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Scratch课堂中高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Scratch从2013年纳入了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cratch编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每个任教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青蛙过河”一课来分析如何在Scratch课堂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Scratch;三要素;计算思维;个性化创新
  最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即信息素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及信息社会责任。Scratch编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出现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中,Scratch编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学生对于图形化的编程都容易接受,对于编写出实实在在的动画和游戏都非常有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并不满足于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例题,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训练计算思维的高效课堂。打造Scratch编程的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建形象化的学习目标,构建编程思维镜像
  在Scratch编程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必须是非常明确的。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不能让小学生深刻地理解。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特征,小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Scratch编程的学习目标也是如此。最好的办法是把既定的学习目标形象化、具体化,这些学习目标能够具体到个例是最好的。比如说,一节课做哪几个实例学习,要做成什么样的效果,跃于眼前,了然于心。这是现代模块化教学思维所倡导的。教师把学习任务都设计成一个个模块,学生照着模块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寻找一些解决方案,这就是模块化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展现学习目标。通常可以把目标分拆为具体的编程模块,让学生去觀察、思考,先不讲具体的算法。当学生看到具体的编程模块时,他们立刻就会明白他们的任务是什么,要做什么样的程序,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构建形象化思维镜像。学生的大脑里构建形象化的思维镜像,才能从直观认识到要做的具体学习任务,从而有的放矢地朝学习目标去靠近。
  例如,在设计“青蛙过河”一课时,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设置生动的故事情境,不是讲解生涩的坐标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看到青蛙过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青蛙在河的对岸,通过一片片荷叶,轻松地跳到河的这一边来。当然,只看一两遍,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洞察细节。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晰,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思考,可以让他们多看几遍。他们可以看到,青蛙与以前学习的角色移动都不一样,以前的移动都是采用“移动X步”来实现,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朝着角色的朝向所移动。在青蛙过河中,青蛙采用“滑动”的方式改变位置,而且每次都能准确地到达预想的荷叶上。不需要教师提问,学生能很具体地明白将要做什么,做成什么样的效果,就算是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了。虽然学生不能用专业术语说出来,但他们的内心一定是清楚的。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学生的学习紧扣学习目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实现学习目标上,思维镜像很快就确立了起来,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得到提高,学生也会对Scratch编程有更多的理解。
  二、寻找作品三要素,学会分解任务
  拿到一个学习任务,如何去完成呢?这个问题并不简单。首先教师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步骤化,然后学生用简单的思维方式按照步骤串接起来,这就是分解任务的过程。
  在Scratch编程教学过程中,通常提倡把一个作品进行分解,进行量化。完成一个任务,必须知道作品的三要素——背景、角色和脚本。从这个三要素的方向去看,任何作品都从这个方向寻找支点。
  例如,教师在教学“青蛙过河”一课时,给学生演示完实例,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完成模块实例的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老虎吃刺猬”问题——无从下口。有人先弄角色,有人先写脚本,做法各不相同。当然,有人失败,有人成功。这个问题,要化繁为简,最好程式化,要求学生首先思考程序三要素的问题,先不考虑如何完成这个实例,而是先在这个实例中找到三要素。背景,很简单,荷花池。荷花池哪里来?是个问题,放一放。角色,小青蛙,哪里来?角色库中来,很简单就可以解决。脚本,很神秘,这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脚本设计是全课的关键,要做好脚本,不能简单地把脚本告诉学生,而是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初级的计算思维的培养过程。
  程序三要素的问题一解决,杂乱的思绪瞬间变得清晰多了。背景很好解决,角色很好解决,剩下的唯一难点就在于最后的神秘脚本了。于是,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脚本上,用不着把时间浪费在其他的细枝末节上。脚本是一个Scratch程序作品的核心所在,是计算思维训练的灵魂所在。所以,教师在演示的时候,切忌让学生看到现成的脚本,不然就失去了思考的过程。应该让学生看到程序演示,倒推脚本实现,这才是计算思维训练的基本过程。
  三、百分百模仿与个性化创新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总有这样一对悖论——模仿与创新。很多人觉得两者是矛盾的,模仿就是仿照教者的作品进行复制,创新则是完全抛弃教者的作品,另起炉灶。其实不然,模仿与创新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创新必须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的基石。教师在教学Scratch编程内容时,就要把百分百模仿与个性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不少学生理解了教师的解题方法,对原题都失去了兴趣,都喜欢创新,另做他作。这种学习习惯是很不科学的,也是在学习中走弯路的表现。一般来讲,创新要比模仿困难,模仿比创新更加容易判断学习的效果,脱离模仿的创新犹如天马行空,无所拘束。
  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伊始,先对例题中的任务进行百分百的模仿,达到完全能够模仿的效果时,再考虑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加入自己新鲜的思维元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   例如,在学习“青蛙过河”一课时,对于青蛙过河这个实例,教师在演示讲解后,要把荷花池的图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导入到背景里去,再囫囵吞枣地把整个故事做出来,甚至包括每个坐标点的数字都要一致。这里要体现背景导入本地文件的知识点,要确定青蛙初始位置的知识点,要使用X、Y坐标来移动角色的知识点。总之,学生能把教师教的例题百分百地完成。在模仿阶段,不允许学生做相似的程序,比如用其他动物来代替青蛙,用其他背景库文件替代荷花池等等,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一律禁止,保证学生在这一阶段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
  模仿阶段的任务完成后,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做一些创新性的程序设计。这个时候可以没有约束,让学生自由地想象与思考,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舒展。
  这样做,既可以完整地验核课本的知识点,又可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使Scratch编程学习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四、同一个学习目标,不同的解决思路
  在设置好既定的学习目标后,应该让学生根据目标进行任务驱动式学习。相对于普通的学习内容来说,这些学习目标都是基础的知识,但要进行高效计算思维的训练,就要从这些简单的学习目标中找到方法。可以尝试让学生在一个学习目标中采用不同的解决思路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青蛙过河”一课时,对于坐标点的确定,可以输入坐标给出移动的位置,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这个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可以先把角色移动到一个位置,再从控件中直接获取坐标位置,就免除了输入坐标点的操作。这就是多向解决问题的思路。
