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子重视教育环境与教育作用的关系。他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性的善恶是由于环境中所受朋友的影响而形成的。为了自己和别人,要重视教和学,更要善于劝善,如此才能达到之乱之目的。
关键词:墨子;环境;教育;作用
墨子姓墨,名翟,宋人。墨子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重视躬行实践的教育家。他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提倡劝善,并把劝善看成是容易建功效的事情,要求人们引起重视。
一、重染
墨子重视教育环境与教育作用的关系,他以染丝作比喻,说明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1](《墨子·所染》7)墨子外出,见人染丝,心生感慨。丝本色纯白,将其放在青色染缸里染,就会变成青色,放在黄色染缸里染,就会变成黄色,所入染之色变,则丝之色随之变,若五次入染,则丝必然变为五次的色。这就是说丝在未入染缸之前,其色纯白,既入染后,各以其所染之色而变,同样是白丝放在不同的染色里,染出来的颜色却是不一样的。墨子以此来说明:人性也会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不可不慎重。“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1](《墨子·所染》10)墨子由丝的受染变色想到人的善恶也与所处的环境影响有重要关系,如果所交朋友都喜欢仁爱恩义,淳厚严谨,遵守法令,那么家道就会日昌,自己也会安然,名声日隆,官运亨通,如段干木、禽子、傅说这样的人。有些人交的朋友喜欢骄傲自大,结党营私,那么他们的家道就会日损,自己也会危险,名声日益受辱,官运造阻,如斗宜申、易牙、竖刁就是这类人。所以,必须慎重地选择足以发生好影响的社会环境,懂得“染不可不慎”的道理。
二、劝善
墨子不仅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还特别重视教与学,要善于劝善和改恶。他说:“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1](《墨子·尚贤下》53)社会是人群的聚集,必有良莠之分,良者要善于劝善,引导不良者改过。如果舍弃自己的余力而不去劳动,腐朽余财而不分人,隐藏良道而不去教人,这样,则饥者终不得食,寒者终不得衣,乱者就不得而治了。“唱无过,无所周,若稗。和无过,使也,不得已。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1](《墨子·经说下》330)墨子所说的“唱”是代表教,“和”是代表学,教与学是对己对人都有好处的事情,所以是一种德功。唱者(即教者)并没有过,如和(即学者)而无所用,则等于荑稗杂草。唱者只唱而不和,就是不学,知识缺乏而不知学,则孤陋而寡闻,其功效必少。只有和而没有唱,就是不教,自己知识丰富而不去教人,其功效就会完全息灭。所以,人必要重唱又重和,才会功效卓著。
人不仅要重视唱和,还要善于劝善。“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1](《墨子·公孟》403)鲁国那个四弟就是一个善于劝善的人,他的父亲死了,他的哥哥嗜酒而不葬埋父亲,四弟告诉哥哥说,如果你能与我一起埋葬父亲,我就给你买酒喝。父亲埋葬之后,哥哥向四弟索要酒,弟弟说:你葬你的父亲,我葬我的父亲,难道父亲只是我的父亲吗?墨子在这里虽然是用以比喻说明为学的重要,不应当要求有代价,但所举例证颇有说服力,那个四弟是很懂得劝善技巧和善于说教的。
【参考文献】
[1]韩格平、董莲池《二十二子详注全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人民古籍出版社.1974。
关键词:墨子;环境;教育;作用
墨子姓墨,名翟,宋人。墨子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也是重视躬行实践的教育家。他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提倡劝善,并把劝善看成是容易建功效的事情,要求人们引起重视。
一、重染
墨子重视教育环境与教育作用的关系,他以染丝作比喻,说明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1](《墨子·所染》7)墨子外出,见人染丝,心生感慨。丝本色纯白,将其放在青色染缸里染,就会变成青色,放在黄色染缸里染,就会变成黄色,所入染之色变,则丝之色随之变,若五次入染,则丝必然变为五次的色。这就是说丝在未入染缸之前,其色纯白,既入染后,各以其所染之色而变,同样是白丝放在不同的染色里,染出来的颜色却是不一样的。墨子以此来说明:人性也会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不可不慎重。“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 [1](《墨子·所染》10)墨子由丝的受染变色想到人的善恶也与所处的环境影响有重要关系,如果所交朋友都喜欢仁爱恩义,淳厚严谨,遵守法令,那么家道就会日昌,自己也会安然,名声日隆,官运亨通,如段干木、禽子、傅说这样的人。有些人交的朋友喜欢骄傲自大,结党营私,那么他们的家道就会日损,自己也会危险,名声日益受辱,官运造阻,如斗宜申、易牙、竖刁就是这类人。所以,必须慎重地选择足以发生好影响的社会环境,懂得“染不可不慎”的道理。
二、劝善
墨子不仅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他还特别重视教与学,要善于劝善和改恶。他说:“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1](《墨子·尚贤下》53)社会是人群的聚集,必有良莠之分,良者要善于劝善,引导不良者改过。如果舍弃自己的余力而不去劳动,腐朽余财而不分人,隐藏良道而不去教人,这样,则饥者终不得食,寒者终不得衣,乱者就不得而治了。“唱无过,无所周,若稗。和无过,使也,不得已。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而不教,功适息。”[1](《墨子·经说下》330)墨子所说的“唱”是代表教,“和”是代表学,教与学是对己对人都有好处的事情,所以是一种德功。唱者(即教者)并没有过,如和(即学者)而无所用,则等于荑稗杂草。唱者只唱而不和,就是不学,知识缺乏而不知学,则孤陋而寡闻,其功效必少。只有和而没有唱,就是不教,自己知识丰富而不去教人,其功效就会完全息灭。所以,人必要重唱又重和,才会功效卓著。
人不仅要重视唱和,还要善于劝善。“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子墨子曰:“姑学乎,吾将仕子。”劝于善言而学。其年,而责仕于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闻夫鲁语乎?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劝于善言而葬。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未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岂独吾父哉?子不葬,则人将笑子,故劝子葬也。’今子为义,我亦为义,岂独我义也哉?子不学则人将笑子,故劝子于学。” [1](《墨子·公孟》403)鲁国那个四弟就是一个善于劝善的人,他的父亲死了,他的哥哥嗜酒而不葬埋父亲,四弟告诉哥哥说,如果你能与我一起埋葬父亲,我就给你买酒喝。父亲埋葬之后,哥哥向四弟索要酒,弟弟说:你葬你的父亲,我葬我的父亲,难道父亲只是我的父亲吗?墨子在这里虽然是用以比喻说明为学的重要,不应当要求有代价,但所举例证颇有说服力,那个四弟是很懂得劝善技巧和善于说教的。
【参考文献】
[1]韩格平、董莲池《二十二子详注全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人民古籍出版社.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