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转型轨迹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qq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系下,不论是统治者政治权力的存续还是我国传统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官僚制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轴心支柱作用,官僚制的两次转型使其更加成熟和稳固。研究我国传统官僚体系的转型轨迹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治体系;官僚制;转型轨迹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70-02
  一、引入
  政治体系是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把政治体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理解,他说:“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构成政治体系。”①我国学者王沪宁亦对政治体系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概述。②从而我们得知一个国家政治体系的维系需要获得政治体系内外部组织、设施和制度的全方位的支持与配合,需要从社会各方面获取资源来保证其有序运转和存续。言至于此笔者认为政治体系的运作主要依靠一套制度体系的支撑,这一套体系便是贯穿我国封建——帝国时代的制度:官僚制。
  二、官僚制度的两次转型
  官僚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时空性和动态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不断适应不同统治者的需求顽强的生存下来并逐渐的具有了他独具特色的超稳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的两次变革使他成熟并定型,成为我国制度史上的“轴心制度”③。
  (一)第一次转型——德性、理性相结合的官僚制的建立。
  可以说这一次的转型主要是在制度精神意义上而言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传统官僚制经历了“理性为主——德性为主——德理相合”的发展历程。
  1.秦朝治国理念——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帝国,为使其基业流传万世便设计了一套精妙绝伦的官僚制度。
  (1)思想渊源——以法为尊,文吏治国。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朝就比较崇尚法治,后来接受韩非子的主张,建立了庞杂而严密的法律体系,所谓“昔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④虽尤其夸张成分,但足见其篇章之多,律条之细。所谓“文吏”其特点就是“循法例、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仅守其数”。⑤也就是说他们是严格按照法律工作的专业受训人员。
  (2)选官制度——军功授爵,绩效升迁。
  秦朝选官制度形式多样,官员来源广泛。如“以军功、习武为吏、以‘文不害’为吏、以学校培养、明律例为吏”⑥等等,对官员的升迁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考课、上计制度,按照官员的实际政绩进行考核评定。
  (3)行政方式——公文行政,循名责实。
  秦朝信奉“循名责实”的法家原则,法令典规,文书档案等成了帝国行政活动的而基础,而此时恰逢公文制度已经进入了系统化阶段,从中央到地方政务的上传下达都是通过公文来完成的。
  完整而精密的官僚体系使得秦朝官僚制的运行效率和对社会的治理能力与韦伯的现代官僚制不相上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秦朝官僚制度的精神就是一种效率至上的理性精神。
  2.汉朝治国理念——德理相兼,儒吏合流。
  汉初百废待兴,借鉴秦亡之训。虽在制度上“汉承秦制”但实际治国理念却告别了严刑峻法,曾一度流行黄老之学,力图把高速运转的官僚机器的转速降到最低。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生为主的“循吏群体”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最终使儒学取得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学注重“君子治国”,⑦官僚制度进入了他的德性化时代,也即“伦理行政”⑧时期。这一时期,“经术”逐渐成为支配帝国政治和行政的规范,儒生与文吏也在冲突中不断融合,出现了“儒生习文法,而吏员读经书”的儒吏合流的现象。
  西汉后期德性行政迅速发展,导致了“王莽新政”的纯德性改制,他乞灵古礼,借助符命,全盘抛弃秦汉以来的法制以及理性行政精神,造成了官僚制度史上秦政以来的又一个行政极端。他的失败是注定的也是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他为官僚制指明了一条道路:纯理性的秦政和纯德性的新政在官僚制的运行中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兼而用之,即德性官僚和理性官僚相结合,理性化制度架构和德性化制度精神形结合。
  (二)官僚制度的异化——官僚集团贵族化。
  对于官僚制度而言,秦汉时期只是处于其形成发展时期,仍有许多的不完善和稚嫩之处。如秦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固有的缺陷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另外官僚制度在职位设置上权责不明确,交叉叠加现象层出不穷,所谓“出将入相”,文武分职却不专职,致使一些官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对权力进行垄断。这给官僚世家的形成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强大就是明证。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封建贵族在新生官僚政治中的一种变体,是官僚制度的一种异化。这种异化表明官僚制亟待进一步转型,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
  (三)第二次转型——文官制度的建立。
  “以文制武”是宋朝一以贯之的治国理念和统治方针,其官僚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文官制度的建立。
  1.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⑨。
  宋太祖依仗自己掌握的军事实力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为防止武将权重,旧事重演,将重文轻武奉为祖宗之法,既定圭臭,强调保持对于意外事变的警戒之心,适度调解制度来维持统治的稳定。
  2.崇文抑武——与士大夫治天下。
  文武制衡,以文驭武贯穿于宋朝官僚制度的始终,篇幅所限,笔者仅从暂且仅从军事系统加以说明。
  (1)统军指挥系统。
  一方面从二司到三衙,宋朝实现了对中央统军机构的权力分割。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互相牵制,在外受制于枢密院,本身并无调兵权,加之枢密院中逐渐确立了文臣的主导地位,出现了三衙将帅在礼节上屈从文官大臣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地方则制定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⑩的方针,实行以文官支配武将的原则,具体就是以文臣为各地经略安抚使兼部署,指挥和统率当地驻军,而以武将为副职,承担部将的角色。   (2)作战决策系统——将从中御。
  即皇帝给将领授阵图,对军队驻扎地点,出战时机等一一予以详细安排,直接指挥军事行动。相当于皇帝运筹于深宫,授阵图于千里之外,剥夺将帅临阵处置的决断权。
  总之宋代庞大的文官集团加之一套高度发达文官制度的建立,不仅使宋王朝长期稳定也让中国的封建社会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结语
  归根结底官僚制度的两次转型都是围绕政治权力有谁掌控,及如何更好地使用政治权力的过程。这也是官僚制从古到今的核心问题。两次变革不只是更好地稳定了当朝的政治基础,对后世理解官僚制也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对我们探讨官僚制的运行的轨迹大有助益,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上[M].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班固:汉书·汉宣帝(卷8)[M].中华书局1962年版。
  [5]荀况:荀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089年版。
  [6]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7]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8]张金鉴:中国文官制度史[M].台北:华冈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1页。
