研究对象,以演讲比赛为主要方式进行PBL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成果以视频形式通过微信进行网络分享与推广;并通过微型问卷对该专业学生(335人)进行PBL教学推广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基于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的传统授课中,选择恰当案例进行穿插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剖析,自主探究和学习汇报;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使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升了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质量。
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是其在办学中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独特的优质风貌,它具有独特性、集成性、区位服务性等特征。本研究讨论了当前地方医学校办学特色中存在的问题,即办学趋同化严重、"特色"与"优势"混淆、"重技轻育"现象明显。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探讨了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的生成路径,即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孕育本科教学特色;通过贴近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服务特色;通过优势专业学科带动学校全面提升的发展特色;
目的通过成绩考核和学生问卷调查评价"微课"网络教学在显微骨科教学的效果。方法将116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58人)和对照组(58人),对于相同的临床骨科教学内容,分别采取网络"微课"教学和传统教学。在临床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考核,并自设问卷调查教学满意度。通过SPSS 23.0对考试结果进行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在经过微课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94.8
目的研究应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改进麻醉学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方法将麻醉学系本科专业学生(195人)先实行常规课堂内形成性评价(对照组),再应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手机APP进行课堂内形成性评价(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纸质卡片进行随堂测试,点名计算出勤率;实验组采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进行随堂测试并计算出勤率。比较两组课堂内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随堂测试耗时及随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