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小学生进行母语听力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读、说、写同等重要。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听”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听觉”训练,而是指让学生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口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加以吸收、理解的全过程的训练活动。
一、我国中小学生母语听力教学现状
我国对于母语听力教学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86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大纲》中对听说能力训练提出了总要求,而且对各年级的听说训练作了具体规定。但是,我国目前的母语听力教学实施现状正如李莉在《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的:“由于各种原因,听话训练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听话训练既无专门课时,也无系统计划,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不能快速、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答非所问,听话能力普遍较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听力教学的实施中,听力训练基本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听写训练,听答训练,听后复述的训练。这些方法贯穿于小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其实施基本处于教师的下意识中,来源于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们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而听力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学生听力的提高,而更多的是为了复习、检测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等。正因为此,这类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话能力,但是其效果甚微。
二、中小学忽视母语听力教学的原因
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1.公共考试内容的不全面。现行的语文考试内容十分单一,仅通过一张考试卷进行笔头测试,测试的内容无外乎是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水平以及写作能力几个方面。这势必造成了“在交际的四种基本技巧说、读、写、听中,写是教得最多而用得最少,听是用得最多教得最少的”现象。
2.教学资源的短缺。笔者翻阅了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说、读、写三方面的训练都能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编制相关的教学内容,唯独听力教学内容几乎是空白,更别说围绕听力教学目标螺旋上升地安排听力教学内容和相关训练了。
3.教师对训练听力的原则和方法缺乏理论指导。一向以来,母语的教学,是以感性取向为主的。教师及课程设计专家并未对学生听话的过程及心理反应作出科学的分析。目前,国内专家对于听力教学开展的相关研究,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听力过程的逻辑分析基础上,听力教学的研究缺乏相关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的理论支持。其外在表现为听力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理论要求,要求笼统,不够详尽细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不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这样,就导致教师无所适从。
三、改变中小学生母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建议
1.改革现有的公开考试内容。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取向有着“指挥棒”的作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就是说,考试不考的,教师不教是绝对可以接受的。因此大部分教师设计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就是尽量与公开考试的内容靠拢。反过来说,要是公开考试要考,那教师就必须要教。以香港为例,1993年香港首次在高级补充程度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引进了听和说的口语能力考试,于是教师和学生就开始重视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教材出版商也因为有了公开考试的要求,大量出版听说教材。这么一来,在短短的几年间,听说课已在不知不觉中与读写的地位持平。可见,将听纳入到公开考试中来,就能立即改变听力的教学现状。
2.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方面,要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安排听力训练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要求循序渐进安排,既有方法的传授,又有相关的训练。另一方面,进行听力训练的大量录音甚至影视教材必须配套跟上,否则就是空对空的训练,而这些材料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如果教师自行设计课程、自行搜集材料进行加工,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工作量,而且效果并不一定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大此方面的投入。
3.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以为听话能力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只要一个人的听觉、智能正常,他便能够听懂他人的话语。而事实上,听力是后天发展和培养起来的一种技能。只有更多的教师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并自觉投入到听力教学的研究中,才能极大地丰富听力教学的实践经验,提炼听力教学的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听话教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且各国都根据本国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听话教学活动。我国的母语听力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
□责任编辑万明华
E-mail:minghuawan@163.com
一、我国中小学生母语听力教学现状
我国对于母语听力教学的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1986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大纲》中对听说能力训练提出了总要求,而且对各年级的听说训练作了具体规定。但是,我国目前的母语听力教学实施现状正如李莉在《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的:“由于各种原因,听话训练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听话训练既无专门课时,也无系统计划,随意性很大,导致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常常不能快速、准确领会对方的意图,答非所问,听话能力普遍较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听力教学的实施中,听力训练基本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听写训练,听答训练,听后复述的训练。这些方法贯穿于小学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其实施基本处于教师的下意识中,来源于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们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而听力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学生听力的提高,而更多的是为了复习、检测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等。正因为此,这类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话能力,但是其效果甚微。
二、中小学忽视母语听力教学的原因
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1.公共考试内容的不全面。现行的语文考试内容十分单一,仅通过一张考试卷进行笔头测试,测试的内容无外乎是语文基础知识、阅读水平以及写作能力几个方面。这势必造成了“在交际的四种基本技巧说、读、写、听中,写是教得最多而用得最少,听是用得最多教得最少的”现象。
2.教学资源的短缺。笔者翻阅了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说、读、写三方面的训练都能围绕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编制相关的教学内容,唯独听力教学内容几乎是空白,更别说围绕听力教学目标螺旋上升地安排听力教学内容和相关训练了。
3.教师对训练听力的原则和方法缺乏理论指导。一向以来,母语的教学,是以感性取向为主的。教师及课程设计专家并未对学生听话的过程及心理反应作出科学的分析。目前,国内专家对于听力教学开展的相关研究,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听力过程的逻辑分析基础上,听力教学的研究缺乏相关学科,如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的理论支持。其外在表现为听力教学目标制定缺乏理论要求,要求笼统,不够详尽细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不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这样,就导致教师无所适从。
三、改变中小学生母语听力教学现状的建议
1.改革现有的公开考试内容。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取向有着“指挥棒”的作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就是说,考试不考的,教师不教是绝对可以接受的。因此大部分教师设计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原则,就是尽量与公开考试的内容靠拢。反过来说,要是公开考试要考,那教师就必须要教。以香港为例,1993年香港首次在高级补充程度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引进了听和说的口语能力考试,于是教师和学生就开始重视这两种能力的训练,教材出版商也因为有了公开考试的要求,大量出版听说教材。这么一来,在短短的几年间,听说课已在不知不觉中与读写的地位持平。可见,将听纳入到公开考试中来,就能立即改变听力的教学现状。
2.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一方面,要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安排听力训练内容。而这些内容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要求循序渐进安排,既有方法的传授,又有相关的训练。另一方面,进行听力训练的大量录音甚至影视教材必须配套跟上,否则就是空对空的训练,而这些材料目前市场上几乎没有,如果教师自行设计课程、自行搜集材料进行加工,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工作量,而且效果并不一定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加大此方面的投入。
3.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以为听话能力的形成,是十分自然的。只要一个人的听觉、智能正常,他便能够听懂他人的话语。而事实上,听力是后天发展和培养起来的一种技能。只有更多的教师意识到听力的重要性,并自觉投入到听力教学的研究中,才能极大地丰富听力教学的实践经验,提炼听力教学的理论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听话教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且各国都根据本国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听话教学活动。我国的母语听力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
□责任编辑万明华
E-mail:minghuaw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