  注释: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M].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22-123页。
  ②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所谓政治体系:第一,政治体系活动的水平方向,包括政府的各个机构以及他们之间的组织、权力、人际关系等;第二,政治体系活动的垂直方向,如中央政治体系、地方政治体系等;第三,政治体系活动的全部方向,他包括社会力量对政治体系的介入和作用。”
  ③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轴心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制度群的其他政治制度都围绕着这种制度展开和运行,如果将这种制度抽取出来,那么整个制度便会分崩离析,进而引发政治体系内部制度的无序和政治体系存续条件的丧失并影响其正常政治功能的发挥,甚至导致整个政治体系的解体。”
  ④班固:汉书·汉宣帝(卷8)[M[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荀况:荀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1089年版。
  ⑥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289-292页。
  ⑦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55页。
  ⑧谷宇:轴心制度与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政治学解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所谓“伦理行政”就是以传统礼教和道德伦理为指针,以行政行为的正当性、正义性为直接目标的价值取向。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开宝九年十一月乙卯条。
  ⑩张金鉴:中国文官制度史[M].台北:华冈出版社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1页。
其他文献
摘要: “窗”因其观景性功能而渐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经过历朝历代文人的笔墨渲染而逐渐具有了意蕴的象征,由此而形成了意蕴丰富的“窗”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文人骚客纷纷借“窗”表明自己心境,以此抒发感情。也正是因为这些文人的爱“窗”之作,使得“窗”意象的意蕴愈见丰富。而“窗”所象征的爱情、灾祸以及生命通道三种意蕴特征在众多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  关键词:窗;爱情;灾祸;生命通道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转居社区居民将面临着改变其原有农村生活方式,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其中,休闲生活方式是农转居社区居民城市化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内江资中某农转居社区的问卷调查发现该农转居区在休闲生活现状上存在以下现状:农转居社区现居住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从而导致社区休闲活动方式单一;社区居委会主动举办活动较少,社区管理组织对休闲活动缺乏关注,以居民自发为主;社区居民对于休闲活动影响的内在认
期刊
摘要:文章考察了过去十年定居于重庆市DJ县GA镇mzq社区的三峡移民之间以及同当地居民之间人际互动的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发现,移民社区中的居民在适应移民地社会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在本社区内与移民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广泛的互动,他们对移民社区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情感上更依靠和信赖同自己拥有相同身份的移民,社区内部团结。而在与当地居民互动也较为频繁,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互动,
期刊
摘要:孟子“爱有差等”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明确指出了“爱有差等”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的实践过程。而这一思想体系的构建,则是一种基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考察,主要表现为:战国社会传统社会准则的影响与松动下所强调的“血亲至上”“孝悌”观念,促使“亲亲”作为“爱有差等”观念的第一步而存在;其后“人”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社会属性之思考使得性善论、君子式的道德关怀成为“仁民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而丧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宗教观念、人伦观紧密相连。丧葬仪式主要包括居丧、墓葬、祭祀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这一套礼仪的主要价值和功用是让活人去体会,它直接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  关键词:丧葬文化;葬礼仪式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基层组织更是直接面对一个地区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在这些问题和矛盾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物质基础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基层组织;物质基础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
期刊
摘要:现代民法以物的利用制度为核心,而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利用制度是这一核心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利用研究力度不够,法律规定单一,更为权利的滥用留下了空间。本文从职务作品著作权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发展。  关键词:职务作品;著作权;权利归属;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
期刊
摘要:弱势群体近年来不断受到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广大社会的关注,但鲜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职业层级差异下的弱势群体的语言使用和语言认同问题。本文以2012年所做的城市语言调查结果为基础,分析了职业层级差异下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在语言使用和语言认同上的差异。  关键词:群体劣势;语言弱势;职业层级;语言使用;语言认同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
期刊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司法实践中涌现出了诸如诉讼管辖等方面的大量问题。在《环境保护法修正案》通过的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管辖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依旧还有很多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接着继续研究管辖的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管辖;环保法庭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87-01 
期刊
自我控制与动作意图理解有共同的神经基础——前额叶皮层。然而,很少有研究探究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前研究往往通过注意控制、抑制优势反应等自我损耗范式构建自我控制资源的高低两种水平。动作意图理解则基于意图种类(即交际意图与私人意图)和意图水平(即“如何完成该动作”(“HOW”)与“为什么做该动作”(“WHY”))层次进行研究。据此,本文设计两个实验分别选择注意控制范式和抑制优势反应范式,采用2x2x2的混合设计,研究自我控制影响动作意图理解的神经机制。
  实验一采用注意控制范式。结果发现,损耗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