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及为善教者也。”他又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能合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要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要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得活泼。。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霍懋征老师曾说:“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他们引到知识的海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从激疑、分析到判断推理,可以运用启发式提问引路。当然,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富于启发,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有的问题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有的问题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有的问题则是为了启发学生联想,有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草原》、《草船借箭》、《林海》等课文的教学,恰当运用提问引路的方法,效果就较好。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重视学生独立发现疑难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们看一个学生学得怎样,不能光凭分数,主要看他的思维是否活泼、敏锐、深刻,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有两处难点和疑点:一是学生对 “碰壁”、“黑洞洞”两个隐喻的理解,二是“鲁迅先生送走黄包车夫后,为什么会叹气,他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则介绍时代背景并启发,后又组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这时又加引导启发,尽量使学生把个体现象的文字与抽象的道理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最终领会了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同时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启发学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如笔者在教授《草原》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图,大概了解图意,再教其方法,指引分布细览,捕捉看点,有详有略,在细观中概括特点,并请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观察的结果,为学文打下基础。这个过程把客观事物、思维、语言统一起来,把培养敏锐精确、细致的观察力与培养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样将看图与学文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四、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探索“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在带着此问题读文后,认真分析原因,最后小组讨论,就各自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有的说火攻的有利之处,有的说曹操骄傲、轻敌、大意,有的说到了当时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等,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兴趣盎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又如教《林海》一课时,笔者启发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文章思路;看哪个问题重复最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全班学生思维活跃,有的从时间、地点的转移理清作者的思路;有的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理清作者的思路;有的说作者反复用了三个亲切舒服:一是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外貌亲切舒服;二是进入林海,联想到广厦良材从内心感到亲切舒服;三是进入林场,看到人们在改造森林,作者畅想到兴国安邦的深远意义,更不由自主地感到亲切舒服。利用森林这个意象。在教师的提示、学生的探索基础上,把作者观察点的转移与思想感情的深化联系起来,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掌握了作者的思路与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这样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认真观察、质疑、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敏捷细致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整个教育过程,将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当然能称得上是有效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才思才有可能如源头活水,奔流不息。
(作者单位:835802新疆新源县则克台中心小学)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霍懋征老师曾说:“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他们引到知识的海洋,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从激疑、分析到判断推理,可以运用启发式提问引路。当然,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富于启发,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有的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考,有的问题是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有的问题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有的问题则是为了启发学生联想,有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草原》、《草船借箭》、《林海》等课文的教学,恰当运用提问引路的方法,效果就较好。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重视学生独立发现疑难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我们看一个学生学得怎样,不能光凭分数,主要看他的思维是否活泼、敏锐、深刻,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有两处难点和疑点:一是学生对 “碰壁”、“黑洞洞”两个隐喻的理解,二是“鲁迅先生送走黄包车夫后,为什么会叹气,他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则介绍时代背景并启发,后又组织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这时又加引导启发,尽量使学生把个体现象的文字与抽象的道理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学生最终领会了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同时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善于启发学生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
如笔者在教授《草原》一文时,先让学生看图,大概了解图意,再教其方法,指引分布细览,捕捉看点,有详有略,在细观中概括特点,并请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观察的结果,为学文打下基础。这个过程把客观事物、思维、语言统一起来,把培养敏锐精确、细致的观察力与培养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样将看图与学文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四、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去探索“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在带着此问题读文后,认真分析原因,最后小组讨论,就各自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有的说火攻的有利之处,有的说曹操骄傲、轻敌、大意,有的说到了当时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等,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兴趣盎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撞击出创新的火花。又如教《林海》一课时,笔者启发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文章思路;看哪个问题重复最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全班学生思维活跃,有的从时间、地点的转移理清作者的思路;有的从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理清作者的思路;有的说作者反复用了三个亲切舒服:一是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外貌亲切舒服;二是进入林海,联想到广厦良材从内心感到亲切舒服;三是进入林场,看到人们在改造森林,作者畅想到兴国安邦的深远意义,更不由自主地感到亲切舒服。利用森林这个意象。在教师的提示、学生的探索基础上,把作者观察点的转移与思想感情的深化联系起来,从而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掌握了作者的思路与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这样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认真观察、质疑、思考、探索,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敏捷细致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整个教育过程,将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当然能称得上是有效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的才思才有可能如源头活水,奔流不息。
(作者单位:835802新疆新源县则克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