  很多问题都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解决,甚至有些解决思路是教师想不到的。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经常遇到新颖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其中有很多都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教師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大胆地放手,信任学生,信任他们比教师更加出色,信任他们比教师想到的多种思路解决问题的办法多。
  一堂课中,除了坐标的定位可有多种解决思路,其他知识也存在多种解决思路,最关键的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每个功能或效果的实现,不拘泥于完成了、做好了,要多让学生开动脑筋,使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的解决思路中得到不同的办法,再把这些办法进行对比和总结,这就是计算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构建Scratch编程高效课堂的方法。
  Scratch编程学习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贯穿着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形象化目标为引线,寻找程序设计的三要素,把模仿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同一个目标用不同的解决思路去引导学生,相信Scratch编程课堂能够更加成功地塑造。
  【参考文献】
  赵春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标准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7):89-92.
  乔瑞艳.Scratch教学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发散思维影响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唐彩斌,刘敏.不是“唯一”只是“之一”——致力于高层次能力发展的三角形面积拓展课[J].小学教学设计(数学版),2018(07):115-118.
  林楚怡,黄彩娟.任务驱动法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数码世界,2019(10):154.
  郭俐勤,雷颉,谷生华.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01):98-99.
  高勇,于来虎.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3):31-34.
  胡林.浅谈小学阶段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外交流,2018(48):28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认知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体育项目活动当中,如何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小学生对于生命意识,安全的认知能力,也是教材当中应该开展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如何帮助小学生全面的提升体育生命意识,发展每一个孩子体育能力,将生活、学习与体育锻炼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成为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一大亮点。本篇文章将会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就如何提高孩子的安全
【摘要】为了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质量,校本课程开发势在必行。竹竿舞属于广西壮族传统文化,把它引进培智学校当作一门课程来开发和运用,不仅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丰富学校的课程,而且对培智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竹竿舞;培智学校;辐射作用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A类课题“民族传统文化(竹竿舞)进培智学校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A07
【摘要】主题式教研活动是园本课程建设实践的需要,是教研品质提升的需要,同时是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主题式教研通过“共看、共研、共想”三部曲,实现了教研活动的整体改造和实践创新,提升了园本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主题式教研;园本课程;专业成长  主题式教研是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通过主题式的研讨,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研活动形态。主题式教研活动突出教育教学
【摘要】研学课程与劳动教育在问题解决的目标上指向一致。加强研学和劳动教育的统筹设计、整合实施,是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着力点之一。文章在课程统筹设计、整合实施的过程中,从突出学生主体参与,进行多课程联动深度开发研学项目,运用“3阶3 6项”研学旅行活动模式三大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探索。  【关键词】研学课程;劳动教育;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动脑创新的机会,让学生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在文化、信息多元并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尤其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如何使学生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体验,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培养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社会发展的洪流和冲击中得以发展,成为当前建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任务,其中社会课首当其冲,需要对此学科的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思考和审视。    一、 对“价值”、“文化
【摘要】学校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积淀,而且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建立便于“控制”的规范,更不是为了“造势”或“展示”,其真正价值应该是点燃师生的心灵,促进学校自我发展。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办学特色,应在科学管理体系中发展壮大,创建具有示范性的精品学校。  【关键词】体系管理;特色教育;办学思想  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以及立足于社会,离不开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立
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的课堂实录(《人民教育》2006年2月)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的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正如编辑在刊首的按语所说,“她总能把一篇短小,甚至略嫌寡淡的课文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
《螳螂捕蝉》应该说是一篇老课文,说它老,原因有二,一是这篇文章在教材中已经很有些时候了;二是这篇文章已经被不少老师作为公开课教学过。所以对待它,我并不陌生,但是也一直没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教学的方法。过去不少教师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螳螂捕蝉”道理的体悟上,最多再拓展到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除此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更语文、更有实效的东西。  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笔者认为它主要的功用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虽
知识源于人的生活实践,理应回归人的精神生命,但在实际的学校教学实践中,所传授的知识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远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造成知识意义的丧失。出现这一现象,既有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客观上的缺失,也有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观上的缺失。本文分别从教师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和教师主教学行为策略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用主观努力去弥补知识意义的客观缺失的一些途径。  一、 知识意义的内涵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
一、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语文常谈》,学习用提炼关键词、标画关键句、绘制思维导图、做评点标注等方法阅读学术著作,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经验。  (2)通过梳理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介绍事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前世今生,提高學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表现艺术的敏感度,根植家国情怀。  2.学习内容  (1)阅读与积累:利用假期阅读《语文