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风当休矣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名士龚自珍曾借助“病梅”的隐喻,对病态审美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表达忧思。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文化中,类似“病梅”一般的审美趣味依然很有市场。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正是时下某些所谓“小鲜肉”偶像令人错愕的形象与做派。当越来越多的“娘炮”及其言行刷屏霸屏,成为一些人热捧、哄抬的对象,人们对这种“辣眼睛”的反常现象不断表达担忧和反思。
  与出于艺术表现考虑的“反串”“异装”不同,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他们看起来性别模糊却妆容精致,长身玉立却如弱柳扶风,动辄把“讨厌”“吓死宝宝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挂在嘴边;他们既在电影电视中这样演,在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入戏”……
  由“嫩”到“美”进而“娘”,这种病态审美的递进耐人寻味。“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借助各种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花样美男”被捧成了“流量小生”,“靠脸吃饭”变成了“颜值正义”,资本冲动和浮躁风气推波助澜,硬生生把“小鲜肉”弄成了“小鲜花”,把“孟特”裁成了“孟特娇”。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渲染“娘炮风”的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是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重轻,一些人演技很烂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娘炮”現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网络上“少年娘则国娘”的批评尽管不无戏谑,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告诫人们: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面对眼花缭乱的各种“泛娱乐化”现象,重温和思考这种理性之声,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选自《新华日报》
其他文献
我一直很乐于助人。可时间一长,同学们似乎觉得我好欺负,什么事都找我帮忙。我又不好意思拒绝,结果有时为了帮别人,自己的事都没时间做而被耽搁。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我错了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n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当下处境之艰难,大多数一线教师基本都有体会,推究起来,“学生不喜欢”是导致困境的主要因素.据某些教师在高中生中做的相关调查结
我是一名初三女生,正面临分班考试,考完后很可能会离开现在的班级,心里非常不舍。我尤其不想离开数学老师,因为他是一位很幽默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初一时便喜欢上他了,我不知道
钟敲四下了,该是珠珠放学回来的时候了,可是这时天空忽然阴云四布,顷刻之间,小雨点变大雨点,密密地落下来.rn我这时忽然想起,珠珠上学没有带雨衣或雨伞,怎么办?但接着又想,她
期刊
课外延伸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关、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读物,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出现各种学说流派.课堂上经常能见到形式花样翻新,听到回答标新立异,多媒体展示美妙精彩,小组合作学习热闹积极,似乎过去课堂中
2007年至2017年,我在華东师范大学的新闻学院执教10年。   我是开课程的老师,教的是“外国经典新闻作品研究”,其实就是“普利策奖特稿研究”,乍看没有“错别字”一类问题的困扰,而且高大上,其实不然。每届开学前,教务处给的花名册得注意了,学生的名字如果事先不熟悉一下,就易读错,社会风气多年前酿下的奇葩如今结果了——年轻父母给孩子们起名都喜欢翻《康熙字典》或《新华词典》的冷僻字,谁的名字起得高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10年颁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可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幼儿园亲子活动作为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给家长提
期刊
岁月如梭,父亲尹瘦石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我无意中翻检父亲的信件、照片,再次看到了父亲当年写给我的这篇“习字法”,不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股穿越时空的温暖的父爱.rn“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诠释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而要把话说好和把文章写好,却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日积月累,善于思考,长于总结.植根传统文化沃土,并与时俱进,不失为学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