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发生剧变的转型社会:同时经历着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大学教育普及化及人口逐步老龄化等进程。社会急剧转型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面临的诸多矛盾
(一)道德观念多元化使大学生知行不一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各方面的变革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如等级特权、循规蹈矩、讲究孝道等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增强,人的价值、尊严、自信成了价值信条。当今的大学生,现代道德价值观已经占统治地位,但传统伦理有着强大的渗透力与顽强的承袭性,他们同时背负着相互冲突的现代伦理与传统伦理。我们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西方的伦理道德观也随之而来。这多种道德观念的并存与冲突,常使他们在道德价值观、评价标准观上产生矛盾,知行不统一,可能导致道德失范。
(二)大众传媒多元化影响大学生道德取向
我国已进入大众传播信息化的新时代,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计算机等十多种,大学生已成为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之一。媒介的广泛接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网络传播内容、方式的超地域性,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汇聚交织,文化市场上的不良书刊、色情、暴力信息、游戏机房的血腥大战等负面效应也随之显现,网络中的信息垃圾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淡化,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从“虚拟世界”出来,面对现实生活常常感到悲观失落。多元价值观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一个迷惘的境地,一些大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偏离。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矛盾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学生父母是其子女第一任老师,深刻地塑造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学生父母的道德人格及道德水准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部分学生父母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实用主义。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或漠不关心,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一些父母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都在无意中影响着孩子。
二、高校德育应体现“三性”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德育工作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德育工作应体现开放性、整体性和个性化要求。
(一)强化高校德育的开放性
传统的说教与灌输德育方式虽有其优点,但在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面前作用已越来越小。应实施开放性德育,以发展的眼光从事德育活动。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以过去的道德观要求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社会。我们本身应先看到社会进步需要新的伦理道德。如互联网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产生,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诚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就成为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强化高校德育的整体性
高校德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的事,应当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德育的实施者在学校是教师,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高校的德育是难以取得良好成效的。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每一位大学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人员,都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放在心上,都要从不同角度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做好本职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要将德育和大学其它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大学里面事事有德育,时时在德育。
(三)强化高校德育的个性
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一方面他们的触角已经逐步伸展到社会生活,思想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还不成熟,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主要应体现在塑造一代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及真善美价值观都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下自主形成的,并据此建立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大学德育工作在内容、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是当代大学德育工作的方向。
三、高校德育应重视人文关怀
高校德育工作有赖于广大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重视美的熏陶,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师要增强审美意识,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经验和塑造美的形象,挖掘各种潜在的或显在的美,进而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美的教育,给予学生以美的心理体验、美的愉悦、美的形象和美的行为培养,塑造诚实朴素,干净利落,柔和明快的形象,秉持公正客观的处事原则,办事态度认真,方式合理,这样的教师才让学生真正感到佩服。教师形象美是学生第一眼的评价,具有美好形象的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愿意接受,让学生感到亲切,形成“好感”效应和“自己人”效应,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道理,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的情趣。
(二)讲究德育方法,落实人文关怀
具体要求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科学采用说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一些看法多持一些“保留”的赞同,尽量少用他们早就习以为常的说教式的口吻,说教虽然以其严肃的语重心长的口吻暂时阻断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对所面对问题的困惑,这些已具备了理性判断和反思能力的大学生,在过后回想起一些事情,仍然还是有思想上的疙瘩没有解开。道德行动是一种自觉自由的行动,他不仅需要行为选择上的建议,更需要思想的澄清,过多的说教和斥责,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作用,而且伤害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更加混乱。
(三)工作耐心细致,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应以积极关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我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尊重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原则。只有教师热爱学生,主动去关心、了解学生,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师生间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力,从而达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这样教师本身才会热爱教育事业,促使自己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面临的诸多矛盾
(一)道德观念多元化使大学生知行不一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各方面的变革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一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如等级特权、循规蹈矩、讲究孝道等仍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得到了增强,人的价值、尊严、自信成了价值信条。当今的大学生,现代道德价值观已经占统治地位,但传统伦理有着强大的渗透力与顽强的承袭性,他们同时背负着相互冲突的现代伦理与传统伦理。我们在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西方的伦理道德观也随之而来。这多种道德观念的并存与冲突,常使他们在道德价值观、评价标准观上产生矛盾,知行不统一,可能导致道德失范。
(二)大众传媒多元化影响大学生道德取向
我国已进入大众传播信息化的新时代,手机、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有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计算机等十多种,大学生已成为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之一。媒介的广泛接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网络传播内容、方式的超地域性,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汇聚交织,文化市场上的不良书刊、色情、暴力信息、游戏机房的血腥大战等负面效应也随之显现,网络中的信息垃圾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淡化,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学生道德情感的冷漠,从“虚拟世界”出来,面对现实生活常常感到悲观失落。多元价值观很容易使学生陷入一个迷惘的境地,一些大学生在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偏离。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矛盾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学生父母是其子女第一任老师,深刻地塑造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学生父母的道德人格及道德水准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部分学生父母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实用主义。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或漠不关心,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一些父母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都在无意中影响着孩子。
二、高校德育应体现“三性”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学德育工作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德育工作应体现开放性、整体性和个性化要求。
(一)强化高校德育的开放性
传统的说教与灌输德育方式虽有其优点,但在思想异常活跃的大学生面前作用已越来越小。应实施开放性德育,以发展的眼光从事德育活动。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以过去的道德观要求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社会。我们本身应先看到社会进步需要新的伦理道德。如互联网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更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产生,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责任感和诚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个人修养和自律能力,就成为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强化高校德育的整体性
高校德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的事,应当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德育的实施者在学校是教师,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高校的德育是难以取得良好成效的。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每一位大学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人员,都要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放在心上,都要从不同角度结合各自工作的特点做好本职工作和教育好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要将德育和大学其它工作视为一个整体,大学里面事事有德育,时时在德育。
(三)强化高校德育的个性
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一方面他们的触角已经逐步伸展到社会生活,思想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又还不成熟,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工作主要应体现在塑造一代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信仰及真善美价值观都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下自主形成的,并据此建立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和情感。大学德育工作在内容、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德育是当代大学德育工作的方向。
三、高校德育应重视人文关怀
高校德育工作有赖于广大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重视美的熏陶,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师要增强审美意识,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经验和塑造美的形象,挖掘各种潜在的或显在的美,进而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美的教育,给予学生以美的心理体验、美的愉悦、美的形象和美的行为培养,塑造诚实朴素,干净利落,柔和明快的形象,秉持公正客观的处事原则,办事态度认真,方式合理,这样的教师才让学生真正感到佩服。教师形象美是学生第一眼的评价,具有美好形象的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愿意接受,让学生感到亲切,形成“好感”效应和“自己人”效应,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道理,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的情趣。
(二)讲究德育方法,落实人文关怀
具体要求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科学采用说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一些看法多持一些“保留”的赞同,尽量少用他们早就习以为常的说教式的口吻,说教虽然以其严肃的语重心长的口吻暂时阻断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对所面对问题的困惑,这些已具备了理性判断和反思能力的大学生,在过后回想起一些事情,仍然还是有思想上的疙瘩没有解开。道德行动是一种自觉自由的行动,他不仅需要行为选择上的建议,更需要思想的澄清,过多的说教和斥责,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起不到作用,而且伤害了学生的道德情感,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更加混乱。
(三)工作耐心细致,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应以积极关注,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我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尊重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原则。只有教师热爱学生,主动去关心、了解学生,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吐心声,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师生间才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力,从而达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这样教师本身才会热爱教育事业,促使自己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