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关心以何种技术弹奏,演奏方法是什么,曲子的创作背景是什么,音乐的曲式结构是什么等问题。音乐之外的内容却不太多,然而人本身的感受,肌肉的控制力对音乐又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理性、感性角度分析提高影响学习钢琴的因素。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认识钢琴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理性;感性;钢琴演奏;技术;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感性是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弹琴首先是个高度理性的运动,比如哪个地方强、哪个地方弱、哪个地方断、哪个地方连、哪些地方需要支撑多些而又哪些地方需要松弛,手指能不能独立抬起与落下、落下时能否获得好的音质、不同段落的速度感、节奏感、如何保证曲子的完整性,整体音色如何保持统一。理性是什么?高超的技艺是对肌肉的高度控制力。对于弹琴而言我认为理性是头脑清醒的意识以及对肌肉的高度控制力的总和。比如强而不噪的声音,弱而不虚的声音如何弹奏,弹奏强音正常理解需要相对大的力量,需要相对快的触键速度,需要手指、掌关节以及来自腰背各身体部位的支撑。那么这个力量如果不加修饰,没有控制弹出来的则是强而噪的声音。这时需要大脑意识高度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断重复肌肉记忆不断练习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那么这种练习正是对控制力的一种练习。这种控制力则需要高度的理性。例如: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中间段落的左手八度,如果沒有控制力只是用力硬生生的把它弹响,那么必然会影响右手旋律的进行,也就出不来作者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个地方是全曲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如果不能知道手腕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准确控制肌肉,别说句子力度结构如何发展了,可能顺利弹下来都不一定事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有右手的旋律。所以头脑清醒与肌肉高度的控制力对于钢琴弹奏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对于某一技术进行练习,或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时往往会出现刚开始还能够按照预想的练习,后面不久就会大打折扣越来越差,这也是不能够清楚控制的一种表现。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首先需要目的明确,其次有充沛的精力,最后要有时刻清醒的头脑及高度的控制力。
感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爱恨交织,喜怒哀乐,情感不同的变化才能产生丰富的感性体验。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脉搏节奏、散步的节奏、运动场上运动员飞驰的节奏都是不同的,只有更好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才能获得丰富的情感色彩,并不是麻木、呆滞的,没有生活感受的人。没有感性的音乐,只求又快又响与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人们之所以愿意去听现场音乐会而不愿意去听唱片录音也正是这个原因了,只有现场聆听才能感受到艺术家对音乐的不同理解,音乐家现场的灵感能传递出音乐中不同于录音的微妙。这正是我们要去感受音乐的不同变化。学习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情感,通过旋律去感受艺术家当时创作时的状态,通过和声,织体等来感受艺术家传递的张弛、快慢、轻重缓急。例如:孙以强的《春舞》第一段主题部分左手的切分节奏,就好像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一样,听着这样的节奏就能够想像到维族人民在跳舞得场景。中段开始的前八后十六节奏,正如明快的马蹄声一般,使人能够想到骑着骏马奔驰的欢快场面。再例如肖邦《雨滴前奏曲》左手的低音,如果不能感受到此时肖邦的心情,不了解当时的状况,把这些八分音符弹得均匀工整怎么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弹奏这首作品。
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都需要高度的控制力,就好像有些人唱歌,唱到感动时还能继续演唱,还有些人泪水涌动时都无法演唱,这就是有没有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需要理性和感性高度协调,比如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中,主题部分第三次展开,右手的1、2指颤音加4、5控制的旋律达到更加热烈气氛,感性来讲需要饱满的情感表现,需要想象这时的颤音就像颤动笛声一样,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又要有高度控制技术能力,如果稍不注意再加上左手快速的音阶就有可能交待不清楚,如果最基本的声音都弹不清楚就更不用谈如何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形象了。
关于书籍、论文对本身演奏能力,实际起到的是指导作用,通过这些指导思想需要不断实践摸索练习才能有所提高。就像古代武功一样,只会背秘籍口诀是永远都不会成为高手的。另外就书籍,论文相关文字来分析,这只是前人对这门学问的一些经验,由于人的差别,这些经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能构成影响。所以对比理解加个人实践应用才是提高本身能力的关键!
