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思维训练既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初中政治; 思维;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20-002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将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思维训练既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
通过批改平时的课外作业和期中期末试卷以及中考卷,并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我发现学生解题时存在一个通病,即缺乏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审题不清,表述混乱甚至自相矛盾,还有的同学在开卷考试中,对于不太有把握的题目为了多得分而不分主次一味罗列,不问是非随意乱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众所周知,逻辑性是体现一个人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思维方式的成熟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不能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或简单模仿例题进行题海大战,我认为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才是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在二十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有效的思维训练。
一、导入新课——投石击水,激起思维浪花
恰当的导入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起思维浪花,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形成,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创造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教师应把握初中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新课的导入要兼顾新颖性和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探求的欲望。
目前,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子白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效果明显。多媒体导入新课主要包括歌曲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图文材料导入法等。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视听结合接受的知识能够记忆65%。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可以创设直观情境,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学生看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深化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上七年级《个人与集体》一课时,我一开始播放了视频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学生边听边跟唱,通过音乐的导入活跃课堂的气氛,在音乐中带领学生一起去领会歌词“一颗小树,百里森林;一条小溪,万里大江;一根筷子,十双筷子……”欣赏过歌曲后,先让学生谈感想,然后设问:(1)为什么一根筷子会轻轻被折断,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 (2)众人划桨开大船,这说明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从学生的自由畅想到老师的点拨设问,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碰撞中感悟个人力量微不足道,而集体的力量强大有力。从而引出课题《个人与集体》。整个导入借用多媒体手段,既有音乐又有画面,加上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开启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巧设问题,开拓思维深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政治教师应改变“一言堂”的传统讲授法。古希腊普鲁塔戈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教师的角色就是点火种的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开拓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我认为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在一定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产生共鸣,在这一瞬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
思维基于知识,产生于问题,并因为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入的发展。教师可巧设问题,开拓思维深度。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为设置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包括典型案例、名言警句、生活故事、漫画图表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社会现象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运用书本知识探究热点时事,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的职责。
例如:在上八年级《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一课时,借助三个典型的时事新闻案例“扰乱公共秩序受处罚”、“司机李国清肇车案”、“抢盐风波”,巧设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闯关者何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公安机关对何某的处罚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问题2“人民法院为什么要对李国清这一行为给予严惩?这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问题3“哄抬物价、哄抢商品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经济生活中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明白法律的三个作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法律维护公共安全、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接着,综合三个案例再设问:“分析、比较机场闯关者何某与李国清危害公共安全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引导学生讨论,在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基础上归纳法律的第四个作用“违法犯罪要受法律制裁”。最后再用“李国清案回放资料”,通过列表探究公、检、法的职能,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启智、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感悟—明理—践行,既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升华了学生情感,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的教学三维目标。
三、当堂训练——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想政治课涉及的许多问题具有开放性,往往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不能把书本上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循循善诱,在训练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或正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改变学生思路的狭窄、片面、简单的现象,努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宽度和深度扩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的示范和训练。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思维的高度调动,思维应像鼓起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例如:九年级的学法指导课,我在训练学生如何把握“角度题”类型的学习时,先强调答此题的方法:一看清角度;二写出角度具体内容或结合题目中材料作出对角度具体内容的选择。然后进行当堂训练。如例题:今年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成立30周年。日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不为老百姓办事的官,无异于行尸走肉。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而不能让‘人大’变成了‘大人’。”从我国国家性质的角度回答,为什么“不能让‘人大’变成了‘大人”’?学生在审清角度后马上就能回答是“我国国家的性质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角度非常明确,不过我在教学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思考,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让‘人大’变成了‘大人”’?这时有的学生就云里雾里了,然后我再问,还有哪些观点能体现“人民”的,这下有的同学马上豁然开朗,“党的性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生们一下子感受到了从纯粹的做题到自己能设问的欣喜,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学生在掌握方法后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表现。
四、课外作业——形式多样,拓展思维广度
政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会做题,而是以习题的形式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再现所学知识,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七年级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增设了“小课题研究”,它虽然不属于教学考试大纲,但运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这对拓展思维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会利用周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组小组、挑选课题、进行研究,定期以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进行班内交流,优秀的在学校交流展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对他们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就好比捕鱼之技。初中思想政治课在传授知识,讲清事实和原理时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思想应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老师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政治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环境,能够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表达的机会,能够精心设疑,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发挥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初中政治; 思维;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7-020-002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将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思维训练既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能促进知识的掌握。
