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之中。而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启蒙教育,为了使学生在发展迅速且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中不至于落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当今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必修课。计算机是未来社会发展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本文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切入点,探究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任务并且研究其发展的方向,以提高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 实践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目标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参差不齐的信息和内容,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其旺盛的时期,抵御诱惑的能力低而魔方的能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以及抵御诱惑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分辨应该接受或摒弃的事物;
3、培养基本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且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日益混乱的虚拟世界中做到不盲从、不谣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素质目标。改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是学生适应正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
1、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改革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汉字、英文的输入,掌握最基本的软件(譬如word的编辑)的使用方式。
2、培养学生独立实践活动的能力,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图表的能力,熟悉EXCEL表格的御用。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感兴趣。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心理素质目标。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教师也应注意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正确面对信息技术的良好心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等。譬如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方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偏好。
1、培养学生对于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预防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网瘾”的形成和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依赖;
2、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身体素质成长目标。小学生正处于对于好奇心比较旺盛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年纪,对于正在接受的新奇事物的掌握程度迅速而控制能力薄弱。因此,许多不良现象极易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导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应强调健康上网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健康上网习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师应明白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科目的不同点,信息技术课程是对实践相当重视的科目,因此,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譬如,在教导学生进行WORD的实际操作时,课本的理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隨着WORD版本的逐渐升级,原本课本上的教学版本已经不适用于如今已经升级的最新版本。更多情况下,许多学生根据课本“照葫芦画瓢”都很难将正确的操作完全实施出来,更何况刚接触计算机技术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应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教导学生编辑文档为例,教师可将已经输入好的文档(可以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上传的电脑上,并用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教导学生在实际操作教学中联系文档的编辑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WORD的基本操作,更深入地学习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个性特点为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导过程应该时刻注意,应以助学引导探讨为教学原则,创新学生的自主操作自主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发展。譬如在使劲进行打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只起引导梳理的作用,教会学生打字的基本技巧,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打字比赛,并互相交流如何打字迅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或者请同一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一篇文档的录入,请小组内部成员共同公平地分配各自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情景化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因为信息技术课程还未列入主科目的教学计划中就轻视对于其的教学,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帮助学生迅速快捷地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门类,都是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当考虑的问题。且教师可在新课程开始之前,以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小任务为教学切入点,请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POWERPOINT的初步认识中,可以请学生观察父母为自己工作陈述准备的放映报告,使学生请教父母关于幻灯片制作的相应知识,在新课程进行之前请学生互相分享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如此可以增加学生与周围成年人的互动,使家庭参与到对于小学生的课程教育中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内容。
结语:网络化、数字化信息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趋势已经渗入到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阶层,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我国的后继人,应该从小开始熟悉并掌握、应用计算机这一逐渐普及的技术。因此,进一步改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如今的网络信息量极大,各类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应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从而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以从小奠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周占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苏锡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2012(12)
[3]刘妍.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基教专区.2014(08)
【关键词】小学生 信息技术教学 实践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目标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目标。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参差不齐的信息和内容,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其旺盛的时期,抵御诱惑的能力低而魔方的能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高学生辨别是非以及抵御诱惑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分辨应该接受或摒弃的事物;
3、培养基本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且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在日益混乱的虚拟世界中做到不盲从、不谣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素质目标。改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技能,是学生适应正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
1、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改革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汉字、英文的输入,掌握最基本的软件(譬如word的编辑)的使用方式。
2、培养学生独立实践活动的能力,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图表的能力,熟悉EXCEL表格的御用。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感兴趣。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心理素质目标。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教师也应注意小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爱好、正确面对信息技术的良好心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等。譬如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方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偏好。
1、培养学生对于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和接受程度,预防学生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网瘾”的形成和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依赖;
2、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身体素质成长目标。小学生正处于对于好奇心比较旺盛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年纪,对于正在接受的新奇事物的掌握程度迅速而控制能力薄弱。因此,许多不良现象极易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导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应强调健康上网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健康上网习惯。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教师应明白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教学科目的不同点,信息技术课程是对实践相当重视的科目,因此,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譬如,在教导学生进行WORD的实际操作时,课本的理论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隨着WORD版本的逐渐升级,原本课本上的教学版本已经不适用于如今已经升级的最新版本。更多情况下,许多学生根据课本“照葫芦画瓢”都很难将正确的操作完全实施出来,更何况刚接触计算机技术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应注意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教导学生编辑文档为例,教师可将已经输入好的文档(可以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上传的电脑上,并用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教导学生在实际操作教学中联系文档的编辑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WORD的基本操作,更深入地学习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个性特点为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导过程应该时刻注意,应以助学引导探讨为教学原则,创新学生的自主操作自主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发展。譬如在使劲进行打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只起引导梳理的作用,教会学生打字的基本技巧,让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打字比赛,并互相交流如何打字迅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或者请同一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一篇文档的录入,请小组内部成员共同公平地分配各自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情景化教学模式。教师不应因为信息技术课程还未列入主科目的教学计划中就轻视对于其的教学,教师应在课程进行之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如何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帮助学生迅速快捷地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门类,都是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当考虑的问题。且教师可在新课程开始之前,以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小任务为教学切入点,请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POWERPOINT的初步认识中,可以请学生观察父母为自己工作陈述准备的放映报告,使学生请教父母关于幻灯片制作的相应知识,在新课程进行之前请学生互相分享经验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如此可以增加学生与周围成年人的互动,使家庭参与到对于小学生的课程教育中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程的内容。
结语:网络化、数字化信息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其趋势已经渗入到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阶层,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我国的后继人,应该从小开始熟悉并掌握、应用计算机这一逐渐普及的技术。因此,进一步改革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如今的网络信息量极大,各类信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应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从而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以从小奠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周占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苏锡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2012(12)
[3]刘妍.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基教专区.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