最后按人类的学习修炼历程来看,是需要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进化过程。对于技术能力来看,越高超的技术需要越强的控制力,强控制力则需要高度理性。但对于演奏或者从事艺术工作者来说,理性、感性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理性没有感性,作品会失去生命,没有灵魂,没有交流,没有美。本文可能不会对演奏具体内容有如何帮助,只是多年学习的一点感悟与积累,仅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理性;感性;钢琴演奏;技术;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感性是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弹琴首先是个高度理性的运动,比如哪个地方强、哪个地方弱、哪个地方断、哪个地方连、哪些地方需要支撑多些而又哪些地方需要松弛,手指能不能独立抬起与落下、落下时能否获得好的音质、不同段落的速度感、节奏感、如何保证曲子的完整性,整体音色如何保持统一。理性是什么?高超的技艺是对肌肉的高度控制力。对于弹琴而言我认为理性是头脑清醒的意识以及对肌肉的高度控制力的总和。比如强而不噪的声音,弱而不虚的声音如何弹奏,弹奏强音正常理解需要相对大的力量,需要相对快的触键速度,需要手指、掌关节以及来自腰背各身体部位的支撑。那么这个力量如果不加修饰,没有控制弹出来的则是强而噪的声音。这时需要大脑意识高度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断重复肌肉记忆不断练习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那么这种练习正是对控制力的一种练习。这种控制力则需要高度的理性。例如: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中间段落的左手八度,如果沒有控制力只是用力硬生生的把它弹响,那么必然会影响右手旋律的进行,也就出不来作者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个地方是全曲比较难的一个地方,如果不能知道手腕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准确控制肌肉,别说句子力度结构如何发展了,可能顺利弹下来都不一定事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有右手的旋律。所以头脑清醒与肌肉高度的控制力对于钢琴弹奏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在对于某一技术进行练习,或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时往往会出现刚开始还能够按照预想的练习,后面不久就会大打折扣越来越差,这也是不能够清楚控制的一种表现。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首先需要目的明确,其次有充沛的精力,最后要有时刻清醒的头脑及高度的控制力。
感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爱恨交织,喜怒哀乐,情感不同的变化才能产生丰富的感性体验。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脉搏节奏、散步的节奏、运动场上运动员飞驰的节奏都是不同的,只有更好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才能获得丰富的情感色彩,并不是麻木、呆滞的,没有生活感受的人。没有感性的音乐,只求又快又响与机器人又有什么区别,人们之所以愿意去听现场音乐会而不愿意去听唱片录音也正是这个原因了,只有现场聆听才能感受到艺术家对音乐的不同理解,音乐家现场的灵感能传递出音乐中不同于录音的微妙。这正是我们要去感受音乐的不同变化。学习艺术需要有丰富的情感,通过旋律去感受艺术家当时创作时的状态,通过和声,织体等来感受艺术家传递的张弛、快慢、轻重缓急。例如:孙以强的《春舞》第一段主题部分左手的切分节奏,就好像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一样,听着这样的节奏就能够想像到维族人民在跳舞得场景。中段开始的前八后十六节奏,正如明快的马蹄声一般,使人能够想到骑着骏马奔驰的欢快场面。再例如肖邦《雨滴前奏曲》左手的低音,如果不能感受到此时肖邦的心情,不了解当时的状况,把这些八分音符弹得均匀工整怎么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弹奏这首作品。
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都需要高度的控制力,就好像有些人唱歌,唱到感动时还能继续演唱,还有些人泪水涌动时都无法演唱,这就是有没有在一定的控制范围之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需要理性和感性高度协调,比如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中,主题部分第三次展开,右手的1、2指颤音加4、5控制的旋律达到更加热烈气氛,感性来讲需要饱满的情感表现,需要想象这时的颤音就像颤动笛声一样,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又要有高度控制技术能力,如果稍不注意再加上左手快速的音阶就有可能交待不清楚,如果最基本的声音都弹不清楚就更不用谈如何更好的表现音乐的形象了。
关于书籍、论文对本身演奏能力,实际起到的是指导作用,通过这些指导思想需要不断实践摸索练习才能有所提高。就像古代武功一样,只会背秘籍口诀是永远都不会成为高手的。另外就书籍,论文相关文字来分析,这只是前人对这门学问的一些经验,由于人的差别,这些经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能构成影响。所以对比理解加个人实践应用才是提高本身能力的关键!
最后按人类的学习修炼历程来看,是需要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进化过程。对于技术能力来看,越高超的技术需要越强的控制力,强控制力则需要高度理性。但对于演奏或者从事艺术工作者来说,理性、感性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只有理性没有感性,作品会失去生命,没有灵魂,没有交流,没有美。本文可能不会对演奏具体内容有如何帮助,只是多年学习的一点感悟与积累,仅供参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