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64-01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下面谈谈我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背景,创设导入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请学生听闹钟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然后我会说:“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象闹钟的滴答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践,揭示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试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已掌握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各自带来的圆,看能否拼成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圆的面积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圆的哪些部分与长方形的哪些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测量、推算,不难发现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圆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算出圆的面积。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联系生活实境,创设参与情景。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数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同学们到公园划小船,每条小船限乘8人,现在我们班有44人,需要租多少条小船?”我先请学生独立算一算要几条小船,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两种,第一种答案是租5条船余4人,另一种答案是租6条船,对学生的答案我先不表态,我会说:“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合,8人为一组,统计好要租几条船,待会老师去买票。”学生们这时情绪高涨,站起来组好队,这时学生不难发现8个人为一组的有五组,租五条小船,剩下4人虽然不够8人也要租一条船,所以总需要租6条船,这样学生在动态的生活情景中理解题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学得轻松,体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体现课堂数学的应用价值,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让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生活,把精彩的社会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学生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下面谈谈我在这一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背景,创设导入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请学生听闹钟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然后我会说:“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象闹钟的滴答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践,揭示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试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已掌握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各自带来的圆,看能否拼成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圆的面积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圆的哪些部分与长方形的哪些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观察、测量、推算,不难发现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圆周长的一半等于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等于长方形的宽,从而推算出圆的面积。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联系生活实境,创设参与情景。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数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同学们到公园划小船,每条小船限乘8人,现在我们班有44人,需要租多少条小船?”我先请学生独立算一算要几条小船,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两种,第一种答案是租5条船余4人,另一种答案是租6条船,对学生的答案我先不表态,我会说:“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合,8人为一组,统计好要租几条船,待会老师去买票。”学生们这时情绪高涨,站起来组好队,这时学生不难发现8个人为一组的有五组,租五条小船,剩下4人虽然不够8人也要租一条船,所以总需要租6条船,这样学生在动态的生活情景中理解题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学得轻松,体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体现课堂数学的应用价值,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让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生活,把精彩的社会生活带进数学课堂,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