通过批改平时的课外作业和期中期末试卷以及中考卷,并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我发现学生解题时存在一个通病,即缺乏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审题不清,表述混乱甚至自相矛盾,还有的同学在开卷考试中,对于不太有把握的题目为了多得分而不分主次一味罗列,不问是非随意乱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众所周知,逻辑性是体现一个人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思维方式的成熟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不能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或简单模仿例题进行题海大战,我认为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才是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任务。
那么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呢?在二十多年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经常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有效的思维训练。
一、导入新课——投石击水,激起思维浪花
恰当的导入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起思维浪花,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形成,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方法来创造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求知欲。教师应把握初中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新课的导入要兼顾新颖性和启发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探求的欲望。
目前,我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子白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效果明显。多媒体导入新课主要包括歌曲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图文材料导入法等。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视听结合接受的知识能够记忆65%。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可以创设直观情境,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学生看得更清楚,感受更真切,深化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上七年级《个人与集体》一课时,我一开始播放了视频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学生边听边跟唱,通过音乐的导入活跃课堂的气氛,在音乐中带领学生一起去领会歌词“一颗小树,百里森林;一条小溪,万里大江;一根筷子,十双筷子……”欣赏过歌曲后,先让学生谈感想,然后设问:(1)为什么一根筷子会轻轻被折断,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 (2)众人划桨开大船,这说明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从学生的自由畅想到老师的点拨设问,不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碰撞中感悟个人力量微不足道,而集体的力量强大有力。从而引出课题《个人与集体》。整个导入借用多媒体手段,既有音乐又有画面,加上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开启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巧设问题,开拓思维深度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政治教师应改变“一言堂”的传统讲授法。古希腊普鲁塔戈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教师的角色就是点火种的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活动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开拓学生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我认为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在一定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产生共鸣,在这一瞬的结合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
思维基于知识,产生于问题,并因为问题而得到持续不断的、深入的发展。教师可巧设问题,开拓思维深度。在设置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为设置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包括典型案例、名言警句、生活故事、漫画图表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另外,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社会现象可以让学生去思考。运用书本知识探究热点时事,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我们广大政治教师的职责。
例如:在上八年级《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一课时,借助三个典型的时事新闻案例“扰乱公共秩序受处罚”、“司机李国清肇车案”、“抢盐风波”,巧设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闯关者何某的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公安机关对何某的处罚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作用?”;问题2“人民法院为什么要对李国清这一行为给予严惩?这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问题3“哄抬物价、哄抢商品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经济生活中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明白法律的三个作用:法律维护公共秩序、法律维护公共安全、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接着,综合三个案例再设问:“分析、比较机场闯关者何某与李国清危害公共安全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引导学生讨论,在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基础上归纳法律的第四个作用“违法犯罪要受法律制裁”。最后再用“李国清案回放资料”,通过列表探究公、检、法的职能,从而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启智、思维碰撞,引导学生感悟—明理—践行,既开拓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升华了学生情感,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的教学三维目标。
三、当堂训练——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想政治课涉及的许多问题具有开放性,往往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不能把书本上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该循循善诱,在训练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形成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或正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引导学生破除思维定势,改变学生思路的狭窄、片面、简单的现象,努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宽度和深度扩展。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的示范和训练。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思维的高度调动,思维应像鼓起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例如:九年级的学法指导课,我在训练学生如何把握“角度题”类型的学习时,先强调答此题的方法:一看清角度;二写出角度具体内容或结合题目中材料作出对角度具体内容的选择。然后进行当堂训练。如例题:今年是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成立30周年。日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不为老百姓办事的官,无异于行尸走肉。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大代表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切实为群众谋利益,而不能让‘人大’变成了‘大人’。”从我国国家性质的角度回答,为什么“不能让‘人大’变成了‘大人”’?学生在审清角度后马上就能回答是“我国国家的性质即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角度非常明确,不过我在教学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思考,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让‘人大’变成了‘大人”’?这时有的学生就云里雾里了,然后我再问,还有哪些观点能体现“人民”的,这下有的同学马上豁然开朗,“党的性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生们一下子感受到了从纯粹的做题到自己能设问的欣喜,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学生在掌握方法后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表现。
四、课外作业——形式多样,拓展思维广度
政治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会做题,而是以习题的形式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再现所学知识,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七年级教材每个单元后面增设了“小课题研究”,它虽然不属于教学考试大纲,但运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这对拓展思维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往往会利用周末,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组小组、挑选课题、进行研究,定期以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进行班内交流,优秀的在学校交流展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对他们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就好比捕鱼之技。初中思想政治课在传授知识,讲清事实和原理时要着重教会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思想应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老师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政治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环境,能够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表达的机会,能够精心设疑,促使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发挥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